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生理变化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叛逆、盲目自信和脆弱自卑等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和父母双方互相配合,找准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纠正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使其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心理现状;调适策略;毕业班学生
鉴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此时的学生可塑性强,及时地发现、引导和矫正是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
一、家长做孩子的心灵伙伴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对孩子心理品质和个性气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困惑会将自己封闭,拒绝与他人主动交流,当心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恰当的方式排解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痼疾,亟待父母帮助疏导。
家庭是心灵温暖的港湾,父母对于孩子要多观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能打开心扉将自己的苦恼、烦闷倾诉出来。此外,父母要有耐心,帮助孩子疏导问题,排忧解难,让孩子学会正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会自我减压和调适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孩子也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对自己的尊重。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非常哲理地指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教师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引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毕业班的学生对教师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更希望教师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和心理医生。
教师的思想境地、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的教育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与伤害,结果会导致学生由对教师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叛逆心理,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情绪。
在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帮助和引导尤为必要。教师自身也要转换角色,主动热情地与学生谈心、聊天,亲切和蔼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喜悦,与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疏导,使学生能够把内心的郁闷倾诉出来,把缠绕学生的心结打开。如果教师总是持“唯智育、唯分数”的标准衡量学生、教育学生,也许学生获得了好成绩,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的塑成和人生道路未必真正起到“教”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拉近距离,才能更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使其及时发现问题、了解自己,还可以更好地改善自己、调整心理。以前,教师只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外部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叶圣陶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检查,这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过程本身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都是强调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具备自行矫正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可以在其生活、成长的历程中彰显积极的意义。不论学生遇到什么心理困惑或做错什么,教师和家长除了及时地帮助和引导外,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具体事件和问题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知道自己是否有错,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等。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比教师、家长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长期坚持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思想的构建有深远意义。
总之,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切忌不知所措。只要教师能科学、全面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本着真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宗旨,对症下药,适时疏导调适,相信这个阶段的学生,一定能渡过心理的困难期,走向阳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宗琴.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J].教育艺术,2011(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美)布鲁纳.论教学的若干原则[J].教育研究,1975(5).
关键词:心理现状;调适策略;毕业班学生
鉴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此时的学生可塑性强,及时地发现、引导和矫正是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
一、家长做孩子的心灵伙伴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对孩子心理品质和个性气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困惑会将自己封闭,拒绝与他人主动交流,当心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恰当的方式排解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痼疾,亟待父母帮助疏导。
家庭是心灵温暖的港湾,父母对于孩子要多观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能打开心扉将自己的苦恼、烦闷倾诉出来。此外,父母要有耐心,帮助孩子疏导问题,排忧解难,让孩子学会正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会自我减压和调适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孩子也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对自己的尊重。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非常哲理地指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教师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引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毕业班的学生对教师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更希望教师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和心理医生。
教师的思想境地、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的教育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与伤害,结果会导致学生由对教师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叛逆心理,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情绪。
在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帮助和引导尤为必要。教师自身也要转换角色,主动热情地与学生谈心、聊天,亲切和蔼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喜悦,与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疏导,使学生能够把内心的郁闷倾诉出来,把缠绕学生的心结打开。如果教师总是持“唯智育、唯分数”的标准衡量学生、教育学生,也许学生获得了好成绩,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的塑成和人生道路未必真正起到“教”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拉近距离,才能更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使其及时发现问题、了解自己,还可以更好地改善自己、调整心理。以前,教师只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外部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叶圣陶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检查,这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过程本身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都是强调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具备自行矫正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可以在其生活、成长的历程中彰显积极的意义。不论学生遇到什么心理困惑或做错什么,教师和家长除了及时地帮助和引导外,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具体事件和问题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知道自己是否有错,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等。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比教师、家长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长期坚持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思想的构建有深远意义。
总之,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切忌不知所措。只要教师能科学、全面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本着真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宗旨,对症下药,适时疏导调适,相信这个阶段的学生,一定能渡过心理的困难期,走向阳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宗琴.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J].教育艺术,2011(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美)布鲁纳.论教学的若干原则[J].教育研究,1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