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需要细化动作和情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代中学生的写人叙事类文章,十有八成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的确,亲情是人类最宝贵,也最不容易变质的精神食粮,因为拥有它,我们享受着幸福。但据了解,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厌其烦地选择写亲情并不是情之所至,而是认为只有写亲情才是手到擒来、唾手可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自然是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
   其实,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本身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但是同样以某种情感为主题,写出的文章却有三六九等。深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方方面面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过多地采用标语式的方式,而不懂或忽略了写人叙事的精要——细化动作、细化情感。
   比如,在一次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们班一个学生写到:“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陪着我,有时困得打盹,手里的烟就不知不觉地掉了。”
   其实,细心敏锐的人不难发现,这本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极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场景。就因为学生把这个精彩的瞬间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没有把父亲的动作细致地展开,真实地再现给读者,所以文章读来缺乏亮点,不痛不痒。那我们再来读读经过指导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坐在旁边喝着茶陪我。困了,就点上一支烟,可没抽两口,就开始打盹。头低低地垂到胸前,夹烟的手微微地蜷曲着,硬邦邦、黑乎乎的,只有在工地上被铁锨刮破皮的地方可以露出一点肉色。有时睡沉了,烟就从指缝中滑落,掉到大腿上,他就突然惊起,慌乱地拍打一阵,然后就站起来走走,精神精神。”
   不言而喻,这段文字更能带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生动传神的细节真实感人,读来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一系列的动作又像一组组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读者眼前,那样形象,那样鲜活。试问读后,谁不会感到那个终日劳顿、含辛茹苦的父亲跃然纸上呢?所以说,写记叙文,我们要做的是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生活中的真实更具体、更细致地表现出来。
   再有,写人叙事的文章离不开一个“情”字,文章“发乎情”才能以情动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定要把爱恨情仇像标语、口号那样地大声喊出来,细雨如丝,小桥流水也一样能够滋润心田。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是一次作文时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同时写下的:
   “母亲爱我胜过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为我奉献。至今依然记得上幼儿园时母亲每天背我的情形,我考上大学那天母亲欣喜的表情,出嫁那天母亲忙碌的身影。其实她为我操劳的又何止这些?她的白发苍苍、她的腰背弯弯、她的皱纹道道、她的双眼昏昏……这些无不证明了她播洒在我身上的心血和汗水。可如今她却无悔而又骄傲地说我是她一生最杰出的作品。”
   这段直接抒情的文字,可以说语言优美、情意拳拳、感染力强。像这样适当的抒情在记叙文当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一旦情感泛滥、抒情太多,就难免让读者产生距离感,甚至会有油腻、难以消化的感觉。而现在的中学生恰恰经常进入这样的误区,甚至很大一部分同学总会在文章中写到诸如“孩子,妈妈爱你”或者“妈妈,你是天下最伟大的妈妈”这样的话。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这样一种露骨的表达,而这样写法也显然不够生活化,不容易触动读者。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母的“爱”细化,让这种“爱”更加亲切、温馨。为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觉到这两种风格的不同,我又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考上大学那天,妈拿着电话本,戴着老花镜,在电话跟前守了一天。她先把能通知的亲戚通知了个遍,然后就像外交大使一样等着应酬各方亲友的电话。那是几年中妈说话声音最轻盈又最响亮的一天。终于盼到我结婚那天,从穿上婚纱的那一刻起,妈就边念叨边揪揪这里,拽拽那里,还不时地让我转个圈看看。直到摄影师叫大家录像,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转了多少圈,也数不清她到底念叨了多少遍。到了新娘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父母鞠躬告别的时候,摄影大哥着急地喊:“阿姨,阿姨,把头抬起来!”妈始终没有抬头,只有我知道她是不愿让人看到她那已是老泪纵横的脸。蒙上红盖头的那一瞬,我看见妈抬起了头,却使劲用手捂着嘴,她是噙着泪看着我上车的。”
   很多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所谓大爱无言,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生离死别,只是把生活中普通又真实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无需太多的告白,母亲对女儿的“爱”一样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那个望女成凤又视女如命的母亲也已经跃然纸上了。
   只要掌握了写人叙事的这一精要,那么,不是名家,但可以具有名家的风范;不是名作,但可以达到名作的水准。只要掌握了写人叙事的这一精要,细微小事也能有鲜活的生命气息,平淡无奇中也能匠心独具、妙笔生花。
其他文献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爱因斯坦说。学习应该是一种带给人快乐的活动,教学所要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获得的享受。由此不由反思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于是一个普通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迎面涌来。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设计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认
期刊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
期刊
一、要有明确的课堂纪律要求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因此,一个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的开始一段时间,尽早为学生制定一套指导他们课堂行为的规则。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和学生讨论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确保他们对之有真正的理解,认识到每条规则的必
期刊
“生本教育”理念和模式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
期刊
1.习惯定势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改后,人们观念上崇尚“情境教学”,而实际上由于效果和评价的诸多原因,教学还是徘徊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听课,记笔记,写作业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并且一刀切、填鸭式等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难以适应学
期刊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由原来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以教学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新的语文教学课,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转变也日益被视为教学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提出学习由美国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疑成趣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
期刊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
期刊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早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见,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
期刊
一、导语设计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导语要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白课文的学习目标,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如教学契诃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我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变色龙》是一篇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一篇想象天地神魔鬼怪的神话小说吗?如果不是,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呢?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借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