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为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知识与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种教学行为较有效,列举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一、发挥备课组集体优势,彰显老师个性风采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础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开学前,笔者及同事就下学期教材的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板块知识能力及教学特长进行分工,以两人为一组,负责某个单元的主要备课。开学初先由备课组集体研讨,然后由主备人向全年级学生分班授课,最后由备课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反馈与反思活动。这种方式的教学,其优势如下:第一,能有效凝聚集体智慧。由于老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知识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通过老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第二,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集体备课和个人主备的研究活动,使老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科学化,而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既是老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第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会看到不同的面孔,新鲜感倍增;其次,老师不同,其授课风格也各异,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再次,老师所讲的是他最擅长的,自然能讲得透、讲得精彩。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性更强。
二、关注差异,分层异步,力求共进
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在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教师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及调节,以达到使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巧设问题,相机诱导,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就是说教师应当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争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让其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在这一层面上,笔者尝试了“六段式”教学:即“示标——铺垫(辅助环节)——自学——质疑——精讲——测标”。“示标”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出示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思路。铺垫则是要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及要求,这样学生可以集中思维,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自学”中老师不宜多走来走去,在黑板上写字或东张西望,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窃窃增语”的方式提醒。“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为教师精讲做准备。“精讲”中对教师讲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不超过15分钟),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测标”即针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检查,明确学生学习情况,为辅导和改进教学方法做铺垫。“六段式”教学遵循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层次性的原则,突显“学生为本”“训练为主”“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下,老师的作用逐渐由控制转向引发学生进步、提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管理,老师的主流教学行为开始向支持和引导的方向发展。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有效教学行为的要求改进自身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目标。
注:此文为甘肃省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李玉田,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一、发挥备课组集体优势,彰显老师个性风采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础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开学前,笔者及同事就下学期教材的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板块知识能力及教学特长进行分工,以两人为一组,负责某个单元的主要备课。开学初先由备课组集体研讨,然后由主备人向全年级学生分班授课,最后由备课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反馈与反思活动。这种方式的教学,其优势如下:第一,能有效凝聚集体智慧。由于老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知识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通过老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第二,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集体备课和个人主备的研究活动,使老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科学化,而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既是老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第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会看到不同的面孔,新鲜感倍增;其次,老师不同,其授课风格也各异,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再次,老师所讲的是他最擅长的,自然能讲得透、讲得精彩。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性更强。
二、关注差异,分层异步,力求共进
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在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教师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及调节,以达到使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巧设问题,相机诱导,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就是说教师应当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争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让其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在这一层面上,笔者尝试了“六段式”教学:即“示标——铺垫(辅助环节)——自学——质疑——精讲——测标”。“示标”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出示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思路。铺垫则是要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及要求,这样学生可以集中思维,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自学”中老师不宜多走来走去,在黑板上写字或东张西望,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窃窃增语”的方式提醒。“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为教师精讲做准备。“精讲”中对教师讲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不超过15分钟),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测标”即针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检查,明确学生学习情况,为辅导和改进教学方法做铺垫。“六段式”教学遵循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层次性的原则,突显“学生为本”“训练为主”“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下,老师的作用逐渐由控制转向引发学生进步、提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管理,老师的主流教学行为开始向支持和引导的方向发展。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有效教学行为的要求改进自身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目标。
注:此文为甘肃省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李玉田,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