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科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一直都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来利用教学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索发展,挖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创设探究情景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这里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的情景必须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设置疑问。培养兴趣
数学家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对所设置的问题的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性,也是积极性和效果性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有A、B、c三个工厂,现在要在它们之间修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此水厂修在何处?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讲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教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该如何确定呢?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并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索交流,提升兴趣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兴趣才能得到培养。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教材中所给的比较规律,由学生选择性地接受,或者干脆不讲,留给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
四、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同学们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与老师教学活动参与程度密切相关,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刘京山,《成功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2.
[3]刘红,《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安徽教育2006第1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创设探究情景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这里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的情景必须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设置疑问。培养兴趣
数学家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对所设置的问题的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性,也是积极性和效果性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有A、B、c三个工厂,现在要在它们之间修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此水厂修在何处?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讲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教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该如何确定呢?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并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索交流,提升兴趣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兴趣才能得到培养。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教材中所给的比较规律,由学生选择性地接受,或者干脆不讲,留给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
四、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同学们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与老师教学活动参与程度密切相关,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刘京山,《成功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2.
[3]刘红,《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安徽教育2006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