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球类项目教学器材 提高球类项目教学质量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足球射門教学器材的开发
  教学现状:标准的足球场地面积大、球门少,两个球门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方法就显得单一。
  器材开发:利用废弃的布料做成“球门”,用挂钩固定在铁丝网上(见图1)。
  实效1:增加球门个数。在足球教学中,球门个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布“球门”的制作比较简单,可以设置多个球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练习的次数便能得到保障。
  实效2:明确重点与难点。在自制的布“球门”上,笔者将本课的重难点、学习要求、学生易犯错误、技术动作图示等分别制成提示卡粘贴在布“球门”上,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参照教学提示不断强化和改进技术动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实效3:便于开展游戏。利用布“球门”将场地划分为四个区域(甚至更多),在不同区域内设置相应的得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射门积分赛,以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进步,进而熟练掌握技术动作。
  拓展练习:在进行头顶球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4名学生拉住“球门”的四角形成一个“网兜”,1名学生进行头顶球练习,4名学生用“网兜”接住来球并将球反弹给练习者(见图2-1);在进行脚内侧传接球时,可以让2名学生拿着布“球门”横向移动,1名学生进行踢球射准练习(见图2-2)。
  二、篮球投篮教学器材的开发
  教学现状:一块篮球场只有2个篮筐,满足不了学生练习的需求;使用多个篮球场,不易组织教学;一般学校配备的篮架为成人篮架,不能调整高度,不适合小学生练习。
  器材开发:将2根绳子分别系在呼啦圈上,一侧绳子系在篮球架上,另一侧绳子系在放篮球的推车等物体上(需将系绳子的物体固定住),使呼啦圈保持不动。呼啦圈可垂直于地面,也可平行于地面,其高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见图3)。
  实效1:增加篮筐个数。篮筐个数得到补充后就可以多组同时进行练习,小组成员依次投篮,学生练习的次数就能得到保证,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拓展练习:篮筐的高度和数量自行调节。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和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练习者自主调整“篮筐”高度的同时,增加“篮筐”的数量,在拉大两个固定物距离的同时,增加呼啦圈的数量,将学生分为更多的组,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积极性。
  三、排球垫球教学器材的开发
  教学现状:学生对排球的控制能力较差,在进行垫球练习时,球容易到处乱飞,学生捡球浪费的时间导致练习密度过低,不利于技能的掌握。
  器材开发:将排球放入球网和牛皮筋组合的网兜内(见图4)。
  实效1:提高练习密度。学生将牛皮筋缠绕在手上进行垫球练习,这样,即使学生在自垫球的过程中失误,球也不会到处乱飞,学生可迅速调整重新练习,增加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实效2:促进合作学习。2名学生一组进行合作练习时,可让1名学生手上缠好牛皮筋,将球抛给对面的学生,让其接不同方向的来球进行垫球练习,即使垫球不到位或垫不到球,手缠牛皮筋的学生都能迅速回收排球并继续练习,争取更多练习的机会以改进技术。
  拓展练习1:便于开展游戏。笔者利用器材组织“接打弹弹球”的游戏:辅助者手缠牛皮筋,快速将球抛向练习者,练习者垫到球为胜(见图5-1);或者练习者手缠牛皮筋,快速自抛自垫球,辅助者抱到球为胜(见图5-2)。
  拓展练习2:在进行侧面下手发球教学时,同样可以用手缠教具的方法进行练习,排球垫起后可迅速收回再次练习;在进行移动步法练习时,可以将教具作为目标,排球抛到哪里就向哪里移动,并且抛出的排球方便收回,可持续练习。
  拓展练习3:器材的开发使用还可以触类旁通,如,上述排球的辅助教学器材也可以运用于足球的脚内侧传接球(见图6-1)的教学中去,球踢出便会自动返回,便于练习;同样也可运用于排球垫球入圈(见图6-2)的游戏中去,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球类教学包含的技术动作很多,器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各种器材的功能,课堂教学一定会绽放更多的精彩。
其他文献
一、本届评优活动高中组呈现的六个特点  一是“正”。  参赛的16位教师态度非常端正,当体育课遇上下雪天,也阻挡不了体育教师的热情,他们人人着装整齐、语言规范、口令洪亮、充满激情,表现出良好的参赛态度和职业素养。  二是“全”。  参赛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全,16节课中除了体操运动之外,其他几大项目都有所涉及,其中球类运动有10节课(足球课5节、篮球课4节,排球课1节);田径运动中有2节课(弯道跑)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中均提出了全面发展体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1]。如何发展体能是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般的体能训练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训练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果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
“体操”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必学内容之一。《多种形式的平衡活动方法》是水平二体操单元内容标准之一,它的表现标准为:能说出所学各种形式平衡动作的名称;能在游戏中,完成侧手翻、手倒立、跪跳起等平衡类动作,并且能分别展示至少2种以上的练习方法,表现出身体的平衡、协调,展示良好的肢体控制能力以及身体姿态;表现出勇于挑战、乐于展示的品质,具有一定的互帮互学能力,能描述在
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10期王兴发老师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做好的几件小事》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文中的观点表示认同,同时也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补充建议,愿意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共享。  一、本职工作抓重点  (一)思考  原文的第一部分就強调年轻教师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两个方面。确实如此,但文中的这个环节没有涉及“怎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每每在广播、电视亦或是手机中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总能激发起笔者心中对祖国的那份爱恋,同时也能让我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在校园里学唱这首歌曲时的学生时代……  70后的我们,生在红旗下,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那时候的校园标配就是“几排教室,一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深化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模式和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交流课程改革的经验,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遂宁市教育局承办的“十四城市中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拜读了刘老师的案例,让人深受启发。在课堂上能利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将一节平淡无奇的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实效显著,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学习与借鉴。  1.一物多用:小纸片,大用途——激发教师智慧。“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基于浓烈欲望的学习,必须通过自我活动将内容化成自身的东西。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形成活的智力、真的学力”。
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标准》规定项目成为每所学校新学年开始后的“传统项目”。每学年开始,在学校组织《标准》中的项目练习时,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应难免存在多班同时练习的情况。以笔者学校为例,本学期共有27个教学班、7名体育教师,学校仅有200m环形跑道的操场。一般情况下都会有3~4个不同年级的班级同时上课,7名体育教师同时在操场组织练习,教师之间在组织练习时相互影响
记得出发当天早上4:30拖着行李匆匆赶往机场,我带着对江西革命老区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我是体育教师》的支教之路。有幸参加这次公益支教活动是我作为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人生路上的一场修行。能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能为革命老区的老师们做点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到达兴国县东村中学之前,一直困扰着我。  当看到沙土混合的操场上还有孩子没有运动鞋穿,当知道学校的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当听说有些孩子没有父母
最佳投稿时间:2017年5月7~22日  征稿主题:对发展性评价的探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 面向未來, 重在发展的评价。因个体之间的差异, 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