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借助集体聪明才智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会明显的增强,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所以基于集体智慧在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性,新时期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持下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有效均衡的分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合作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分组的重视,只有保证分组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均衡性,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且在分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保证学生之间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创造条件。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设置了情境表演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分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本上保证了每小组都有一个对音乐和舞蹈方面知识有深刻了解的学生,能够将课文场景模拟表演出来,或者对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细化的解读。这样能够突出分析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完成科学分组并对合作学习的制度进行明确的限定后,还应该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存在紧密的联系。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按照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情境表演活动,并且联系小组的集体理解情况对故事内容进行补充,完成情境创设。这样学生不仅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会形成对桃花源记内容的形象化认识,并且在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也能得到良好的培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和谐,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推动和谐互动氛围的营造,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也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2.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教学内容,也需要向课外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州园林》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设置课外拓展探究项目,一方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苏州园林》方面的学习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另一方面也组织学生共同探索本地区园林建设的特点以及与文中苏州园林存在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也是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联系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羚羊木雕》教学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文章的教育思想进行细化分析后,让学生将小组讨论和分析的结果表述出来,并明确学习文章对自己的启示。这样不同的小组成员从多角度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与班级中其他小组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智慧资源的整合,“启众智”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四、小组评价,发挥教学反馈作用
  在引入小组教学模式后,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指引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夯实基础,还应该联系小组教学活动的改革,探索相应的教学评价改革措施,争取新制定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适应,辅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育领域的全面贯彻落实。
  在具体对小组学习评价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评价理念,引入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模式,争取能够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进而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在教学反馈指导的作用下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告诉我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借助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新时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指导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他文献
解读课文是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项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们一双“慧眼”,用“小”的点拨得到“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各自的见解,这种见解来自他们不同的阅历,并因此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然而,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价值,这种观
期刊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也重视这些方面的训练,同时辅助优化家庭作业,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有针对性。  一、设计缘由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除了第一项外,其余的是考察学生日常的积累,而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从设计环节、提问、讨论都有意识的往这些方面靠,可是考完试却是原地踏步,没什么起色。  艾宾
期刊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稟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查夜,问夏侯惇才知是杨修所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便知魏王不曰将退
期刊
人们读小说最难忘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所以鉴赏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一般的鉴赏方法学生很难提起兴致,不如改变一下方式。教材中学习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初读这两篇文章后,大家对两人的身份和命运关注最多,笔者就让学生从这两点进入文本,进行了比较阅读活动,进而把握孔乙己、范进两人的形象。  一、一样的读书人  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一个是“终于没有进学
期刊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者需要树立“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多样式的读中,达到“言”“文”和鸣,情感的共振。下面以《陋室铭》为例,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验与思考。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全文区区八十一字,却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多种手法,并且文章在音律上讲求
期刊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超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对现代诗歌学习有浓郁的兴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领会现代诗歌里面所包含的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在展开日常的现代诗歌教学时,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詩歌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魅力。  一、彰显内在魅力,培
期刊
随着课标提倡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老师喜欢“群文阅读”,而群文阅读中的议题和组文又是课堂及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所谓“群文阅读的议题和组文”就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接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组成的群文组文,从而在议题、课堂构建上形成共识等。  “本”即是课本,“体”就是文体,以“本”生议,据“体”组文,即是依据课本和不同文体生成议题和选取文本。进一步
期刊
钱梦龙先生与魏书生先生有“南钱北魏”之称,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倡导和践行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引领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整个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倡导和践行的“三
期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埋头备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须抬头看路——集众家之长才会有一席之地。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有效性更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一、正确认识集体备课。弘扬个性  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人备课,个人也得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次备课(如学生层次不一样,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教师风格不一样),可根据集体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由于篇幅相对较长,课堂教学中对于内容和主题的解读,很多时候显得冗长而拖沓。笔者认为,以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意解读《故乡》,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故乡》中“我”的思想和记忆,在二十余年的时空里来回穿梭。笔者以为,教学中可首先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勾联故乡的往昔和现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我”内心的失落和失望。  一、如“花”乡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