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不断发展,离开民族地区到内地来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而近十年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递增,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到内地来求学的民族生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
一、高校民族生就业现状
(一)期望就业地
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有七成左右到内地就读大学的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能留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一成的学生愿意回原省市发展,这当中以藏族、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主要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1]
(二)期望就业单位
民族生对工作单位的选择比较理性。尽管仍有一部分学生想去“三资企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愿意去“学校等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尤其是新疆教育厅和西藏教育厅的委培生,更愿意回当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1]
二、民族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大学生供求结构性失衡
从区域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供大于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供不应求。而现在大学毕业生更向往留在发达地区发展,造成东部人才过剩,西部人才紧缺。从学历上来看,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本科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从民族地区过来求学的学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成绩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有少部分就业生不能按时取得学历学位,这也是影响民族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供需总量失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社会需求数量明显低于高校扩展的新增人数,供需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中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相当多的企业削减招聘人数,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进行裁员。留学人员回国就业,部分企业到国外去猎高管,更使得国内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
3.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职能定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高校普遍扩招,很多学校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专业,而是更多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导致学生对热门专业一拥而上。由于需求的限制,很多热门专业的学业不精、无法达到企业需求的学生很快就加入了失业的队伍。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毕业生人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市场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部分专业供不应求。高校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多采用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而他们需要录取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另外,很多高校扩招,师资难以及时跟上,造成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满足不了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
4.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不完善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就业市场起步晚、总体化水平偏低,相关制度落实不充分、政策配套设施缺乏、工作职责分配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在内地就读的学生不愿意回去为家乡服务,也缩小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范围。
(二)主观原因
1.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市场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同学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北西南偏僻地区,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造成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市场意识。
2.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合理的就业规划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基本课程也是勉强通过,没有达到把理论落实到实践的高度,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外,许多民族毕业生大学期间没有及时结合社会需求选修有关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就业时没有核心竞争力。[3]
3.少数民族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许多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定位,而是和其他同学攀比,把目标定得较高。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形势严峻而丧失信心,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就心灰意冷,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
还有一部分就业生在就业环节主观上不积极,等、靠、要现象严重。在择业时面对选择不能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4]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等方面原因还表现出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找工作过程中悲观失望。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在面试中不能很好地和面试官交流,无法真实反映自己的优势,造成就业率低。
三、高校要重视民族生就业工作
(一)增加就业机会
国家需要加大对民族生的投入力度,加强民族就业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尤其是引导有知识懂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谋发展。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谋求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承担者——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建立稳固的就业实习基地,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到校进行就业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对民族生要一对一
由于民族生的特殊性,尤其是新疆班、西藏班的学生,虽然是委培生,但是并不是某一确定单位的委培生。在就业环境中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针对民族生成绩普遍偏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特点,需要对民族学生配备专门的就业导师和心理辅导人员,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高校还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力度。
(四)各企事业单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各用人单位应该全面理解人才概念,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不片面追求高学历,淡化毕业生的生源地,善待广大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2]
(五)民族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自己的长处。在求职过程中要摆正心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民族生在就业中要扬长避短,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同时要充分依托学校资源,定期和就业导师进行交流,多听取导师的意见。[3]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离开民族地区到内地来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只有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毕业生才能让这个群体有较好的发展,才能帮助这个特殊群体顺利步入社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文钰,高向东.上海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调查报告.社会,2004,(8):20-24.
[2]卢照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奋斗,2009,(4):54-55.
[3]王凤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6(上):201.
[4]王金丽.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世纪桥,2010,194(3):92-94.
一、高校民族生就业现状
(一)期望就业地
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有七成左右到内地就读大学的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能留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一成的学生愿意回原省市发展,这当中以藏族、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主要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1]
(二)期望就业单位
民族生对工作单位的选择比较理性。尽管仍有一部分学生想去“三资企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愿意去“学校等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尤其是新疆教育厅和西藏教育厅的委培生,更愿意回当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1]
二、民族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大学生供求结构性失衡
从区域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供大于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供不应求。而现在大学毕业生更向往留在发达地区发展,造成东部人才过剩,西部人才紧缺。从学历上来看,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本科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从民族地区过来求学的学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成绩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有少部分就业生不能按时取得学历学位,这也是影响民族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供需总量失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社会需求数量明显低于高校扩展的新增人数,供需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中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相当多的企业削减招聘人数,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进行裁员。留学人员回国就业,部分企业到国外去猎高管,更使得国内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
3.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职能定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高校普遍扩招,很多学校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专业,而是更多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导致学生对热门专业一拥而上。由于需求的限制,很多热门专业的学业不精、无法达到企业需求的学生很快就加入了失业的队伍。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毕业生人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市场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部分专业供不应求。高校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多采用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而他们需要录取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另外,很多高校扩招,师资难以及时跟上,造成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满足不了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
4.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不完善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就业市场起步晚、总体化水平偏低,相关制度落实不充分、政策配套设施缺乏、工作职责分配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在内地就读的学生不愿意回去为家乡服务,也缩小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范围。
(二)主观原因
1.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市场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同学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北西南偏僻地区,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造成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市场意识。
2.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合理的就业规划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基本课程也是勉强通过,没有达到把理论落实到实践的高度,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外,许多民族毕业生大学期间没有及时结合社会需求选修有关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就业时没有核心竞争力。[3]
3.少数民族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许多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定位,而是和其他同学攀比,把目标定得较高。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形势严峻而丧失信心,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就心灰意冷,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
还有一部分就业生在就业环节主观上不积极,等、靠、要现象严重。在择业时面对选择不能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4]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等方面原因还表现出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找工作过程中悲观失望。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在面试中不能很好地和面试官交流,无法真实反映自己的优势,造成就业率低。
三、高校要重视民族生就业工作
(一)增加就业机会
国家需要加大对民族生的投入力度,加强民族就业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尤其是引导有知识懂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谋发展。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谋求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承担者——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建立稳固的就业实习基地,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到校进行就业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对民族生要一对一
由于民族生的特殊性,尤其是新疆班、西藏班的学生,虽然是委培生,但是并不是某一确定单位的委培生。在就业环境中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针对民族生成绩普遍偏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特点,需要对民族学生配备专门的就业导师和心理辅导人员,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高校还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力度。
(四)各企事业单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各用人单位应该全面理解人才概念,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不片面追求高学历,淡化毕业生的生源地,善待广大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2]
(五)民族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自己的长处。在求职过程中要摆正心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民族生在就业中要扬长避短,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同时要充分依托学校资源,定期和就业导师进行交流,多听取导师的意见。[3]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离开民族地区到内地来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只有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毕业生才能让这个群体有较好的发展,才能帮助这个特殊群体顺利步入社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文钰,高向东.上海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调查报告.社会,2004,(8):20-24.
[2]卢照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奋斗,2009,(4):54-55.
[3]王凤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6(上):201.
[4]王金丽.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世纪桥,2010,194(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