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课,文字美、音韵美,连精神也在熠熠闪光,散发着人性美。
一、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快乐课堂的前提。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着他整个教育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课文通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便是最好的佐证。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孔子对学生的爱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二、 精心设计启发式的问题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容量大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认识,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孔子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三、 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
孔子把“思问之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作为向“习行之学”阶段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不耻下问”,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发展“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推理能力,培养“温故知新”“告往知来”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受美国发现教学的影响,把启发式变成了自学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妨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处于好学、乐学的境界中,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以德育人,巧妙渗透做人的道理
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后,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孔子施教的突出特点是以德育人。孔子认为,人到社会上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所以,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上。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志气、高尚无私、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孔子巧借司空见惯的流水来教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像水一样,做真君子,有德行,哺育众生,永不停歇;有情义,谦下和顺;有志向,无惧无畏;善于教化别人,洗净人们内心的污垢……孔子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发人深思。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
孔子名言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教,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一、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快乐课堂的前提。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着他整个教育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课文通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便是最好的佐证。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孔子对学生的爱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二、 精心设计启发式的问题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容量大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认识,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孔子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三、 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
孔子把“思问之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作为向“习行之学”阶段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不耻下问”,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发展“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推理能力,培养“温故知新”“告往知来”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受美国发现教学的影响,把启发式变成了自学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妨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处于好学、乐学的境界中,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以德育人,巧妙渗透做人的道理
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后,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孔子施教的突出特点是以德育人。孔子认为,人到社会上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所以,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上。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志气、高尚无私、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孔子巧借司空见惯的流水来教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像水一样,做真君子,有德行,哺育众生,永不停歇;有情义,谦下和顺;有志向,无惧无畏;善于教化别人,洗净人们内心的污垢……孔子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发人深思。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
孔子名言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教,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