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初,教育部发出通知,我国中小学生的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统一换成“部编本”教材。所谓“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这是对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由之前教材的“一纲多本”转为现在统一编著,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也能统一教材的质量。“部编本”的编写是由教育部组织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历经4年时间,经过60多名优秀教育学者不断研究探讨终于面世,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了现有各种版本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可见教育部对”部编本“教材的重视以及教材编写过程的严谨。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就编撰目标说过:“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编写教材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作为这套教材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肩负起了国民教育树德立人奠基者的重要使命,怎样落实这八字措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主流集团培养合格的人才,必然会用社会主流价值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教师自己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用自身的感悟与热情去潜移默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確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特点和属性,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能力,还要能够从课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华脊梁”不屈的精神力量。
第三,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凭借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教材中选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为人民服务》等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由于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难以让他们获得感同身受的切实体会,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有效资源和手段,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在教授课文知识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其中一个表现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文选编上扩大了体裁的覆盖面,提高了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这对教师的古代文学功底也提高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古文的诵读和理解,还要有一定的鉴别审美能力;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授学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化繁为简。
最后,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拓展阅读。“部编版”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师通过教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讲解和热情影响学生去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对课文设疑和提问有意识地引导拓展阅读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为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拓展阅读,结果令人惊喜。有的同学在阅读了李大钊、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后自己得出结论:坚定的信念甚至凌驾于生死!
还有孩子不仅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生平,还阅读了部分先生的著作,虽然向我反映:鲁迅的文章好难懂!但在我的指导之下大致梳理了民国史之后,居然告诉我:“我觉得当时因为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办法解救中国,鲁迅先生选用的是以笔为刀,改变国人的思想;毛主席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更加有效,所以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解放了全中国,所以鲁迅先生是思想家,而毛主席是伟人!”这样的话语让我深受震动!孩子们不仅能有选择性的进行课外相关阅读,还能从中汲取并表露出对人物的优秀品质的赞赏,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语文教师要立根于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精华的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就编撰目标说过:“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编写教材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作为这套教材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肩负起了国民教育树德立人奠基者的重要使命,怎样落实这八字措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主流集团培养合格的人才,必然会用社会主流价值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教师自己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用自身的感悟与热情去潜移默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確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特点和属性,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能力,还要能够从课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华脊梁”不屈的精神力量。
第三,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凭借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教材中选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为人民服务》等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由于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难以让他们获得感同身受的切实体会,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有效资源和手段,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在教授课文知识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其中一个表现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文选编上扩大了体裁的覆盖面,提高了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这对教师的古代文学功底也提高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古文的诵读和理解,还要有一定的鉴别审美能力;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授学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化繁为简。
最后,教师要确定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拓展阅读。“部编版”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师通过教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讲解和热情影响学生去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对课文设疑和提问有意识地引导拓展阅读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为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拓展阅读,结果令人惊喜。有的同学在阅读了李大钊、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后自己得出结论:坚定的信念甚至凌驾于生死!
还有孩子不仅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生平,还阅读了部分先生的著作,虽然向我反映:鲁迅的文章好难懂!但在我的指导之下大致梳理了民国史之后,居然告诉我:“我觉得当时因为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办法解救中国,鲁迅先生选用的是以笔为刀,改变国人的思想;毛主席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更加有效,所以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解放了全中国,所以鲁迅先生是思想家,而毛主席是伟人!”这样的话语让我深受震动!孩子们不仅能有选择性的进行课外相关阅读,还能从中汲取并表露出对人物的优秀品质的赞赏,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语文教师要立根于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精华的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