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毕生都在为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而奋斗着。通过几年来教学实践的积累,我谈几点我的认识。
一、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其关键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
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尽快把初中历史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让初中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一部分老师上课、甚至努力把课上“好”的目的乃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这些教师的历史教学观至今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泛地使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初三复习式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学习兴趣及教学境界呢?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更不能通过考试的压迫、分数的刺激强制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支离破碎、考完忘完的所谓历史。要充分发挥历史以其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陶冶人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史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历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要以人格魅力诱发兴趣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格魅力。
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业务能力强,善于驾驭课堂,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让学生被你的才智、才气所折服;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从而做到“信其道”,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二)发挥情感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的力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爱好、兴趣所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学生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大方的形象,最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要成为教学上成功的教师,必须真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在课堂上是严师,在堂下是朋友、是兄弟姐妹,真正做到象对待弟弟妹妹那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困难,以自己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和课堂教学,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触发学生的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赞科夫说:“浅显平铺直叙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思维疲惫,意志消退。”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介绍列强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学生听而有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总之,教师应有目的地借助幽默地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思考。
(四)以网络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另外,我还把这种让学生参与性的活动不断的发扬广大。比如: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时我给同学展示了《阿房宫复原图》、《巨鹿之战》,在讲述《长征》时出示了红军的衣帽和草鞋这些物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形式多样化,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三、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多样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既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程序,还包括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获取准确的反馈。教学反馈重在及时性。及时反馈及勤于反馈与教学效果极为相关,反馈间隔越短,反馈次数越多,学生的成绩提高越快。从反馈的途径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如提问、观察课堂反应、当堂测试等等。为了加强反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既要着眼于“评教”,又要着眼于“评学”,即对教学双方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反馈。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课堂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我在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课后,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首先我根据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设计了一组填空题,衡量学生对时间、地点、条约名称等知识要点是否掌握。其次根据检测能力目标,设计了两道思考题:(1)汉武帝是在那些方面怎样实现大一统的?(2)有人评价秦始皇的功劳大于汉武帝的功劳、也有人评价说汉武帝的功绩大于秦始皇的功绩?理由是什么?这样的反馈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使教师明确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记录教学后记作为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把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教后的感受记录下来,对教学的构思及实践进行总结,日积月累,可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历史课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每位历史老师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其关键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
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尽快把初中历史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让初中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一部分老师上课、甚至努力把课上“好”的目的乃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这些教师的历史教学观至今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泛地使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初三复习式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学习兴趣及教学境界呢?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更不能通过考试的压迫、分数的刺激强制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支离破碎、考完忘完的所谓历史。要充分发挥历史以其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陶冶人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史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历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要以人格魅力诱发兴趣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格魅力。
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业务能力强,善于驾驭课堂,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让学生被你的才智、才气所折服;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从而做到“信其道”,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二)发挥情感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的力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爱好、兴趣所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学生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大方的形象,最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要成为教学上成功的教师,必须真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在课堂上是严师,在堂下是朋友、是兄弟姐妹,真正做到象对待弟弟妹妹那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困难,以自己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和课堂教学,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触发学生的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赞科夫说:“浅显平铺直叙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思维疲惫,意志消退。”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介绍列强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学生听而有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总之,教师应有目的地借助幽默地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思考。
(四)以网络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另外,我还把这种让学生参与性的活动不断的发扬广大。比如: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时我给同学展示了《阿房宫复原图》、《巨鹿之战》,在讲述《长征》时出示了红军的衣帽和草鞋这些物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形式多样化,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三、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多样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既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程序,还包括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获取准确的反馈。教学反馈重在及时性。及时反馈及勤于反馈与教学效果极为相关,反馈间隔越短,反馈次数越多,学生的成绩提高越快。从反馈的途径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如提问、观察课堂反应、当堂测试等等。为了加强反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既要着眼于“评教”,又要着眼于“评学”,即对教学双方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反馈。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课堂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我在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课后,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首先我根据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设计了一组填空题,衡量学生对时间、地点、条约名称等知识要点是否掌握。其次根据检测能力目标,设计了两道思考题:(1)汉武帝是在那些方面怎样实现大一统的?(2)有人评价秦始皇的功劳大于汉武帝的功劳、也有人评价说汉武帝的功绩大于秦始皇的功绩?理由是什么?这样的反馈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使教师明确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记录教学后记作为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把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教后的感受记录下来,对教学的构思及实践进行总结,日积月累,可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历史课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每位历史老师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