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从现实意义、内涵、标准、作用、途径和方法等方面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 新思维 新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为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为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标准
1、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等。
(2)愉悦、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反应。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积极,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而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闷闷不乐、行动乏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并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不受刺激性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这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得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那么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二、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自身要求
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倾向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必要,而且重要。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一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有机结合,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状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拓展体育功能并加以完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也会促进体育全功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4、体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代替、作用特殊的教育工具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有三大系统(即卫生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中,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忧、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三、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地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得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6、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导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 新思维 新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为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为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标准
1、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等。
(2)愉悦、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反应。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积极,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而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闷闷不乐、行动乏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并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不受刺激性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这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得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那么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二、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自身要求
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倾向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必要,而且重要。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一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有机结合,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状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拓展体育功能并加以完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也会促进体育全功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4、体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代替、作用特殊的教育工具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有三大系统(即卫生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中,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忧、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三、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地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得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6、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