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理念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观念,通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促成学生语文学習能力的提升。本文将首先介绍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仅靠改变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师应当多方考虑,重视现代化教学工具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尽量做到个性化培养。在所学知识与学生兴趣点相符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便会从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会被充分激发。
一、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容量小,学生语文视野窄
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必须将学生置于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之中,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但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只关注文本内容的讲解,课程知识容量小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这很难为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二)教学方法未与现代化教育工具结合
信息化的发展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许多小学存在教师能力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的状况。要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使学生接触到足够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只有看到、听到、了解到更多事物的基础上,语料库才会逐渐丰富,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才会逐渐提升。如果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重要作用,便难以真正达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小学生的个性鲜明,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便会被激发。反之,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缺乏核心素养观念
如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计划时没有从宏观角度考虑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是过度关注当前的教育效果。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文章时往往会带领学生总结该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但教师只将教学目光放在这一篇文章上,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变
(一)捕捉学生兴趣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如在农村成长的学生会更关注动物、植物、山水等现实中的事物;在城市成长的学生则会更加关注动漫、电影等虚拟事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地开展个性化教学。
如课本中《乌鸦喝水》与《小松鼠找花生果》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在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喜爱小动物的学生成为这两篇文章的主讲人。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讲解这些文章,其学习效果较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且对小动物感兴趣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留心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这类学生在带领其他同学阅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补充细节,扩展课文之外的内容。从学生主讲这一形式本身看,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引导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都十分有益。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扩展学生语文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重视实践观念的渗透。但对小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伴随着许多风险。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体制也不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为弥补这些缺陷,教师可以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弥补小学生课外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例如,在讲解《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泼水节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泼水节欢快的气氛。教师还可以播放专门讲解傣族的风俗习惯的微课、慕课,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阅读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输入”环节,只有“输入”环节做到位,学生在“输出”时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果学生阅读面广、阅读方法正确、阅读习惯良好,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写作文章时便会游刃有余。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必须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群文阅读法、首尾略读法等常用且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展阅读活动。不同类型的文章、书籍适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小说适用群文阅读法,长篇的童话故事则适用首尾略读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时,要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
(四)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某一种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发散性思维,力求使学生掌握普遍规律,达到“一通百通”的水平。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如在带领学生阅读长篇童话故事时,教师要先带领学生理清出现的人物。理清了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便把握了童话的要素之一。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略读文章整理童话故事的发展顺序,然后将出现的人物一一填入故事框架中。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教师可用思维导图整理童话故事的情节,方便学生理解。在完成这一系列基础教学后,教师还要通过扩展阅读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选材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作者或同一书籍中的其他文章,方便学生适应文章的风格。为更加自然地引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从童话作者的创作背景讲起,阐明作者编写该童话的目的,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教师还可以着眼于童话故事本身,通过评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引起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结语
总之,要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树立宏观教学观念。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不能只重视学生某一种能力的提升,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的变化,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甄业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2]刘玉萍.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9(6).
[3]张富荣.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C]//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4]许娟.探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5]杨昱婷.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文教资料,2018(30).
[6]吴霞.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部编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仅靠改变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教师应当多方考虑,重视现代化教学工具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尽量做到个性化培养。在所学知识与学生兴趣点相符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便会从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会被充分激发。
一、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容量小,学生语文视野窄
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必须将学生置于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之中,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但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只关注文本内容的讲解,课程知识容量小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这很难为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二)教学方法未与现代化教育工具结合
信息化的发展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许多小学存在教师能力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的状况。要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使学生接触到足够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只有看到、听到、了解到更多事物的基础上,语料库才会逐渐丰富,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才会逐渐提升。如果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重要作用,便难以真正达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小学生的个性鲜明,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便会被激发。反之,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缺乏核心素养观念
如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计划时没有从宏观角度考虑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是过度关注当前的教育效果。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文章时往往会带领学生总结该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但教师只将教学目光放在这一篇文章上,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变
(一)捕捉学生兴趣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如在农村成长的学生会更关注动物、植物、山水等现实中的事物;在城市成长的学生则会更加关注动漫、电影等虚拟事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地开展个性化教学。
如课本中《乌鸦喝水》与《小松鼠找花生果》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在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喜爱小动物的学生成为这两篇文章的主讲人。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讲解这些文章,其学习效果较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且对小动物感兴趣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留心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这类学生在带领其他同学阅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补充细节,扩展课文之外的内容。从学生主讲这一形式本身看,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引导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都十分有益。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扩展学生语文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重视实践观念的渗透。但对小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伴随着许多风险。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体制也不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为弥补这些缺陷,教师可以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弥补小学生课外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例如,在讲解《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泼水节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泼水节欢快的气氛。教师还可以播放专门讲解傣族的风俗习惯的微课、慕课,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阅读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输入”环节,只有“输入”环节做到位,学生在“输出”时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果学生阅读面广、阅读方法正确、阅读习惯良好,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写作文章时便会游刃有余。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必须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群文阅读法、首尾略读法等常用且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展阅读活动。不同类型的文章、书籍适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小说适用群文阅读法,长篇的童话故事则适用首尾略读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时,要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
(四)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某一种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发散性思维,力求使学生掌握普遍规律,达到“一通百通”的水平。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如在带领学生阅读长篇童话故事时,教师要先带领学生理清出现的人物。理清了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便把握了童话的要素之一。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略读文章整理童话故事的发展顺序,然后将出现的人物一一填入故事框架中。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教师可用思维导图整理童话故事的情节,方便学生理解。在完成这一系列基础教学后,教师还要通过扩展阅读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选材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作者或同一书籍中的其他文章,方便学生适应文章的风格。为更加自然地引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从童话作者的创作背景讲起,阐明作者编写该童话的目的,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教师还可以着眼于童话故事本身,通过评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引起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结语
总之,要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树立宏观教学观念。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不能只重视学生某一种能力的提升,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的变化,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甄业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2]刘玉萍.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9(6).
[3]张富荣.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C]//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4]许娟.探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5]杨昱婷.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文教资料,2018(30).
[6]吴霞.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