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机理性问题与机制性突破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报业面临人才管理、盈利模式、采编流程和优惠政策等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困难,然而,更深层的机理性问题是:“企业化管理”没有真正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完善;两种人员身份和“双轨制”管理削弱年轻优秀人才归属感、荣誉感和忠诚度;报纸媒体融合支撑保障能力不足;报纸行业性产业链存续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文章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在理论和政策上深入研究,重新界定报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在企业化管理上走向深入,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采编流程上加快再造,全面建成融媒体生产流程;在优惠政策上继续倾斜,实现对报纸全资子公司的全覆盖;在报纸产业链上重新构造,出台报纸全媒体产业经济政策。
  【关键词】报业 管理机制 机理问题 机制突破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10-067-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10.011
  1978年,我國报业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这为报业发展注入了空前动力,我国报业蓬勃发展,进入了百舸争流的历史“黄金期”。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2013年“媒体融合元年”以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和智能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媒生态,信息传播与接受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前所未有,报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融合发展改革转型势在必行。在这一进程中,有些报纸或休刊或注销或苟延残喘,有些报纸创办了新媒体进行延伸性融合探索,有些报纸干脆彻底转型为新媒体客户端。在报业大转型的当下,报业改革发展的深层机理性问题是什么,到底从哪些方面进行机制性突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通过深入调研进行了一定回答,在对当前我国报社总体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利弊,提出了改革完善管理机制的政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1. 当前报社规模与分布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 871种[1](2019年度中宣部传媒监管局核验全国报纸基数为2 680种,这两个数据相差的809种报纸为高校校报,一般不纳入新闻出版产业统计口径)。2019年度年检数据显示,当年拟注销报纸86种(大多数为无法正常出版的经营性报纸),加上近年来休刊的报纸,累计休刊报纸约200种左右。2009年中央启动报刊转企改制以来,中央层面约200家、地方层面约270家共计470家左右报纸完成转企改制。排除这些数据,目前全国约有1 200种的报纸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其中,时政类报纸(包括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类党报及各部委机关报)大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个别报纸(报业集团)如《内蒙古日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西藏日报》等省级党报(集团)未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非时政类报纸(指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所办都市报及晚报、企业法人所办报纸和大公司所办行业报)中,部分经营性报纸或休刊(如《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生活新报》《楚天时报》等),或全面转型为移动客户端(如《东方早报》转型为澎湃新闻、《华西都市报》转型为封面新闻、《成都商报》转型为红星新闻、《重庆晨报》转型为上游新闻),或撤销事业单位建制转企改制(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女报》《健康人报》《渝州服务导报》《重庆人居报》等)。
  2. 中央级全国性报纸成为融合发展先锋,奋力转型为全媒体集团
  目前中央级全国性报纸约210家,在改革和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作为中央级的全国性主流报纸凭借资源、技术、人才、资本与政策优势,率先进行了融合转型,初步实现了全媒体集团发展目标。如人民日报社拥有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账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是名副其实的全媒体集团。2019年,在新媒体收入及利润的排名中,《人民日报》分别以4.7亿元、4.4亿元独占鳌头。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率先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较早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致力于多平台联动优化媒介融合,实现了跨平台的内容集成与发布,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科技日报》以建设中国科技资讯库为突破口,确定了建设“中央厨房”、资讯库发布平台、智库服务平台“三步走”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探索大数据运作,打造三大融合平台和融合智库,在《科技日报》6 00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中,新媒体收入为2 000多万元,占报社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
  3. 省级党报集团积极转型,在艰难中朝全媒体集团挺进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目前,全国30多家省报集团都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700种左右的省级报纸大多也是事业单位,这些报纸可以利用事业身份充分争取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财政资金支持,又可以利用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充分挖掘市场资源、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运作效率、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假以时日,省报集团应该可以战胜暂时性困难,成功转型为全媒体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日均发稿约9 000条,浙江新闻客户端总用户数突破1 700万。上海报业集团拥有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多种新媒体形态,258个端口,新媒体覆盖稳定用户超过4.5亿,抓住“内容+技术+运营”叠加驱动的新媒体机遇期,推动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已形成“4+2”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用户覆盖数达6.1亿。大众报业集团内部数据显示,大众报业集团重点新闻客户端发展很快,覆盖用户达2.1亿,《大众日报》融合传播力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位居第二。   4. 地县级党报包袱较小,在相关财政政策保护下,发力融媒体中心建设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全国360多家地县级党报广告收入骤降,由于事业单位身份,可以通过财政统一购买报纸或其他补贴的方式,实现正常运转。财政补贴使地市级党报在发行上不断发力并保持稳定增长,基本成为地市级党报的一个重要收入,是融合改革发展与党报全媒体转型成功的基本保证。有了发行收入的保证,很多地市级党报在新媒体发展上可圈可点。如《孝感日报》,发行收入占了总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新媒体投入也有保证,实现了300多万元的新媒体收入;《黄石日报》的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各占一半,其新媒体收入高达2 100多万元;《郴州日报》《赣南日报》《贵阳日报》《呼伦贝尔日报》等的发行收入都高于甚至大大超过广告收入,新媒体收入也表现不俗。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有力推动下,有些地市级党报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较彻底,与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全面整合,组建新的全媒体机构。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鼓励地市级党报积极建设融媒体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目前,全国20多家县级报纸都已建成了县级融媒体中心,部分地市级党报成立了市级融媒体中心,如辽宁的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宁夏的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山西的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四川的资阳新闻传媒中心,安徽的芜湖传媒集团、铜陵市融媒体中心、淮北市传媒中心,广东的珠海传媒集团,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河北的张家口市新闻中心,广西的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浙江的绍兴市融媒体中心等。[3]
  二、面临困难
  1. 人才管理方面
  (1)人才队伍结构性失衡。首先,员工队伍总量多但高端人才少。一是业务上的高级职称、全国荣誉称号的人才少,如某省级报业集团,共有员工1 400人,在岗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仅9人;二是技术上的高端人才少,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融媒体人才少,融媒体高端人才更是奇缺。其次,采编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失衡,很多报纸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队伍知识老化、技能老化问题,由于事业编制数量限制,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未能充实到采编队伍中。再次,全媒体人才缺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文化资本运营等融媒体业态的人才储备基本空白。还以上述省级报业集团为例,新媒体技术人员约有70人,仅占总人数的5%。此外,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舆论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媒体经营压力的增大,事业编制的减少乃至冻结,商业化新媒体高薪酬的刺激,党报集团面临优秀人才流失、人员“逆淘汰”等问题。
  (2)人才成长通道存在障碍。当前,很多报社为了适应市场化竞争需要,除政策性安置人员和公务员调入外,新进人员一般没有事业编制身份。随着部分事业编制人员到龄退休,事业编制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报社采编、经营管理特别是新媒体采编工作,很多都由聘用的企业身份人员承担。尽管在内部管理上,所有员工实行一体化管理,但企业身份人员在薪酬保险、晋升提拔、评奖推优等方面仍然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状态。尤其在对外交流和干部培养方面,非事业编制人员仍面临一些障碍,不能与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对待。很多报业集团空缺的事业编制被收回,在采编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上既存在事业编制数不够的问题,也存在年龄受限、户口受限等问题。随着薪酬竞争力的下降,采编人员对事业编制越来越看重,但又看不到进编希望,很多青年技术人才和年轻骨干,多数流向政府、高校、区县融媒体中心等机关事业单位,少部分因收入原因选择进入头部互联网公司或新媒体企业。
  (3)人员进出渠道不够畅通。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近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985”“双一流”名校)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不仅求职人数下降,签约后的违约率也居高不下。如某知名省级报业集团在2020年春季招聘考试中,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仅150余人,最终参加笔试面试的只有26名,且只有1名男生应试。媒体融合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高端媒体经营人才和资本运营人才,靠现有的校园招聘方式难以解决,而社会招聘、技术职位定点猎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渠道尚未建立,这对报纸融合改革转型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大多数报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二十余年,事业身份人员虽然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但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聘用合同等未完全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执行,事业身份人员考核、奖惩措施及开除解聘都可能存在政策风险。综合管理部门量化考核难度大,绩效考核方案实施效果不佳,实行末位淘汰制的难度较大。
  2. 盈利模式方面
  (1)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新媒体时代,报纸受众分流严重,发行量骤降,传统的通过发行量进行广告售卖盈利的模式已经失效,而报纸转型还处在“阵痛期”,过度依赖发行创收、广告创收、活动创收等创收路径。由于上述传统的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导致一些媒体入不敷出,需要靠“输血式”扶持、“订单式”帮扶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2)新媒体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全媒体时代,在中央融合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报纸都在发展新媒体,朝全媒体迈进。目前,大多数报社的新媒体运营还处在投入阶段,即使有收入,数量也不大,占报纸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大多数新媒体还只是在“赚吆喝”,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2019年报纸年检数据显示,尽管有550家报社新媒体实现营收,但总体上新媒体收入仅占总收入的6%。比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目前形成了以上游新闻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为龙头的新媒体矩阵,集团新媒体涵盖了“两微一端”、抖音号等所有新媒体领域,新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在20%以上,但新媒体广告收入总量仍然较小,不足以弥补传统主业下滑带来的收入空缺。同时,尽管报业集团为发展新媒体投入巨大,但与头部互联网媒体相比较,实力差距仍然很大,导致其新媒体影响力依然有限,变现能力较弱,用户无法有效转化为客戶。   (3)都市報转型举步维艰。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报纸全行业广告持续出现断崖式下滑。同时,由于报纸广告下滑带来的发行量、印刷量的大幅下降,传统主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都市报受到的冲击最引人注目。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都市报广告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如某省级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报,2020年1月至6月的广告收入仅为699万元,同比下降52.1%。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些非时政类的晚报、都市报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停刊休刊在所难免。近年来,陆续有200多家报纸关门停业,其中有少部分是为了积极主动转型,如《东方早报》《华西都市报》等,但更多的是不得已的被动选择。
  (4)多元产业竞争力弱。近年来,出于生存需要,在企业化管理机制的激活下,报业集团大力发展非主营业务,拓展了以“传媒+”为模式的文旅、电商物流、创意产业、会展、户外、康养等多元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弥补了传统主业下滑带来的收入缺口,但除创意产业、电商物流、文旅产业外,其他行业多以小、散状态为主,没有形成产业链,市场竞争力有限,有的甚至成为报纸(集团)的新包袱。
  3. 采编流程方面
  (1)融媒体生产流程再造尚有差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就要求报纸加快融合发展,积极转型为全媒体。全媒体的首要前提是融媒体生产流程再造,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建设融媒体中心,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布。目前,不论是单个报纸还是报业集团,尽管同时运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但在生产流程再造上有很大差距,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分属两个平台,平台间的协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媒体采访与编辑、视频与文字、白班与夜班之间的协作程度还不够高,导致融媒体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全媒体考核机制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还有差距。
  (2)媒体融合不够深入。报纸在融合转型以来,不断拓展网上舆论阵地,推动传统媒体网上传播力快速提升,但在采编方面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报纸传统的采编优势未能灌注到新媒体上,新媒体内容的碎片化、浅显化、刻板化正变得日益严重。[2]同时,报纸依赖于历史积累和传统优势,现有版面基本固化,呈现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现状,在规范采编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强化结果运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深度融合发展中不断解决。
  4. 优惠政策方面
  (1)税费优惠方面问题。目前,文化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以及《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公告》《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等。由于实行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均要按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执行。但对于部分处于亏损状态的改制单位来说,实际未享受到改制文化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未改制单位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此外,虽然对文化改制企业有企业所得税减免规定,但并没有覆盖所有层级的全资子公司,部分下属公司尚未享受此优惠。
  (2)财政基本预算经费方面问题。根据“三定”规定,事业编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全部补助。但很多党报仍然没有按人头进行财政支持,晚报、都市报更是如此。由于人员退休,事业编制人员减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目前事业编制冻结,编制内人员得不到补充,导致财政经费数额连年下降。
  三、深层问题
  1.“企业化管理”没有真正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报纸(集团)在企业化管理方面往往不够彻底、不够纯粹。根本原因在于报纸管理者相关认识理念的局限,事业单位先天要求的公共性和社会效益对管理者而言是一种约束,同时也会成为其不思进取的借口,导致报社内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创造创新活力不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真正的企业化管理也就总是差点火候,法人治理不完善、决策审批效率低下、激励机制不灵活在所难免,企业文化的形成、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薪酬分配、人事管理、市场运作、资本引进、战略投资、创新激励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就难以真正建立。如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受事业单位工资体制限制,尽管有绩效奖金考核量化标准,但很难体现新闻这一创意型工作的价值,也就很难激发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既不能产出高价值、有深度的作品,也不能及时跟进热点舆论背后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 两种人员身份和“双轨制”管理削弱年轻优秀人才归属感、荣誉感和忠诚度
  由于编制限制与人才队伍自然老化,报社出于融合发展及转型的生存需要,必然通过市场招聘方式引进企业身份人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企事业身份人员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这批年轻优秀人才承担了报社生产经营方面的主体工作,是维系报社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贡献与其所得到的经济收入、社会名誉相比是有较大差距的,与事业编制身份人员比较存在相对剥夺感。另外,由于实行用人方式“双轨制”管理,事业编人员与聘用制人员在行政职务、级别晋升等发展空间方面区别较大,优秀的编外聘用干部没有成长空间,影响了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忠诚度,导致部分骨干人才流失,影响报纸发展。
  3. 报纸媒体融合支撑保障能力不足
  媒体融合是报纸转型发展和成功挺进网络主阵地的关键,媒体自身、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应协作努力,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新媒体产品投入巨大,传统媒体经营上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不少单位还没有从体制机制、业务格局上真正改革或调整,存在等、看、要的情况,媒体融合思维所需的用户意识与创新能力较为欠缺。媒体融合的低成本、低门槛与高竞争、高投入背离的困境,仍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的报纸在体制机制上加大探索力度,为报纸的市场化竞争提供更好的体制基础。此外,技术和人才是报纸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通过社会地位赋予和薪酬待遇双重保障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4. 报纸行业性产业链存续面临严峻挑战
  报纸具有精神和商品两种属性,精神属性决定了报纸要以公共性和社会效益为主,必须以事业单位性质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商品属性可以使报纸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通过二次售卖以广告收入获得经济效益。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信息产品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绝大多数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都转移到了网上,移动端信息产品成为首选。报纸等传统媒体产品的读者市场大大萎缩,广告商自然转向新媒体产品,报纸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报纸生存也就难以为继,报纸面临行业性产业链坍塌危机。这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对报纸产业链的再造进行长远考虑和谋划。
  四、相关建议
  1. 在理论和政策上深入研究,重新界定报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八家报社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党报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活动按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竞争增强经济实力。当然,企业化管理并不是说报社就是企业法人,它依然是事业法人,是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身份确保报纸最大化发挥公共性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主要是通过企业化管理使报纸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彰显社会效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报纸企业化管理进程不断跃进,1992年开始的集团化大大夯实了报业实力,报网融合不断深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报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发挥了最大化制度优势,既确保了报纸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地位,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市场资源,报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媒体时代,报纸作为信息商品,其信息价值日益式微,受众大大减少。新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在理论和政策上重新研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第一,报社不仅仅指报纸产品的生产机构,还应指包括报纸在内的全媒体产品生产机构。第二,报社的事业单位身份应指其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公益性的定位,是一种社会功能的界定。第三,企业化管理并不仅仅针对报社事企分开中企业部分的管理,而是指包括事业和企业在内的所有实体都应该进行企业化管理,如属于事业性质的采编部门,也应该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对内容生产者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不仅指报纸(集团)本身,報纸(集团)所属的全资子公司也应该注重履行报纸母体所履行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第四,企业化管理需要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报纸企业行为如股权激励、投资、融资、破产等应该按市场规律进行,不应受到来自机关事业管理机制的硬性束缚。
  2. 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
  报纸融合转型向深度发展,最终目标是成为全媒体(集团),全媒体人才的“进、培、管、转、退”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成长通道。[4]
  第一,要加快融媒体转型,形成全媒体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增强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第二,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担当,弱化个体事业编制身份意识。第三,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员界限,逐步形成全媒体采编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两类人员,既没有编制内编制外的区别,也没有“双轨制”用人方式的相对剥夺感。第四,改革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同一工种同一岗位人员的薪酬、医保、养老执行同一标准。第五,改革人才上升和流动渠道,既可以有本报纸(集团)内部向上升迁的通道,也可以有向政府机关和高校等其他事业单位流动的通道。第六,由中宣部相关部门牵头搭建报纸(集团)、高校、新媒体技术公司协作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媒体人才。第七,大力支持报社进行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在科学评估考核前提下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相关扶持。建议由中宣部传媒监管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制定一套导向正确、标准客观、评估专业并体现公益性媒体定位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综合评估体系。
  3. 在“企业化管理”上走向深入,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化管理”是报纸融合发展转型成功的法宝,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于新型主流媒体而言,要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就必须建设一套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不论是事业法人主体,还是报纸(集团)所属的企业法人主体,都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盘活传统媒体活力,整合市场资源,加快融合发展,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媒体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主流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支持主流媒体参与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
  4. 在采编流程上加快再造,全面建成融媒体生产流程
  采编流程再造关乎报纸融合转型发展成功与否,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建成一个统一的融媒体生产流程平台,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布。建议传媒监管部门在每年报纸的年检工作中,把融媒体生产流程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通过资金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支持,推动报纸(集团)加快采编流程再造,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5. 在优惠政策上继续倾斜,实现对报纸全资子公司的全覆盖
  报纸正处在融合发展转型的最困难时期,新媒体建设面临的“高竞争”“高投入”,使报纸一方面要应对商业化新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要面临持续投入的断炊之虞。这两方面的压力都有可能把报纸拖垮。报纸(集团)肩负着党媒的职责和使命,承担着舆论引导和主流价值观塑造的重任,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及优质资源上给予进一步倾斜。
  第一,要继续延续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第二,在财政上加大对融媒体项目的补贴,在科技、高新技术等政策口把党报纳入扶持范围。第三,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对报纸所属全资子公司全覆盖。第四,要适时出台一些专门性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促进报纸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突破,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台的“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第五,在优质资源配置中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对报纸(集团)宣传阵地和影响力延伸拓展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第六,鼓励报纸新媒体探索实施股权激励政策,有条件的报纸(集团)可以在新媒体产业化、公司化等方面进行试点,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加快融合发展。   6. 在报纸产业链上重新构造,出台报纸全媒体产业经济政策
  我国报业在企业化管理的催动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报纸行业性产业链,包括策划、采编、发行、广告、印刷、消费终端等环节,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在报纸产业链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媒体类型的报纸行业。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新业态层出不穷,在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自媒体冲击下,报纸受众日益减少,发行量不断萎缩,处在报纸产业链下游的印刷业也受到重创,整个报纸产业链面临坍塌危机。当务之急,一是对报纸产业链进行再造并制定发展规划,二是积极转型全媒体,研究报纸全媒体在未来媒体格局中的地位与功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出台新媒体经济政策,培育报纸全媒体产业利益相关方及各环节市场主体,形成新的报纸全媒体产业链,壮大报纸全媒体产业。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8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G].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35.
  [2] 刘建华. 中国新闻传媒业融合发展十二大现状[J]. 编辑之友,2020(2):23-30.
  [3] 刘建华. 中国新闻传媒业融合发展问题与抓手[J]. 中国出版,2020(2):10-17.
  [4] 刘建华. 新时代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构体系、产生背景与重要意义[J]. 现代传播,2020(9):42-45.
  The Mechanism Problems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spaper Industry
  LIU Jian-hua1,2(1.School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2.Medi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Press and Publication, Beijing 100073, China)
  Abstract: Newspapers wi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faced with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management, such as talent management, profit model, editing process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However, the deeper mechanism problems are as follows:"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not really implemented, an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two kinds of personnel identity and "dual track" management weaken the sense of belonging, honor and loyalty of outstanding talents; newspaper media integration support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the survival of newspaper industry chai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depth study in theory and policy and re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public institutions"; Deepen the reform i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rowth channel of all media talents; In the aspec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we should go deep and carry out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in an all-round way; Speed up the reengineering of the gathering and editing process, and build Integrated media production process in an all-round way; In term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we should continue to giv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newspaper 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Restructure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chain, issue all media of newspaper industry economic policy.
  Keywords: newspaper industry; management mechanism; mechanism problems; mechanism breakthrough
  作者信息:劉建华(1975— ),男,江西莲花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闻舆情理论、书法符号传播、媒体融合与文化产业。
  ①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宣部传媒监管局2020年(核验对象为2019年度数据)全国报纸年检数据和本课题组问卷调研数据。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出版类播客成为出版业界的新风潮,出版机构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播客节目。从实践角度看,出版类播客布局成功与否,运营是关键。在运营方面,这些播客通过精选出版主题,邀约知名作者、译者、专家等文化人参与节目,注重分发平台的多元化等举措吸引年轻用户参与。在此过程中,出版圈播客遇到内容定位、探索盈利模式、如何培养用户收听习惯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助力出版产业发展,业界需要给予持续关注和探
期刊
【摘要】基于控制论异质通信的人机融合,通过身体改造技术,打破人与非人的界限,使人进入后人类主义的赛博格阶段。人与机械间的通信和物理融合现实,使人类的身份在本质上趋于信息形式而非实体,基于人类自然身体的人本主义主体认知和身份认同由此趋于消解,而基于后人类主义的身份认同尚未建立。借助后人类主义的研究工具,文章认为后人类并非人性泯灭的反人类,在赛博格身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基石从自然身体转向信息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带来便捷、准确、效率以及人类体力与脑力解放的同时,也加深了编辑记者对人工智能(或算法)的依赖程度,促进了编辑记者“非编辑记者化”,使原属于编辑记者的专业领域开始失守,逐渐被算法所接管。因为机器种种替代使记者编辑本身自主决策等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如提笔忘字、错别字、文法错误、写作能力衰退等),从而有可能产生人的异化、产业的异化和文明的异化等。文章试图立
期刊
【摘要】由于电子阅读设备具有独立于文本内容而存在的相对统一性,及其在生产与制作过程中更依赖科技发展的特殊性,现代书籍设计的对象被限定在狭义的一部书只讲述一项主题内容的传统书籍概念范围内。在现代化数字阅读时代,现代书籍的设计需要关注物质载体与文本内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整体化契合程度。換言之,即将书籍的物质载体看作信息传播的本体,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编辑、版式、装帧等方面的整体设计,以实现物质形态与文本内
期刊
中国方正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反腐败热点问题面对面》是一本阐释热点问题的通俗读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反腐败工作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全面解读。该书从“反腐败真的是越反越多吗?”“反腐败有“禁区”吗?”“反腐败会是‘一阵风’吗?”“反腐败从月饼年货等抓起是小题大做吗?”“反腐败高压态势影响经济发展了吗?”“反腐败真的使‘官不聊生’了吗?”“腐败问题是中国最严重吗?”等党员群众普遍关
期刊
【摘要】文章从知识中介视角出发,探究以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为代表的图书引读类视频平台如何进行内容层面的调整,又如何进行市场层面的运转。在内容层面,该类平台积极呼应以中产阶层为代表的核心用户,选题方面偏重解决他们的方法论焦虑,并以情节化的方式增强文本的可接受度;在市场运作层面,平台前期通过内容的传播构建社群巩固平台运转,之后再对社群进行泛化线上线下联动,以追求图书市场的长尾效应。  【关键词】图书引读
期刊
“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功能,构建服务平台”,近年来,北京市邮政公司朝阳区分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服务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企业发展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组织是攻坚克难的前沿阵地,广大共产党员是生产经营发展的排头兵,应当为服务企业转型发展多做贡献。”朝阳区分公司工会主席、纪委书
期刊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其目标指向多个复杂系统经由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更高级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全媒体生态系统。媒体融合过往历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和迷思主要源于融合参与者个体、种群及群落在各自分散决策时的生态位冲突,而已取得的阶段性中间成果则得益于生态化协作过程中对于分布式创新的有序联动。因此,来自异质性多主体的生态化协作共治,通过明确起始条件和实施规则而成为解释并解决上述难题的逻
期刊
【摘要】文章從古籍整理出版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石刻文献近四十年来的出版情况,从三方面分析石刻整理出版的主要成就、基本方式、整理研究的主体、出版主体、具有重要价值的代表性图书,指出石刻文献整理出版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并根据有关出版成就、当前形势、技术条件等,就古代石刻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的趋势做出深入判断。基于上述材料,得出基本结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古代石刻出版繁荣的先决条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
期刊
【摘要】“后电视网时代”,中国网剧的发展在经历了“台网互动”的聚散离合后,逐渐树立起自身独立的文化样貌和传播特征,其互动多样性和操控友好性的非线性传播体验,更催生了崭新的“网感”文化。研究认为,对现象级网剧的追寻作为强劲的产业驱动力,有助于该行业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但创新无技巧,扩散有原则,欲寻求网剧产业的良性发展,制片主体有必要进行从消费侧到供给侧的理念与实践的深度改革。  【关键词】“后电视网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