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提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核心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问题仁智说法不一,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学具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使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可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对齐摆放,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总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学生特点”让课堂落“实”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关键。通过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技能技巧,进而演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剂有效良方。无须多言,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老师一言堂、包办代替、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不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落到“实”处。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每一堂课讲授知识完后应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步骤去完成,以便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但练习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直线、线段与射线后让学生齐读“直线是无限长的”这句话,然后出一道判断题:“画出一条5米长的直线。”让学生举手判断并说明理由。绝大多数的学生判断是错的,但也有小部分不懂得判断,通过练习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老师可及时给予辅导:“直线是无限长的,而这道题中说一条5米长的直线,把直线说是有长度的,是有限长的,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生听了对直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提问:“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正确的呢?”允许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表意见:有的说把“5米”改为“无限长”的,有的说把“直线”改为“线段”分别改为“画一条无限长的直线。”和“画一条5米长的线段。”这两改法都对,能够这样修改说明学生都能运用新知识去思考问题了。然后我说:“把‘直线’改为‘射线’改为画一条5米长的射线。”这样对吗?同学们稍微思考后马上齐口同声地说:“不行。”“为什么?”因为射线也是和直线一样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画出5米长的射线。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回答。
通过这道判断题的练习,表面看来练习量很少,但练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概念以及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字词使学生擦亮眼睛判断,提醒学生以后做判断题时千万要小心看题,只要一个词或字改变了那么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互帮互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合作学习的精神。这样的练习时新知识具有直接的联系,针对性很强,能够唤起学生自觉地应用新知识去回答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得于应用与巩固。因此,我们在安排课堂练习量,不要求练习的量多,而应该做到精练,练就练在点子上,这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尽管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一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提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核心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问题仁智说法不一,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学具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使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可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对齐摆放,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总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学生特点”让课堂落“实”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关键。通过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技能技巧,进而演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剂有效良方。无须多言,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老师一言堂、包办代替、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不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落到“实”处。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每一堂课讲授知识完后应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步骤去完成,以便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但练习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直线、线段与射线后让学生齐读“直线是无限长的”这句话,然后出一道判断题:“画出一条5米长的直线。”让学生举手判断并说明理由。绝大多数的学生判断是错的,但也有小部分不懂得判断,通过练习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老师可及时给予辅导:“直线是无限长的,而这道题中说一条5米长的直线,把直线说是有长度的,是有限长的,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生听了对直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提问:“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正确的呢?”允许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表意见:有的说把“5米”改为“无限长”的,有的说把“直线”改为“线段”分别改为“画一条无限长的直线。”和“画一条5米长的线段。”这两改法都对,能够这样修改说明学生都能运用新知识去思考问题了。然后我说:“把‘直线’改为‘射线’改为画一条5米长的射线。”这样对吗?同学们稍微思考后马上齐口同声地说:“不行。”“为什么?”因为射线也是和直线一样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画出5米长的射线。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回答。
通过这道判断题的练习,表面看来练习量很少,但练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概念以及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字词使学生擦亮眼睛判断,提醒学生以后做判断题时千万要小心看题,只要一个词或字改变了那么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互帮互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合作学习的精神。这样的练习时新知识具有直接的联系,针对性很强,能够唤起学生自觉地应用新知识去回答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得于应用与巩固。因此,我们在安排课堂练习量,不要求练习的量多,而应该做到精练,练就练在点子上,这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尽管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一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