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优秀的古诗文。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前移。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特点有较大差异,所以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有一种认知心理障碍。语文教师如何根据文言文的表达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笔者觉得,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创新思路,简化教学,趣味导学,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言文的内在魅力。
一、链接材料,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和文言文有关的拓展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适时链接一些和作品、作家相关的趣事。
例如,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梁启超先生的历史资料。在了解文言文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再次对照阅读文言文,可以深入体会“少年当自强”的中心思想。
再如,文言文《铁杵成针》(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李白的传说。中年级学生对诗仙的诗作有所了解。在学习这则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奖竞答,接力背诵李白的诗歌,聊一聊李白的故事,然后再导入文言文的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适时适度链接一些相关的趣事或传说,不断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又如,在《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课后“资料袋”,理解“知音”以及成语“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深入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悲伤与坚决,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借助朗读,积淀语感
教学文言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是首要任务。在感知文言文大意后,读出文言文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了解大意,在朗读中积淀语感。
例如,在《伯牙鼓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想象读等朗读策略,体会文言文语感。在“巍巍乎若太山”等重点语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理解“巍巍乎”等词的意思,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景,感受伯牙得到知音赞许之后的喜悦之情。
再如,在《学弈》(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弈秋诲二人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两种不同学习表现的不同态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肯定与否定。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聚焦人物的神态、心理进行想象,不断丰富情感体验。这样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促进学生在表达中深入理解文言文。
三、对比阅读,提升思维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相关文章,开展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言语思维。
例如,在《精卫填海》(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积累,谈谈关于本文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夸父逐日》。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看出两个神话故事的许多共同之处:一是想象丰富,二是故事人物含有悲剧成分,三是人物精神品质相似。
再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鼓励学生比较阅读《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寻找两者相似之处。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司马光是通过逆向思维救人的。一般来说,救落水的人是把人从水里捞出来,但是司马光是让水离开人。此外,一般的人看到道旁挂满李子的李子树,会“竞走取之”,但王戎却在考虑人们为什么不摘李子,这是逆向思维的精彩运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现代文《琥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思维都是经历了“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
又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其白话文译文,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再呈现文言文开展比较阅读。如此教学,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大意,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困难,在成功学习体验中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问题导学,深化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导学尤为重要。学生能够自主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没有必要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认知困惑,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讲解。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发言表现,借助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
比如,在《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言文的中心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启发学生进行遷移仿写:( )当问( )。在拓展性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仿写,进一步明确了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深入理解文言文,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链接材料,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和文言文有关的拓展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适时链接一些和作品、作家相关的趣事。
例如,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梁启超先生的历史资料。在了解文言文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再次对照阅读文言文,可以深入体会“少年当自强”的中心思想。
再如,文言文《铁杵成针》(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李白的传说。中年级学生对诗仙的诗作有所了解。在学习这则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奖竞答,接力背诵李白的诗歌,聊一聊李白的故事,然后再导入文言文的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适时适度链接一些相关的趣事或传说,不断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又如,在《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课后“资料袋”,理解“知音”以及成语“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深入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悲伤与坚决,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借助朗读,积淀语感
教学文言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是首要任务。在感知文言文大意后,读出文言文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了解大意,在朗读中积淀语感。
例如,在《伯牙鼓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想象读等朗读策略,体会文言文语感。在“巍巍乎若太山”等重点语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理解“巍巍乎”等词的意思,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景,感受伯牙得到知音赞许之后的喜悦之情。
再如,在《学弈》(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弈秋诲二人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两种不同学习表现的不同态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肯定与否定。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聚焦人物的神态、心理进行想象,不断丰富情感体验。这样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促进学生在表达中深入理解文言文。
三、对比阅读,提升思维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相关文章,开展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言语思维。
例如,在《精卫填海》(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积累,谈谈关于本文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夸父逐日》。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看出两个神话故事的许多共同之处:一是想象丰富,二是故事人物含有悲剧成分,三是人物精神品质相似。
再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鼓励学生比较阅读《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寻找两者相似之处。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司马光是通过逆向思维救人的。一般来说,救落水的人是把人从水里捞出来,但是司马光是让水离开人。此外,一般的人看到道旁挂满李子的李子树,会“竞走取之”,但王戎却在考虑人们为什么不摘李子,这是逆向思维的精彩运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现代文《琥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思维都是经历了“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
又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其白话文译文,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再呈现文言文开展比较阅读。如此教学,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大意,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困难,在成功学习体验中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问题导学,深化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导学尤为重要。学生能够自主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没有必要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认知困惑,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讲解。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发言表现,借助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
比如,在《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言文的中心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启发学生进行遷移仿写:( )当问( )。在拓展性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仿写,进一步明确了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深入理解文言文,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