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对习作的要求一般仅寥寥数语,仅仅限于写作范围的指向和要求的提示,这导致了许多教师纷纷抛弃习作教材,另辟蹊径,于是漫画作文、新闻作文、绘本作文等风生水起。
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全部放弃教材中的作文,这是不合适的。
如何让教材习作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使习作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对单元习作进行拓展,使习作表达儿童化,不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的良方,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走进儿童生活,拓宽习作内容
教材中的习作命题和要求所提供的其实是一个习作范围,围绕这个范围,教师应准确把握习作训练目标。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化解习作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1.基于儿童视角,改编习作题目。将习作题目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让题目自由起来,给学生提供习作的空间。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习作:写一处旅游景点或身边的景点。
(1)确定其中某一个景点(诸暨五泄风景区)。
①我读五泄(阅读跟五泄有关的文章)。
②我看五泄(从不同角度看)。
③我画五泄(景点素描)。
④我写五泄(景点集锦)。
⑤我诵五泄(吟诵有关五泄的诗词)。
⑥我讲五泄(讲述与五泄有关的故事)。
⑦我访五泄(五泄游记、导游词)。
⑧我编五泄(编制以五泄为主题的小报)。
⑨我梦五泄 (编我与五泄的故事)。
(2)可以写某一景点的特色(诸暨五泄的瀑布)。
①瀑布印象记。
②我与瀑布。
③我玩瀑布。
④我夸瀑布。
⑤我爱瀑布。
⑥瀑布自述。
⑦对话瀑布。
2.基于儿童的体验,创设习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一个个活动就是一个个触发器,激活学生的倾述欲望、表达欲望、写作欲望。设计活动仍以上述习作为例:
(1)争当小导游。
(2)五泄知多少竞赛。
(3)“我”最美比赛(五泄风景区景点简介)。
(4)图片拍摄展(配上文字说明)。
(5)话说五泄(视频播放配音)。
又如:每次习作,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安排较长的时间,如一周,而在这一周中,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前期的习作准备。如写《我的妈妈》可以这样展开:○1以“记者”的身份设计几个问题对妈妈进行访谈。○2引导学生对爸爸、爷爷、奶奶、妈妈的朋友同事等进行广泛调查,记下他们是如何评价妈妈的。○3在长假的七天中,记下你妈妈的一言一行,然后用日记、信或其他形式成文。○4动手制作一张贺卡并附上赠言。○5母亲节那天将文章连同贺卡呈给你的妈妈,让妈妈作出评判。
3.基于儿童真我,转换文本角色。儿童怕写某篇习作,是因为他们难以从这篇习作中发现自己,发现与自己相关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习作远离自我或者没有生活的累积体验,学生的习作往往无病呻吟,或者套话连篇。如有些写人物的教材习作,由于题目是写别人,写作时学生常感到生硬与无奈。教师此时可以采取让学生变换角色的方式,在习作中融入“真我”。
如:教材习作关于写老师的文章,可以转换角色:我和老师的故事;我当了一次小老师;金老师的数学课;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课堂里的故事……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小小推销员”,先设计活动,如义卖活动,可以选择从这些角度入手:倡议书海报;好“物”推荐(如好书推荐);好“物”自述;小小导购员;用老板的角色推销……
二、优化儿童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我们认为,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少应包含三个部分: 良好的语言模式的输入;良好的语言模式在大脑中加工生成;言语的输出。优化儿童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整教材,有序训练儿童语言。
对作文教材编排进行调整,一方面在于使儿童训练有序,另一方面在于打破镣铐,最大限度减少作文教材、文本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在宽松心境下提笔抒写,做到真正的“放”。以人教版四上的单元作文为例(见表1)。
依据教材对习作训练的编排及作文教学内在的写作规律,我们把四上的作文训练尝试分成两大类:观察写景与叙事。与两部分相匹配的是对教材选文系统进行了重组,并对单元部分作文进行调整与拓展。(见表2)。
2.读写沟通,优化儿童语言。
由于儿童语言处在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用足课文中的优秀范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当数量的字、词、句等语文模型,确保摄入语文材料中的绿色食物。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库。学生不断地从教材中汲取养料,并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所谓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把教材中的叙事古诗文连在一起研读:《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把教材中的叙事文结合起来:《秋天的怀念》《慈母情深》《怀念母亲》……让学生经过比较阅读,亲历阅读过程,获得写作的感性知识。
3.感性体验,内化儿童语言。
如可为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习作“小小推销员”设计“义卖活动”。教师可用摄像机,拍摄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从各个角度拍摄活动中的特写镜头,展示活动让孩子再一次亲历或者体验故事。利用多媒体,把活动搬上屏幕,让活动回放、重现,使学生视听(声像)结合。先关掉电脑的声音,让学生静静地看,教师可以用慢镜头放,甚至可以用倒镜头的方式一帧一帧地回放,让学生观察或者捕捉细节。后闭上眼睛,听活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孩子随着声音去回味。此时,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习作训练元素会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浸润到学生的生命里。
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女士说:“写作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与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我期望通过我的思考与实践,使教学能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并能给孩子们全新的写作感受:感受到自由,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成就……在自己的习作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311800)
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全部放弃教材中的作文,这是不合适的。
如何让教材习作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使习作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对单元习作进行拓展,使习作表达儿童化,不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的良方,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走进儿童生活,拓宽习作内容
教材中的习作命题和要求所提供的其实是一个习作范围,围绕这个范围,教师应准确把握习作训练目标。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化解习作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1.基于儿童视角,改编习作题目。将习作题目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让题目自由起来,给学生提供习作的空间。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习作:写一处旅游景点或身边的景点。
(1)确定其中某一个景点(诸暨五泄风景区)。
①我读五泄(阅读跟五泄有关的文章)。
②我看五泄(从不同角度看)。
③我画五泄(景点素描)。
④我写五泄(景点集锦)。
⑤我诵五泄(吟诵有关五泄的诗词)。
⑥我讲五泄(讲述与五泄有关的故事)。
⑦我访五泄(五泄游记、导游词)。
⑧我编五泄(编制以五泄为主题的小报)。
⑨我梦五泄 (编我与五泄的故事)。
(2)可以写某一景点的特色(诸暨五泄的瀑布)。
①瀑布印象记。
②我与瀑布。
③我玩瀑布。
④我夸瀑布。
⑤我爱瀑布。
⑥瀑布自述。
⑦对话瀑布。
2.基于儿童的体验,创设习作活动。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一个个活动就是一个个触发器,激活学生的倾述欲望、表达欲望、写作欲望。设计活动仍以上述习作为例:
(1)争当小导游。
(2)五泄知多少竞赛。
(3)“我”最美比赛(五泄风景区景点简介)。
(4)图片拍摄展(配上文字说明)。
(5)话说五泄(视频播放配音)。
又如:每次习作,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安排较长的时间,如一周,而在这一周中,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前期的习作准备。如写《我的妈妈》可以这样展开:○1以“记者”的身份设计几个问题对妈妈进行访谈。○2引导学生对爸爸、爷爷、奶奶、妈妈的朋友同事等进行广泛调查,记下他们是如何评价妈妈的。○3在长假的七天中,记下你妈妈的一言一行,然后用日记、信或其他形式成文。○4动手制作一张贺卡并附上赠言。○5母亲节那天将文章连同贺卡呈给你的妈妈,让妈妈作出评判。
3.基于儿童真我,转换文本角色。儿童怕写某篇习作,是因为他们难以从这篇习作中发现自己,发现与自己相关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习作远离自我或者没有生活的累积体验,学生的习作往往无病呻吟,或者套话连篇。如有些写人物的教材习作,由于题目是写别人,写作时学生常感到生硬与无奈。教师此时可以采取让学生变换角色的方式,在习作中融入“真我”。
如:教材习作关于写老师的文章,可以转换角色:我和老师的故事;我当了一次小老师;金老师的数学课;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课堂里的故事……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小小推销员”,先设计活动,如义卖活动,可以选择从这些角度入手:倡议书海报;好“物”推荐(如好书推荐);好“物”自述;小小导购员;用老板的角色推销……
二、优化儿童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我们认为,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少应包含三个部分: 良好的语言模式的输入;良好的语言模式在大脑中加工生成;言语的输出。优化儿童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整教材,有序训练儿童语言。
对作文教材编排进行调整,一方面在于使儿童训练有序,另一方面在于打破镣铐,最大限度减少作文教材、文本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在宽松心境下提笔抒写,做到真正的“放”。以人教版四上的单元作文为例(见表1)。
依据教材对习作训练的编排及作文教学内在的写作规律,我们把四上的作文训练尝试分成两大类:观察写景与叙事。与两部分相匹配的是对教材选文系统进行了重组,并对单元部分作文进行调整与拓展。(见表2)。
2.读写沟通,优化儿童语言。
由于儿童语言处在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用足课文中的优秀范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当数量的字、词、句等语文模型,确保摄入语文材料中的绿色食物。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库。学生不断地从教材中汲取养料,并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所谓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把教材中的叙事古诗文连在一起研读:《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把教材中的叙事文结合起来:《秋天的怀念》《慈母情深》《怀念母亲》……让学生经过比较阅读,亲历阅读过程,获得写作的感性知识。
3.感性体验,内化儿童语言。
如可为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习作“小小推销员”设计“义卖活动”。教师可用摄像机,拍摄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从各个角度拍摄活动中的特写镜头,展示活动让孩子再一次亲历或者体验故事。利用多媒体,把活动搬上屏幕,让活动回放、重现,使学生视听(声像)结合。先关掉电脑的声音,让学生静静地看,教师可以用慢镜头放,甚至可以用倒镜头的方式一帧一帧地回放,让学生观察或者捕捉细节。后闭上眼睛,听活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孩子随着声音去回味。此时,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习作训练元素会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浸润到学生的生命里。
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女士说:“写作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与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我期望通过我的思考与实践,使教学能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并能给孩子们全新的写作感受:感受到自由,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成就……在自己的习作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