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在建设项目中的运用越来越密不可分,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工厂构件加工发挥了不可缺失的角色与重要性。该工程BIM技术在装配式项目中从设计到工厂到施工全过程运用,通过BIM运用平台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生产效率和缩短施工周期,对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业化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信息化
1概述
BIM 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运用加数字设计、智能工厂、智慧工地的结合,可以将四者优势充分发挥,基于前端平台“中国建筑智慧建造平台”,我们运用这三大模块可以完成模型各专业信息数据展示到智能工厂生产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再到智慧工地的施工进度把控以及后期项目竣工的运维管理和全景导航。通过BIM正向设计的各专业配合和预制构件深化图的错漏碰撞检查,验证节点连接的可行性[1];运用施工模拟和对现场人员的技术交底使整个方案可行性作出准确判断。确保相关设计复杂难点、施工难点的准确判断,从而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生产质量、增加沟通效率。
2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东南部,西山镇与永靖镇交接处的杨柳沟地块,距离息烽县政府直线距离约4.7km,车程约11.4km。本项目为贵阳市息烽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项目--5#办公楼如图一所示。项目建筑高度42.75m,工程占地面积1010.57㎡,总建筑面积10790.49㎡。装配率64%,装配等级:A,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
3 BIM 应用
3.1BIM 正向设计
由于本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专业内协同采用“中心文件”协同方式,由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分别创建,并且仅包含本专业负责的内容,设计人员单独创建、修改、访问各自专业内 BIM 成果,减少了图纸问题提高了设计质量。利用BIM模型,对管综优化、预留孔洞等设计质量常见问题逐一复核,确保机电管线的合理排布及孔洞预留,在现场施工前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把控整个项目的设计质量。通过BIM深化图可在PC工厂精细化加工各项预制构件,同时通过加工图纸提前解决好预制构件预留预埋问题,并对各预制构件进行ID编码,以便后续的构件追溯。本项目预制构件有预制柱211根,预制叠合梁217根预制叠合板324块预制楼梯36个预制外挂板12种类型工549块。
3.2基于BIM平台的运用
通过“中国建筑智慧建造平台”在数字设计、智能工厂、智慧工地的三大模块的运用结合项目本身充分应用BIM模型,为一体化设计施工建造提供技术支撑。为以后项目REMPC模式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率。
在数字设计模块中一是按项目建立了公司级项目模型库和构件库,作为公司数据资产,同时也是设计部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的一个窗口,二是三维模型与设计信息作为整个工程项目数据的源头,为将来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数据传递和交互作好准备。
智能工厂模块在只针对构件追溯阶段,在前期BIM设计深化图阶段对各预制构件进行的ID编码,后期项目人员进入平台申请要货计划对选中的构件编码通过平台发送给PC工厂,在PC工厂接收后对生产构件进行排产并按计划生产后按项目人员提供的时间节点将构件运送到项目现场,在整个阶段中从生产、运输、安装都必须按操作流程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才能及时反馈到平台上构件追溯结果自动联动到BIM模型相应构件处,并进行定位展示,显示项目施工进度,并可动态观看。
智慧工地模块在只针对于飞行管理运用中通过无人机飞行次数对“飞行数据管理”其中可以上传飞行视频、飞行照片。通过BIM模型进行对项目的进展和项目安全的把控。
3.3BIM施工运用
通过BIM模型建立多方可视化施工交机制,并组织实施,施工方案、工艺模拟,组织施工现场工艺BIM指导方案编制和实施和人员交底。
在项目实施之前,利用BIM软件模拟施工现场布置,并根据主体外轮廓综合考虑材料运输,并结合用地红线及前期塔吊安排,合理规划堆场位置及堆场面积,保证有效空间最大化合理利用如图二所示。
基于综合优化后的BIM模型,对预制构件重点复杂部位安装进行施工工序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模拟演示,在施工模拟过程中将施工进度、施工机械及其其他等组织信息与模型进行联动,通过模拟演示对项目进行预制构件的吊装模拟和整体施工模拟,优化各专业穿插施工工序,确保现场统一作业面,避免各专业施工出现交叉作业现象如图三所示。
在施工阶段中参与图纸会审通过BIM模型更加直观了解问题出处,及时解決。本项目统一采用“国标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贵阳市息烽县工业标准厂房5#办公楼建设项目BIM实施方案”作为技术标准,指导BIM在项目全过程应用如图四所示。
4结束语
对比传统建筑模式,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BIM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后期运维等各个阶段的有效连接,充分运用了BIM模型为一体化设计施工提供的技术支撑,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筑工业化实践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信息化
1概述
BIM 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运用加数字设计、智能工厂、智慧工地的结合,可以将四者优势充分发挥,基于前端平台“中国建筑智慧建造平台”,我们运用这三大模块可以完成模型各专业信息数据展示到智能工厂生产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再到智慧工地的施工进度把控以及后期项目竣工的运维管理和全景导航。通过BIM正向设计的各专业配合和预制构件深化图的错漏碰撞检查,验证节点连接的可行性[1];运用施工模拟和对现场人员的技术交底使整个方案可行性作出准确判断。确保相关设计复杂难点、施工难点的准确判断,从而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生产质量、增加沟通效率。
2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东南部,西山镇与永靖镇交接处的杨柳沟地块,距离息烽县政府直线距离约4.7km,车程约11.4km。本项目为贵阳市息烽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项目--5#办公楼如图一所示。项目建筑高度42.75m,工程占地面积1010.57㎡,总建筑面积10790.49㎡。装配率64%,装配等级:A,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
3 BIM 应用
3.1BIM 正向设计
由于本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专业内协同采用“中心文件”协同方式,由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分别创建,并且仅包含本专业负责的内容,设计人员单独创建、修改、访问各自专业内 BIM 成果,减少了图纸问题提高了设计质量。利用BIM模型,对管综优化、预留孔洞等设计质量常见问题逐一复核,确保机电管线的合理排布及孔洞预留,在现场施工前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把控整个项目的设计质量。通过BIM深化图可在PC工厂精细化加工各项预制构件,同时通过加工图纸提前解决好预制构件预留预埋问题,并对各预制构件进行ID编码,以便后续的构件追溯。本项目预制构件有预制柱211根,预制叠合梁217根预制叠合板324块预制楼梯36个预制外挂板12种类型工549块。
3.2基于BIM平台的运用
通过“中国建筑智慧建造平台”在数字设计、智能工厂、智慧工地的三大模块的运用结合项目本身充分应用BIM模型,为一体化设计施工建造提供技术支撑。为以后项目REMPC模式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率。
在数字设计模块中一是按项目建立了公司级项目模型库和构件库,作为公司数据资产,同时也是设计部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的一个窗口,二是三维模型与设计信息作为整个工程项目数据的源头,为将来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数据传递和交互作好准备。
智能工厂模块在只针对构件追溯阶段,在前期BIM设计深化图阶段对各预制构件进行的ID编码,后期项目人员进入平台申请要货计划对选中的构件编码通过平台发送给PC工厂,在PC工厂接收后对生产构件进行排产并按计划生产后按项目人员提供的时间节点将构件运送到项目现场,在整个阶段中从生产、运输、安装都必须按操作流程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才能及时反馈到平台上构件追溯结果自动联动到BIM模型相应构件处,并进行定位展示,显示项目施工进度,并可动态观看。
智慧工地模块在只针对于飞行管理运用中通过无人机飞行次数对“飞行数据管理”其中可以上传飞行视频、飞行照片。通过BIM模型进行对项目的进展和项目安全的把控。
3.3BIM施工运用
通过BIM模型建立多方可视化施工交机制,并组织实施,施工方案、工艺模拟,组织施工现场工艺BIM指导方案编制和实施和人员交底。
在项目实施之前,利用BIM软件模拟施工现场布置,并根据主体外轮廓综合考虑材料运输,并结合用地红线及前期塔吊安排,合理规划堆场位置及堆场面积,保证有效空间最大化合理利用如图二所示。
基于综合优化后的BIM模型,对预制构件重点复杂部位安装进行施工工序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模拟演示,在施工模拟过程中将施工进度、施工机械及其其他等组织信息与模型进行联动,通过模拟演示对项目进行预制构件的吊装模拟和整体施工模拟,优化各专业穿插施工工序,确保现场统一作业面,避免各专业施工出现交叉作业现象如图三所示。
在施工阶段中参与图纸会审通过BIM模型更加直观了解问题出处,及时解決。本项目统一采用“国标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贵阳市息烽县工业标准厂房5#办公楼建设项目BIM实施方案”作为技术标准,指导BIM在项目全过程应用如图四所示。
4结束语
对比传统建筑模式,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BIM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后期运维等各个阶段的有效连接,充分运用了BIM模型为一体化设计施工提供的技术支撑,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筑工业化实践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