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党内和谐; 社会和谐; 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26-02
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回顾和总结中共关于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及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内和谐和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都极为关注,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增进。概括起来,党关于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加强党内团结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是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思想的萌芽。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关系的思想,这是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一,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其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必须实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其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要注重利益调节,注重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强大国家。其四,必须把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基本要求。这里所强调的“团结”,实际是构建党内、党外的和谐氛围,并通过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其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概括,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使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新认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迅速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形成的不和谐局面,成为凝聚党心、凝聚民心的理论基石。其二,对社会主义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新总结,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邓小平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人民获得更多实惠,从而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其三。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新探索,明确了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基本方向。其四,对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主要路径。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部署,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情况,党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新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渐趋成熟,实践层面不断展开。其一,提出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内团结提出新理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加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要在“三个代表”思想基础上实现党内思想的新统一,党内团结的新境界,将党内和谐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二,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和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实现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明确要求并加以实践部署,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探索更多地走向实践层面。其四,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出党内和谐和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将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内和谐建设,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二、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历史启示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党内和谐是党的生命力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首先致力于党内和谐。总结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和谐党组织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等手段,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党内团结与和谐,进而带动社会和谐,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安定团结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入新世纪,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更为重要。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难以实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相互关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在和谐的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多年来进行和谐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三)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典型示范。党内和谐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典型意义。党在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个重要成果是探索了党内和谐建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使党成立以来一直充满生机活力,领导人民完成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这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概括起来,党开展党内和谐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条是在党内定期开展集中教育,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这两条经验对于维护新的历史阶段的党内团结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推动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遵守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维护党内团结与统一,形成和谐有序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建设,应以坚持原则和区分是非观念为前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不能忘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五)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致力于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和谐建设的长效机制。无论是建设党内和谐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制度建设极为重要。党在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外建立政治协商制度和对话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建立,对促进党内和谐、团结与统一,对正确处理党内党外各种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应更加注重和谐建设制度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需要发扬民主,并使民主制度化,创造党内党外和谐氛围。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法制建设,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民主制度得到实施。以维持和谐团结的局面,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长效成果。
(本文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柳 渡
[关键词]党内和谐; 社会和谐; 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26-02
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回顾和总结中共关于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及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内和谐和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都极为关注,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增进。概括起来,党关于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加强党内团结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是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思想的萌芽。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关系的思想,这是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一,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其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必须实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其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要注重利益调节,注重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强大国家。其四,必须把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基本要求。这里所强调的“团结”,实际是构建党内、党外的和谐氛围,并通过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其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概括,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使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新认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迅速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形成的不和谐局面,成为凝聚党心、凝聚民心的理论基石。其二,对社会主义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新总结,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邓小平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人民获得更多实惠,从而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其三。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新探索,明确了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基本方向。其四,对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主要路径。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部署,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情况,党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新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渐趋成熟,实践层面不断展开。其一,提出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内团结提出新理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加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要在“三个代表”思想基础上实现党内思想的新统一,党内团结的新境界,将党内和谐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二,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和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实现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明确要求并加以实践部署,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探索更多地走向实践层面。其四,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出党内和谐和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将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内和谐建设,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二、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历史启示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党内和谐是党的生命力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首先致力于党内和谐。总结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和谐党组织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等手段,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党内团结与和谐,进而带动社会和谐,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安定团结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入新世纪,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更为重要。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难以实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相互关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在和谐的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多年来进行和谐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三)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典型示范。党内和谐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典型意义。党在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个重要成果是探索了党内和谐建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使党成立以来一直充满生机活力,领导人民完成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这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概括起来,党开展党内和谐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条是在党内定期开展集中教育,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这两条经验对于维护新的历史阶段的党内团结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推动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遵守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维护党内团结与统一,形成和谐有序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建设,应以坚持原则和区分是非观念为前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不能忘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五)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致力于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和谐建设的长效机制。无论是建设党内和谐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制度建设极为重要。党在探索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外建立政治协商制度和对话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建立,对促进党内和谐、团结与统一,对正确处理党内党外各种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应更加注重和谐建设制度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需要发扬民主,并使民主制度化,创造党内党外和谐氛围。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法制建设,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民主制度得到实施。以维持和谐团结的局面,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长效成果。
(本文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柳 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