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卓越的油画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峰。列宾一生的创作涉及很多题材,有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甚至宗教题材,但不论哪一种题材,“真实”是列宾一直坚持的真理。他的肖像画具有重要的地位且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的是他的创作技巧,更应学习他的创作精神和思想。本文就列宾的肖像画展开论述,从创作方法、对现代画者的影响两方面进一步理解列宾的绘画。
【关键词】:列宾;肖像画;创作;启示
一、肖像画创作方法
列宾的肖像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甚至他称肖像画是“最有现实主义的体裁”。列宾刻画人物性格的才能和他运用色彩以及造型的能力,在他的肖像画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所刻画的人物不仅身份和性格鲜明,甚至散发的精神,情感经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这种技巧不仅表现在肖像画上,甚至影响他几乎所有的绘画题材,如《伊凡雷帝杀子》人物惊恐和绝望的神情,又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些纤夫们各异的神态。这不仅因为列宾独特的构思,也基于他在刻画人物时精细、耐心、专注,把人物的性格精神内心世界都完美的展现出来,才使得画面更加震撼人心。
(一)深刻的创作过程
列宾画过农村常见的农民和僧侣,也画过亲朋好友,甚至画了俄国一系列文艺界的名流,均以笔法声动,形神兼备著称。这样的创作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其中不仅积淀了画家的情感和灵感,更重要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只有了解了画家的创作方法,才能更敏锐感受到画家创作的动机和深刻的思想。
列宾的肖像画风格更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描摹。我们在欣赏他的肖像画时并不仅仅看到表面,画面上巨大的震撼力和内心世界,更是由于他对画面因素非常考究,关注每一个细节。正如他的老师克拉姆斯柯依曾经说过,“你一心一意想表现出看到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之间全神贯注到模特的许多细微的地方,于是作品也出奇的真实和动人。照着看见的去画,能做到独创。这儿没有艳丽的景色,没有学院派的虚拟敷衍,没有看腻了的色彩。”他对画面的考究并不是有意为之,这应该是一种创作习惯,并且是我们现代画者应该学习的。我们从他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能体会,这幅画除了画面的震撼之外,更令人震撼的就是列宾不厌其烦地收集资料,不厌其烦地画草图,不厌其烦地修改。他甚至和纤夫们同吃同住,这并不是体验生活,更是把自己同纤夫深深联系起来,从陌生人到朋友,自己在那时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纤夫。这样的创作方法我不敢说所有人,我一定做不到。现在的年轻画者可能只是简单地拍几张照片,就可以直接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只停留于偶然和表面,当我们仔细再看时,发现画面没有内容和深度,只是颜色的简单堆砌,我们没有看到画的精神和灵魂。列宾为什么能做到,這不是巧合。
(二)深入考究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积淀,更渗透到了他的肖像画创作上。俄罗斯画家布赫哥里茨曾经讲述了一个列宾画画的经历。列宾看到了倾慕的女子,想为她作画,而那个女子受宠若惊,并且还邀请其他两位画家一同作画。开始后列宾全神贯注在画面上,整整三个小时完毕,列宾全神投入。那两位画家上前观赏列宾的画作时,惊呆了,那完美的身姿,考究的构图,精彩的颜色,简直精致。但第二天继续画时,列宾已经重新开始,之前的画早已背他涂掉。两位画家惊讶不已,而列宾却说,那幅画还不够典型。可见列宾在画人物画时,每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职业、性格、经历他都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力图探索新的更加经典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列宾得知自己的好友也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病危的消息,立即从莫斯科赶到彼得堡。列宾早想为这位朋友画一幅肖像,但一直找不到机会,谁想到这次却是在如此不安和紧迫之下才为其作肖像画。列宾看到他住在简陋的士兵病医院里,十分落魄,这样悲惨的处境令列宾非常难过与激动,他马上想为这位音乐家留下最后的形象。三月的天气阳光正好,穆索尔斯基坐在安乐椅上,心情十分舒畅。穆索尔斯基半低着头,凝视右上方,眼神忧伤,但眼睛炯炯有神,好像是在听一曲美妙的乐曲,但更像是默默回顾自己即将画上句号的一生。列宾摆脱了传统的明暗对比法,他用色彩塑造形象,头部坚实厚重,结构匀称,潇洒自如。列宾把这位音乐家塑造成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怀才不遇、历经坎坷。这样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也正是因为列宾对这位友人的了解,他知道这位音乐家内心深处的呐喊。
列宾的一生还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如《胆怯的农民》、《祭司长》、《1698年的索菲亚公主》、《列夫托尔斯泰像》等等。这些肖像画无一不把人物典型的性格塑造出来,这都基于列宾这样踏实考究的创作上,就算是写生,他也会不断改进不断思考,怎样把人物表现的更丰满,更立体。
二、创作思想
19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把描绘俄罗斯现实、为现实社会服务作为宗旨,列宾也自觉扛起了这一社会责任。
(一)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列宾是“巡回展覽画派”的重要代表,当时的“巡回展览画派”受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人物不在于描绘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应该真实的再现生活。美学家们把文学和艺术看做反对农奴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求艺术认识艺术对国家和时代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提出艺术表现的对象应是真实生活中的人,是人们的生活。因此,“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家们把视角放在俄罗斯社会中各种熟悉的人物形象上,刻画人民的生活、刻画他们的疾苦和情感。列宾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人民的绘画,有革命者也有劳苦大众,这些形象真实丰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
(二)思想矛盾的一面
19世纪,别林斯基就理想和“美”提出了“哪力有生活,哪里就有美”的观点,而斯塔索夫是这种观点强有力的推崇者。列宾证明了自己按照这样的思想观点创作,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但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表现出他对纯粹艺术的向往。这可能是由于列宾来到法国学习,地域差异和民族的不同使列宾的思想开始动摇,巴黎那种开放、激情使列宾开始重新思考艺术。就像他的《巴黎咖啡馆》使他丢尽脸面,甚至克拉姆斯柯依质问他到底画了些什么。从他思想的矛盾上,我们可已看出他的困惑。列宾的思想有着双重的内涵,对纯艺术的思考,又作为一个时刻关心民族命运和地位的民族主义者的思考,这是很少见的。它也使列宾的作品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这种民族意识的制约和对艺术真谛的追求的矛盾也使他的作品具有史诗性。 因此从他的肖像画上可以看到,列宾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也渗透着他思想的矛盾。列宾的现实主义不是被动的、客观的、纯自然主义的描写现实,更不是简单地形式主义。他的现实主义里包含有源于生活的典型性,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现象的评价、自己个人的情感,以及對“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和身处俄罗斯社会现状下的种种矛盾,甚至也有他的幻想。可能现实主义只是他表面的风格,他内心深处是否满意自己的创作,或者說他画作中那种深度是否存在多义性,我们现在人也不得而知。这也许正是他的肖像画中间传达出的魅力所在。
虽然他有思想矛盾的一面,但是他对于现实主义的推动以及对俄罗斯艺术的推动是不可否人的。
三、对现代画者实践的启示
(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刻苦好学精神
列宾肖像画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在学校扎实刻苦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1863年时,刚满19岁的列宾经过1500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圣彼得堡。为了考进皇家美术学院,他从师克拉姆斯柯依,在那间拥挤的几乎要叠起来画画的教室学习绘画。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列宾从不放弃,认真的进行素描等基础的训练。列宾的好学与天赋也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从此他和克拉姆斯柯依交往密切。1864年他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先作为旁听生,九月转为正式生。除了在学院里的学习他并不拘泥于此,经常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讨教克拉姆斯柯依,他还经常参加展览,或者去户外进行写生。他不厌其烦的练习再练习,最终才能有成果,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回想我们的学画经历,虽然也在练习,但客观条件要比当时列宾好得多。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是为了应试,或者只空有一身理想和热血,却缺乏实际的行动。最终基础技能不扎实,导致画画没有效果,其实就是因为没有量的积累。
(二)学习期创作方法和过程
列宾的创作方法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论从他确定立意、收集资料、画草图、修改、丰满画面,这一整个过程,还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阿拉女儿的复活》、或者他坚持写生肖像创作的精神我们都应该作为榜样。那么我们自己的创作,首先基础不扎实,然后在创作时,没有耐心收集资料,草草了事。草图积累不够或者画好后不再继续思考,舍不得修改,敷衍了事。在绘画过程中,只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不出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绘画创作和写生上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这正是我们深刻要思考和改变的。
列宾一生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这与他一生不断地追求和努力分不开。作为一个现代的绘画者,不论是画家、从事绘画教育工作者、学习绘画的学生或者业余绘画者都应该学习和继承。
参考书目:
[1]平凡无奇的艺术革命——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研究[M].孙乃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殷涵.田彬译.列宾.如烟往事列宾回忆录[M].东方出版社.2007
[5]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俄国列宾[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6]李世杰编.世界著名美术大师作品鉴赏列宾[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参考论文
[1]彭博.列宾创作方法研究[J]
[2]杨正.列宾创作对苏俄绘画艺术的影响[J]
[3]杨正.试论列宾的后期创作[J]
[4]田牧.再读列宾列宾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探析[J]
【关键词】:列宾;肖像画;创作;启示
一、肖像画创作方法
列宾的肖像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甚至他称肖像画是“最有现实主义的体裁”。列宾刻画人物性格的才能和他运用色彩以及造型的能力,在他的肖像画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所刻画的人物不仅身份和性格鲜明,甚至散发的精神,情感经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这种技巧不仅表现在肖像画上,甚至影响他几乎所有的绘画题材,如《伊凡雷帝杀子》人物惊恐和绝望的神情,又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些纤夫们各异的神态。这不仅因为列宾独特的构思,也基于他在刻画人物时精细、耐心、专注,把人物的性格精神内心世界都完美的展现出来,才使得画面更加震撼人心。
(一)深刻的创作过程
列宾画过农村常见的农民和僧侣,也画过亲朋好友,甚至画了俄国一系列文艺界的名流,均以笔法声动,形神兼备著称。这样的创作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其中不仅积淀了画家的情感和灵感,更重要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只有了解了画家的创作方法,才能更敏锐感受到画家创作的动机和深刻的思想。
列宾的肖像画风格更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描摹。我们在欣赏他的肖像画时并不仅仅看到表面,画面上巨大的震撼力和内心世界,更是由于他对画面因素非常考究,关注每一个细节。正如他的老师克拉姆斯柯依曾经说过,“你一心一意想表现出看到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之间全神贯注到模特的许多细微的地方,于是作品也出奇的真实和动人。照着看见的去画,能做到独创。这儿没有艳丽的景色,没有学院派的虚拟敷衍,没有看腻了的色彩。”他对画面的考究并不是有意为之,这应该是一种创作习惯,并且是我们现代画者应该学习的。我们从他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能体会,这幅画除了画面的震撼之外,更令人震撼的就是列宾不厌其烦地收集资料,不厌其烦地画草图,不厌其烦地修改。他甚至和纤夫们同吃同住,这并不是体验生活,更是把自己同纤夫深深联系起来,从陌生人到朋友,自己在那时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纤夫。这样的创作方法我不敢说所有人,我一定做不到。现在的年轻画者可能只是简单地拍几张照片,就可以直接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只停留于偶然和表面,当我们仔细再看时,发现画面没有内容和深度,只是颜色的简单堆砌,我们没有看到画的精神和灵魂。列宾为什么能做到,這不是巧合。
(二)深入考究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积淀,更渗透到了他的肖像画创作上。俄罗斯画家布赫哥里茨曾经讲述了一个列宾画画的经历。列宾看到了倾慕的女子,想为她作画,而那个女子受宠若惊,并且还邀请其他两位画家一同作画。开始后列宾全神贯注在画面上,整整三个小时完毕,列宾全神投入。那两位画家上前观赏列宾的画作时,惊呆了,那完美的身姿,考究的构图,精彩的颜色,简直精致。但第二天继续画时,列宾已经重新开始,之前的画早已背他涂掉。两位画家惊讶不已,而列宾却说,那幅画还不够典型。可见列宾在画人物画时,每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职业、性格、经历他都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力图探索新的更加经典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列宾得知自己的好友也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病危的消息,立即从莫斯科赶到彼得堡。列宾早想为这位朋友画一幅肖像,但一直找不到机会,谁想到这次却是在如此不安和紧迫之下才为其作肖像画。列宾看到他住在简陋的士兵病医院里,十分落魄,这样悲惨的处境令列宾非常难过与激动,他马上想为这位音乐家留下最后的形象。三月的天气阳光正好,穆索尔斯基坐在安乐椅上,心情十分舒畅。穆索尔斯基半低着头,凝视右上方,眼神忧伤,但眼睛炯炯有神,好像是在听一曲美妙的乐曲,但更像是默默回顾自己即将画上句号的一生。列宾摆脱了传统的明暗对比法,他用色彩塑造形象,头部坚实厚重,结构匀称,潇洒自如。列宾把这位音乐家塑造成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怀才不遇、历经坎坷。这样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也正是因为列宾对这位友人的了解,他知道这位音乐家内心深处的呐喊。
列宾的一生还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如《胆怯的农民》、《祭司长》、《1698年的索菲亚公主》、《列夫托尔斯泰像》等等。这些肖像画无一不把人物典型的性格塑造出来,这都基于列宾这样踏实考究的创作上,就算是写生,他也会不断改进不断思考,怎样把人物表现的更丰满,更立体。
二、创作思想
19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把描绘俄罗斯现实、为现实社会服务作为宗旨,列宾也自觉扛起了这一社会责任。
(一)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列宾是“巡回展覽画派”的重要代表,当时的“巡回展览画派”受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人物不在于描绘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应该真实的再现生活。美学家们把文学和艺术看做反对农奴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求艺术认识艺术对国家和时代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提出艺术表现的对象应是真实生活中的人,是人们的生活。因此,“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家们把视角放在俄罗斯社会中各种熟悉的人物形象上,刻画人民的生活、刻画他们的疾苦和情感。列宾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人民的绘画,有革命者也有劳苦大众,这些形象真实丰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
(二)思想矛盾的一面
19世纪,别林斯基就理想和“美”提出了“哪力有生活,哪里就有美”的观点,而斯塔索夫是这种观点强有力的推崇者。列宾证明了自己按照这样的思想观点创作,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但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表现出他对纯粹艺术的向往。这可能是由于列宾来到法国学习,地域差异和民族的不同使列宾的思想开始动摇,巴黎那种开放、激情使列宾开始重新思考艺术。就像他的《巴黎咖啡馆》使他丢尽脸面,甚至克拉姆斯柯依质问他到底画了些什么。从他思想的矛盾上,我们可已看出他的困惑。列宾的思想有着双重的内涵,对纯艺术的思考,又作为一个时刻关心民族命运和地位的民族主义者的思考,这是很少见的。它也使列宾的作品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这种民族意识的制约和对艺术真谛的追求的矛盾也使他的作品具有史诗性。 因此从他的肖像画上可以看到,列宾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也渗透着他思想的矛盾。列宾的现实主义不是被动的、客观的、纯自然主义的描写现实,更不是简单地形式主义。他的现实主义里包含有源于生活的典型性,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现象的评价、自己个人的情感,以及對“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和身处俄罗斯社会现状下的种种矛盾,甚至也有他的幻想。可能现实主义只是他表面的风格,他内心深处是否满意自己的创作,或者說他画作中那种深度是否存在多义性,我们现在人也不得而知。这也许正是他的肖像画中间传达出的魅力所在。
虽然他有思想矛盾的一面,但是他对于现实主义的推动以及对俄罗斯艺术的推动是不可否人的。
三、对现代画者实践的启示
(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刻苦好学精神
列宾肖像画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在学校扎实刻苦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1863年时,刚满19岁的列宾经过1500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圣彼得堡。为了考进皇家美术学院,他从师克拉姆斯柯依,在那间拥挤的几乎要叠起来画画的教室学习绘画。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列宾从不放弃,认真的进行素描等基础的训练。列宾的好学与天赋也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从此他和克拉姆斯柯依交往密切。1864年他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先作为旁听生,九月转为正式生。除了在学院里的学习他并不拘泥于此,经常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讨教克拉姆斯柯依,他还经常参加展览,或者去户外进行写生。他不厌其烦的练习再练习,最终才能有成果,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回想我们的学画经历,虽然也在练习,但客观条件要比当时列宾好得多。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是为了应试,或者只空有一身理想和热血,却缺乏实际的行动。最终基础技能不扎实,导致画画没有效果,其实就是因为没有量的积累。
(二)学习期创作方法和过程
列宾的创作方法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论从他确定立意、收集资料、画草图、修改、丰满画面,这一整个过程,还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阿拉女儿的复活》、或者他坚持写生肖像创作的精神我们都应该作为榜样。那么我们自己的创作,首先基础不扎实,然后在创作时,没有耐心收集资料,草草了事。草图积累不够或者画好后不再继续思考,舍不得修改,敷衍了事。在绘画过程中,只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不出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绘画创作和写生上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这正是我们深刻要思考和改变的。
列宾一生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这与他一生不断地追求和努力分不开。作为一个现代的绘画者,不论是画家、从事绘画教育工作者、学习绘画的学生或者业余绘画者都应该学习和继承。
参考书目:
[1]平凡无奇的艺术革命——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研究[M].孙乃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殷涵.田彬译.列宾.如烟往事列宾回忆录[M].东方出版社.2007
[5]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俄国列宾[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6]李世杰编.世界著名美术大师作品鉴赏列宾[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参考论文
[1]彭博.列宾创作方法研究[J]
[2]杨正.列宾创作对苏俄绘画艺术的影响[J]
[3]杨正.试论列宾的后期创作[J]
[4]田牧.再读列宾列宾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