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汪勇
总结自己的2020年时,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又一次翻出手机相册里那张他向许多人展示过的照片。那是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清晨5点多,汪勇走出家门后,转身拍下的自家房门。在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休假在家的汪勇决定出门,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
这像一部英雄电影的开头。危难之时,人群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快递员,脱下工服,走出家门,踏出变身为“超级英雄”的第一步。
之后的几个月,汪勇像一个支点,撬动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从组建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通勤,到协调提供每日近1.6万份餐食;从调配医疗物资,到给医护人员买拖鞋、修眼镜、修手机,解决生活所需……这个今年35岁、单眼皮、高个头的快递员,集结起一众素不相识的同伴,自发搭建了一条医护后勤服务保障线,为武汉抗疫一线的众多医护人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守护自己的家
除夕夜,汪勇加入金银潭医院的一个医护出行需求群时,他的初衷是看看医生护士在聊什么,打探点消息。结果群里没人聊天,只有一条条滚动的用车需求。那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公交、地铁停运,网约车下线,金银潭医院位置偏远,不少医护人员上下班遇到困难。
当时,湖北省的54万名医务人员正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武汉金银潭医院是全国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一度也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
看见群里有护士发布用车需求却无人接单,可能要在夜班后步行4小时回家,汪勇感到不忍。他百般思量,凌晨1点多,终于下定决心联系了这位护士。
他想,自己有一辆车,有一副好身体,可以出点力。
离家后的第一天太难忘了。大年初一早上,当金银潭医院的护士真的坐进车里,汪勇本能地开始恐惧。一路上,他的腿抖个不停,眼睛不时瞟一眼后视镜,感觉病毒正趴在自己背后虎视眈眈。一边害怕,一边继续接单,一天下来,汪勇免费接送了差不多30位医护人员。
收工后,汪勇住进了公司的快递仓库,跟妻子谎称自己在公司值班时接触了疑似患者,需要隔离。晚上,他躺在仓库里考虑起生死:万一自己出了事,家人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办?
手头口罩不够,酒精没有,他很想明天就退出,但又算了笔账:如果一天接送30位医护人员,平均为每人省下两个小时,那一天就能为他们节省60个小时,坚持10天就是600个小时,这能救多少条人命啊!即便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医护人员多睡会儿觉,也很好啊!
汪勇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意义大于风险,既然已经走出家门,不如继续干下去。
“你知道我看到医护人员的表情,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觉得我把家门锁得再好也没用,要是医护人员这条战线崩了,我们所有人都逃不掉。”汪勇说,“守护医护人员,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守护自己的家。”
从“摆渡人”到“组局者”
医院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汪勇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决定发动更多人,为这些让他越接触越敬重和心疼的医生、护士做更多事。
汪勇开始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司机车队。由此,他从医护人员的“摆渡人”,慢慢变成一个“组局者”。
医护人员通勤困难,汪勇就跑去与美团摩拜、青桔电动车和滴滴出行谈合作,最终实现了以共享单车和电动车解决10公里内的出行,以志愿司机车队和共享汽车解决10公里以上出行的安排。直到开通医护人员通勤公交,通勤问题才得到系统化解决。
有护士发微信朋友圈说天天吃泡面,好想吃白米饭。汪勇看到了,他和志愿者们跑了20多家餐馆谈合作,终于找到愿以成本价为医院供餐的老板。
眼镜戴在护目镜里容易坏,手机常用酒精消毒,久了容易出故障,指甲长了没有指甲钳,头发长了没有理发师……汪勇总能细心地发现医护人员还没好意思说出口的需求。“跟政府提供的保障相比,我们是九牛一毛、查漏补缺而已,解决出行、吃饭、医疗物资什么的都算不上大事。我们做的真正的大事是让医护人员心里有温暖,在他们遇到事的时候、沮丧的时候,跟他们说不要慌,他们身后还有我们。”汪勇说。
一起拼过命
在身边人眼中,汪勇是个乐于助人、为人仗义、有责任心的小伙子,但离人们印象里那些“典型的英雄”还相距甚远。也没人留意过,他那时是否就已具有如今备受人们称赞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其实组织能力不太重要,当时最需要的是信任。因为那时愿意走出家门做事的人,都是抛开生死、想出一份力的人,大家目标一致。我需要做的是让大家信得过,将大家聚拢起来。”汪勇说。
蔬果店老板说这一仓库水果都给你们了;鱼行老板说上千斤鱼你要就都拿去;街道办干部尽一切可能为这群志愿者的工作开绿灯;防护用具匮乏时,医护人员把本该戴4个小时的N95口罩戴了6个小时,为的是每两次省出一个口罩留给汪勇……什么是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什么是同甘共苦、生死之交?汪勇深知其中滋味,但他更爱用的词是:拼过命。
“每天我都会接到两三个医护人员的电话,叫我休息一下。这种被家人以外的一群人惦记的感觉,太幸福了,而且这是一群让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汪勇说,“我觉得他们在为我们拼命,他们觉得我在为他们拼命。我们是一起拼过命的人。”
疫情過后,汪勇带着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收集了在金银潭战斗过的全国各地200多位医护人员亲笔写下的日记,结集成了一本《金银潭日记》。“这是最珍贵的记录,它记录了我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心路历程。”
汪勇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经历了更多风云变幻后的写照,“希望能将这份爱心持续推进,惠及更多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像汪勇和他的同伴这样,来自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毅然挺身,尽自己所能,为人们树起一道道钢铁屏障,他们如无数粒萤火生辉,在暗夜里汇聚成一片永载史册的壮阔光海。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汪勇
总结自己的2020年时,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又一次翻出手机相册里那张他向许多人展示过的照片。那是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清晨5点多,汪勇走出家门后,转身拍下的自家房门。在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休假在家的汪勇决定出门,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
这像一部英雄电影的开头。危难之时,人群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快递员,脱下工服,走出家门,踏出变身为“超级英雄”的第一步。
之后的几个月,汪勇像一个支点,撬动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从组建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通勤,到协调提供每日近1.6万份餐食;从调配医疗物资,到给医护人员买拖鞋、修眼镜、修手机,解决生活所需……这个今年35岁、单眼皮、高个头的快递员,集结起一众素不相识的同伴,自发搭建了一条医护后勤服务保障线,为武汉抗疫一线的众多医护人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守护自己的家
除夕夜,汪勇加入金银潭医院的一个医护出行需求群时,他的初衷是看看医生护士在聊什么,打探点消息。结果群里没人聊天,只有一条条滚动的用车需求。那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公交、地铁停运,网约车下线,金银潭医院位置偏远,不少医护人员上下班遇到困难。
当时,湖北省的54万名医务人员正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武汉金银潭医院是全国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一度也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
看见群里有护士发布用车需求却无人接单,可能要在夜班后步行4小时回家,汪勇感到不忍。他百般思量,凌晨1点多,终于下定决心联系了这位护士。
他想,自己有一辆车,有一副好身体,可以出点力。
离家后的第一天太难忘了。大年初一早上,当金银潭医院的护士真的坐进车里,汪勇本能地开始恐惧。一路上,他的腿抖个不停,眼睛不时瞟一眼后视镜,感觉病毒正趴在自己背后虎视眈眈。一边害怕,一边继续接单,一天下来,汪勇免费接送了差不多30位医护人员。
收工后,汪勇住进了公司的快递仓库,跟妻子谎称自己在公司值班时接触了疑似患者,需要隔离。晚上,他躺在仓库里考虑起生死:万一自己出了事,家人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办?
手头口罩不够,酒精没有,他很想明天就退出,但又算了笔账:如果一天接送30位医护人员,平均为每人省下两个小时,那一天就能为他们节省60个小时,坚持10天就是600个小时,这能救多少条人命啊!即便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医护人员多睡会儿觉,也很好啊!
汪勇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意义大于风险,既然已经走出家门,不如继续干下去。
“你知道我看到医护人员的表情,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觉得我把家门锁得再好也没用,要是医护人员这条战线崩了,我们所有人都逃不掉。”汪勇说,“守护医护人员,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守护自己的家。”
从“摆渡人”到“组局者”
医院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汪勇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决定发动更多人,为这些让他越接触越敬重和心疼的医生、护士做更多事。
汪勇开始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司机车队。由此,他从医护人员的“摆渡人”,慢慢变成一个“组局者”。
医护人员通勤困难,汪勇就跑去与美团摩拜、青桔电动车和滴滴出行谈合作,最终实现了以共享单车和电动车解决10公里内的出行,以志愿司机车队和共享汽车解决10公里以上出行的安排。直到开通医护人员通勤公交,通勤问题才得到系统化解决。
有护士发微信朋友圈说天天吃泡面,好想吃白米饭。汪勇看到了,他和志愿者们跑了20多家餐馆谈合作,终于找到愿以成本价为医院供餐的老板。
眼镜戴在护目镜里容易坏,手机常用酒精消毒,久了容易出故障,指甲长了没有指甲钳,头发长了没有理发师……汪勇总能细心地发现医护人员还没好意思说出口的需求。“跟政府提供的保障相比,我们是九牛一毛、查漏补缺而已,解决出行、吃饭、医疗物资什么的都算不上大事。我们做的真正的大事是让医护人员心里有温暖,在他们遇到事的时候、沮丧的时候,跟他们说不要慌,他们身后还有我们。”汪勇说。
一起拼过命
在身边人眼中,汪勇是个乐于助人、为人仗义、有责任心的小伙子,但离人们印象里那些“典型的英雄”还相距甚远。也没人留意过,他那时是否就已具有如今备受人们称赞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其实组织能力不太重要,当时最需要的是信任。因为那时愿意走出家门做事的人,都是抛开生死、想出一份力的人,大家目标一致。我需要做的是让大家信得过,将大家聚拢起来。”汪勇说。
蔬果店老板说这一仓库水果都给你们了;鱼行老板说上千斤鱼你要就都拿去;街道办干部尽一切可能为这群志愿者的工作开绿灯;防护用具匮乏时,医护人员把本该戴4个小时的N95口罩戴了6个小时,为的是每两次省出一个口罩留给汪勇……什么是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什么是同甘共苦、生死之交?汪勇深知其中滋味,但他更爱用的词是:拼过命。
“每天我都会接到两三个医护人员的电话,叫我休息一下。这种被家人以外的一群人惦记的感觉,太幸福了,而且这是一群让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汪勇说,“我觉得他们在为我们拼命,他们觉得我在为他们拼命。我们是一起拼过命的人。”
疫情過后,汪勇带着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收集了在金银潭战斗过的全国各地200多位医护人员亲笔写下的日记,结集成了一本《金银潭日记》。“这是最珍贵的记录,它记录了我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心路历程。”
汪勇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经历了更多风云变幻后的写照,“希望能将这份爱心持续推进,惠及更多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像汪勇和他的同伴这样,来自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毅然挺身,尽自己所能,为人们树起一道道钢铁屏障,他们如无数粒萤火生辉,在暗夜里汇聚成一片永载史册的壮阔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