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5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传统运动会筹划主体单一参与目的功利性强,项目设置竞技化,参与对象精英化,文化层面相对狭窄,组织方面单一。新的校运会开展形式取代传统校运会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其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主体性、人文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校校运会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领域内中的充分展现。
关键词 高校 运动会 现状 对策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校运会的现代价值,期盼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个人身边,呼唤传统单一的校运会变革和创新[1],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把传统高校校运会改为具有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主体性、人文性、时尚性、民族性、竞技性等多元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体育文化节[2],把体育文化节定位于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3],以文化为载体,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文章将结合实际,针对云南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尝试探索出适合高校田径运动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力求提出具有实效性和建设性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5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包括云南省农业大学、红河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昆明学院和大理学院。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5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省5所高校运动会现状
1.项目设置单一,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比赛项目主要以田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单纯的跑、跳、投项目,以单人竞技项目为主,竞技性强[4],且有些项目难度较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期望。学生是运动会的主体,他们对运动会的态度,决定运动会的成功与否。这些项目虽然强调了田径运动会的规范性、突出了竞技体育,但却忽视了群众体育、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等[5]。为此,部分学校已认识到上述的弊端,开始尝试在校运会中增加趣味项目,因为趣味项目集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6]。在云南省五所高校中调查发现,除云南省农业大学外,都在以跑、跳、投为主的运动会项目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项目。
2.参加人数和目的
由于组织者为了便于工作和比赛时间仅为2-3天的限制,运动会规则规定,每个项目每个院系限报人数,且每人限报几个项目,使参赛的人数所占比例不大,致使举办校运会期间几乎等同于放假。除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各院系的服务人员,看台上的观众是寥寥无几,再加上项目的单一化,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
问卷调查发现75%以上的同学认为运动会是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由于竞赛项目强调田径运动会的规范性、突出了竞技性。调查结果说明由于运动会陈旧传统观念与模式,即把运动会等同于竞技运动会,而忽视了高校运动会的主要性质与功能,使得竞技体育、锦标主义成为学生参与校运会的主要目的动机。
3.高校运动会与教学内容不配套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项,选择任课老师,一些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作为传统教学项目的田径,由于其运动强度大,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高,单调枯燥等因素,影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调查发现,红河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公体虽然有学生选修田径,但人数很少,而大理学院除要求必修外就没人选了。其次,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高考升学的制约,为数不多的中学体育课,还经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占用,学生在校较少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田径教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背越式跳高、跨栏、标枪、铁饼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进入高校后,没有田径选修课,身体素质差,再加上多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法参加。
三、对策
(一)根据时代特征,转变固有观念
学校领导应加强对运动会过程及现场给予指导,更加促进各学院领导对运动会的重视,杜绝出现开幕式刚结束就冷场的局面。同时,领导与师生同场竞技,参加的学生会感到无比的光荣,会更有激情,并全力以赴,其效果可想而知,看台上的加油声、呐喊助威声、掌声,使得整场运动会更具趣味性和刺激性。调查发现只有昆明学院设有教师组参赛。
(二)运动会项目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表1 对云南省五所高校近年运动会新增项目的调查
学校 运动会上新增的项目
云南农业大学 无
红河学院 龙卷风、齐心协力(20人21足)
大理学院 大河起舞(跳绳)、龙卷风、穿越时空、两人三足、广播体操
昆明学院 无(学生组) 拔河、疾风十一(教师组)
楚雄师范学院 踢毽子、定点投篮、乒乓球、跳绳、20人21足、定向越野
从表1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在不断的增加新的项目。新颖性是体育活动的一大特点,要增加每届运动会的新异感,适当引进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保留部分传统项目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征集具有健身性又有娱乐性,同时又适合不同的人群参与的运动项目。
在校运会的创新性设置上:第一,设置表演奖项;允许学生社团或各组织参与表演。设置适宜社团组织的表演项目,如街舞、健身操、现代舞等,将会大大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提倡人人参与。第二,结合野外生存训练设置项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开发体育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里、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等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资源。根据各学校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设置各种项目[7]。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我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利用每个民族自己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其内容的纷繁复杂,风格各异,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经过世代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按地域性,通过挖掘、科学地整合使之在校运动会中得以开展。
(三)采用多层次竞赛形式,适当增加参赛人数和延长竞赛时间
随着校运会比赛项目的增加,学生参与人数的增多,组别的增多,在2-3天内不能完成校运会的组织竞赛工作。因此,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多层次化,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竞赛方法,预赛阶段由各系、院承办完成,具体预赛工作的实施由各系团委、学生会的体育骨干组织安排、体育部门总指导,比赛日程可安排在课余活动时间。复、决赛由校体育部、体育学院(系)直接组织承办,这也是校运会的高潮阶段,比赛时采用停课开办方式进行。只有多层次竞赛的组织形式才能保证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及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一举办运动会的最终目的。
(四)将运动会拓展为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开展
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大学生和对传统的校运会表示不满意,将运动会拓展为高校体育文化节成为学生的期望。表二是对大学生对体育文化节特征期待的调查结果。
表二 对体育文化节的特征期待调查结果
特征 大众性 健身性 娱乐性 主体性 民族性 人文性 竞技性
n 389 355 327 249 239 228
% 79. 3 % 72. 5 % 66. 8 % 50.8 % 48.8 % 46.5%
高校校运会是传播体育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但传统校运会很久以来深受竞技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注重挖掘人的生物潜能,追求人的生理极限,抓少放多,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混淆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造成高校校运会重心的错位,以至于产生“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绝大多数人没事干”的怪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及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新认识,高校校运会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把高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改为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并拓展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融全体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主体性、民族性等多元时代特征为一体的体育文化节是高校校运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四、结论
(一)在体育课的组织中丰富田径课内容,改变田径课内容单调、竞技性强的弊端,顺应高校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增添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二)学校保留田径竞技项目的同时,精简细化项目本身的繁、难、竞技性高等现象,集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于一体,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发适合多数人参与的运动项目。
(三)把体育文化节定位于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文化为载体,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
(四)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而高校体育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纽带,高校把运动会的价值、精髓内化到学生身心锻炼中去,把运动会项目以体育文化节的形式来开展。
参考文献:
[1]韩立明.论高校运动会的发展方向[J].教育艺术.2006(8):45-56.
[2]赵玉婷.高校田径运动会转变为体育文化节的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5:52-53.
[3]张贵婷,韩立明.论普通高校运动会的发展方向[J].职业时空.2008(9):23-30.
[4]王锐.论高校运动会现状与改革构想[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15.
[5]洪卫星,郑艳芳.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4(2):118-119.
[6]钟声.竞赛趣味化,项目多样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3.1:52.
[7]雍桂军,胡加.新课改后高校校运会改革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5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传统运动会筹划主体单一参与目的功利性强,项目设置竞技化,参与对象精英化,文化层面相对狭窄,组织方面单一。新的校运会开展形式取代传统校运会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其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主体性、人文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校校运会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领域内中的充分展现。
关键词 高校 运动会 现状 对策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校运会的现代价值,期盼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个人身边,呼唤传统单一的校运会变革和创新[1],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把传统高校校运会改为具有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主体性、人文性、时尚性、民族性、竞技性等多元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体育文化节[2],把体育文化节定位于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3],以文化为载体,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文章将结合实际,针对云南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尝试探索出适合高校田径运动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力求提出具有实效性和建设性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5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包括云南省农业大学、红河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昆明学院和大理学院。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5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省5所高校运动会现状
1.项目设置单一,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比赛项目主要以田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单纯的跑、跳、投项目,以单人竞技项目为主,竞技性强[4],且有些项目难度较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项目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期望。学生是运动会的主体,他们对运动会的态度,决定运动会的成功与否。这些项目虽然强调了田径运动会的规范性、突出了竞技体育,但却忽视了群众体育、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等[5]。为此,部分学校已认识到上述的弊端,开始尝试在校运会中增加趣味项目,因为趣味项目集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6]。在云南省五所高校中调查发现,除云南省农业大学外,都在以跑、跳、投为主的运动会项目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项目。
2.参加人数和目的
由于组织者为了便于工作和比赛时间仅为2-3天的限制,运动会规则规定,每个项目每个院系限报人数,且每人限报几个项目,使参赛的人数所占比例不大,致使举办校运会期间几乎等同于放假。除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各院系的服务人员,看台上的观众是寥寥无几,再加上项目的单一化,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
问卷调查发现75%以上的同学认为运动会是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由于竞赛项目强调田径运动会的规范性、突出了竞技性。调查结果说明由于运动会陈旧传统观念与模式,即把运动会等同于竞技运动会,而忽视了高校运动会的主要性质与功能,使得竞技体育、锦标主义成为学生参与校运会的主要目的动机。
3.高校运动会与教学内容不配套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项,选择任课老师,一些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作为传统教学项目的田径,由于其运动强度大,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高,单调枯燥等因素,影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调查发现,红河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公体虽然有学生选修田径,但人数很少,而大理学院除要求必修外就没人选了。其次,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高考升学的制约,为数不多的中学体育课,还经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占用,学生在校较少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田径教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背越式跳高、跨栏、标枪、铁饼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进入高校后,没有田径选修课,身体素质差,再加上多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法参加。
三、对策
(一)根据时代特征,转变固有观念
学校领导应加强对运动会过程及现场给予指导,更加促进各学院领导对运动会的重视,杜绝出现开幕式刚结束就冷场的局面。同时,领导与师生同场竞技,参加的学生会感到无比的光荣,会更有激情,并全力以赴,其效果可想而知,看台上的加油声、呐喊助威声、掌声,使得整场运动会更具趣味性和刺激性。调查发现只有昆明学院设有教师组参赛。
(二)运动会项目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表1 对云南省五所高校近年运动会新增项目的调查
学校 运动会上新增的项目
云南农业大学 无
红河学院 龙卷风、齐心协力(20人21足)
大理学院 大河起舞(跳绳)、龙卷风、穿越时空、两人三足、广播体操
昆明学院 无(学生组) 拔河、疾风十一(教师组)
楚雄师范学院 踢毽子、定点投篮、乒乓球、跳绳、20人21足、定向越野
从表1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在不断的增加新的项目。新颖性是体育活动的一大特点,要增加每届运动会的新异感,适当引进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保留部分传统项目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征集具有健身性又有娱乐性,同时又适合不同的人群参与的运动项目。
在校运会的创新性设置上:第一,设置表演奖项;允许学生社团或各组织参与表演。设置适宜社团组织的表演项目,如街舞、健身操、现代舞等,将会大大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提倡人人参与。第二,结合野外生存训练设置项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开发体育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里、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等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资源。根据各学校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设置各种项目[7]。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我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利用每个民族自己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其内容的纷繁复杂,风格各异,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经过世代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按地域性,通过挖掘、科学地整合使之在校运动会中得以开展。
(三)采用多层次竞赛形式,适当增加参赛人数和延长竞赛时间
随着校运会比赛项目的增加,学生参与人数的增多,组别的增多,在2-3天内不能完成校运会的组织竞赛工作。因此,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多层次化,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竞赛方法,预赛阶段由各系、院承办完成,具体预赛工作的实施由各系团委、学生会的体育骨干组织安排、体育部门总指导,比赛日程可安排在课余活动时间。复、决赛由校体育部、体育学院(系)直接组织承办,这也是校运会的高潮阶段,比赛时采用停课开办方式进行。只有多层次竞赛的组织形式才能保证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及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一举办运动会的最终目的。
(四)将运动会拓展为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开展
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大学生和对传统的校运会表示不满意,将运动会拓展为高校体育文化节成为学生的期望。表二是对大学生对体育文化节特征期待的调查结果。
表二 对体育文化节的特征期待调查结果
特征 大众性 健身性 娱乐性 主体性 民族性 人文性 竞技性
n 389 355 327 249 239 228
% 79. 3 % 72. 5 % 66. 8 % 50.8 % 48.8 % 46.5%
高校校运会是传播体育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但传统校运会很久以来深受竞技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注重挖掘人的生物潜能,追求人的生理极限,抓少放多,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混淆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造成高校校运会重心的错位,以至于产生“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绝大多数人没事干”的怪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及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新认识,高校校运会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把高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改为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并拓展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融全体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主体性、民族性等多元时代特征为一体的体育文化节是高校校运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四、结论
(一)在体育课的组织中丰富田径课内容,改变田径课内容单调、竞技性强的弊端,顺应高校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增添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二)学校保留田径竞技项目的同时,精简细化项目本身的繁、难、竞技性高等现象,集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于一体,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发适合多数人参与的运动项目。
(三)把体育文化节定位于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文化为载体,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
(四)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而高校体育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纽带,高校把运动会的价值、精髓内化到学生身心锻炼中去,把运动会项目以体育文化节的形式来开展。
参考文献:
[1]韩立明.论高校运动会的发展方向[J].教育艺术.2006(8):45-56.
[2]赵玉婷.高校田径运动会转变为体育文化节的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5:52-53.
[3]张贵婷,韩立明.论普通高校运动会的发展方向[J].职业时空.2008(9):23-30.
[4]王锐.论高校运动会现状与改革构想[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15.
[5]洪卫星,郑艳芳.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4(2):118-119.
[6]钟声.竞赛趣味化,项目多样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3.1:52.
[7]雍桂军,胡加.新课改后高校校运会改革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