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是当今社会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方式之一,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之余,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当代医科大学生在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日趋明显,对教学质量和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手机措施
4G时代的来临使手机成为人手一部的必需品,手机以其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优点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通讯、上网、娱乐工具,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日趋严重,针对此现象探讨如下。
一、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
百度文库中对手机依赖解释为:使用者将手机作为人际互动主要手段,并存在着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百度百科中提到”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或”手机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产生的强烈依赖心理,些性格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的人,通常会希望通过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获取重要信息,一旦失去这种联系便极易产生心理不适。[1]究为深入探究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对贵州医科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100份,收回问卷份,有效问卷 100份,有效率为 100。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分布情况分别为20%、20%、30%、30%。调查结果显示,10%的学生认为不该将手机带到课堂, 90的学生认为可以将手机带到课堂但应调为静音或震动,5%的学生选择将手机调为铃声状态。50%的学生认为”上课时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 26%的学生认为“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12%的学生认为”上课时不使用手机也无关紧要”,80%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所以不敢使用”;在调查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时,50%的学生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靠玩手机消磨时间”,30%的学生认为”习惯性使用手机,离开手机就会不自在”,而30%的学生则认为”使用手机查找教学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老师所授知识”。此外,35%的学生认为上课使用问题出现在”学生自身,上课本不该使用手机,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17%学生认为是”任课教师的问题,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授课水平不高”,而 30%的学生认为”以上两者都是主要原因”。在问及”如果您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您会?”,60%的学生选择”当做没看见,不予理睬”,28%的学生选择”由于从众心理,自己也会跟着使用”,仅有 16.9%的学生会选择“提醒并阻止他,让他认真听讲”。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影响
(一)学业影响。根据调查发现,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上课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玩手机游戏等,殊不知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手机铃声的此起彼伏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难于保证学生所应该得到的知识量。
(二)沉迷网络。网络使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因大学课堂时间在生活中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利用这一部分时间使用手机上这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大学生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使他们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三)迷失自我。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中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网上各种信息真假难辩,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大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四)身体影响。手机上网时间过长,容易对身体的损害。因课堂特殊环境,学生们的动作不能太大,上网时只有手指在不停地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对眼睛的危害极大,同时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等。[2]
三、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意识放松。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小学、中学时的学习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中过来的,当时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家长的督促,加之大学的管理又不像中学那样所有事情都由教师大包大揽,这让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导致其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其次,大学课程理论课较多,部分大学生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没什么意义,所以不爱听讲,玩手机打发时间。
2.仿效从众心理。在群体中流行的行为习惯会被群体中的成员所接受效仿,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是這样。他们觉得玩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想成为与其他人不同的异类,不想被孤立。
3.依赖成瘾心理。大学生手机族通常有手机控的表现,整个生活都喜欢依赖手机,离开了手机就无所适从。调查发现,22%的大学生认为会因为不能使用手机而变得烦躁不安,34%的大学生觉得关机是困难的事,39%的大学生会因为忘记带手机而坐立难安,11%的大学生会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铃声。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外部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响。现在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 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于 70 后、80 后,他们拥有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促使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形成。
2.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大学为了节约成本,公共课、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课都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空间大、人数多、大学生座次不固定、师生互动教学难度大,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减弱、教学活动参与度降低、大学课堂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提供了现实机会,加速了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现象的形成。 3.大学课堂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管的是学生的到课率、缺勤率,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接听电话。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大学生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玩手机变得无所顾忌。
4.教师授课态度和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从来不抓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听不听课他根本不关心,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老旧,照本宣科,不注重创新,不与学生互动。如此授课,多次之后,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大大降低,随之注意力重心转移,而手机便成为打发这无聊课堂的最佳工具。[3]
四、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学习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这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校大学生应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考虑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并从自身的改变开始,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制自己在课上使用手机。必要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帮助,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的交流始终是虚拟世界的交流,大学生不应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应当关注现实世界的发展。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才能提高人际知觉水平,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有不懂的地方先问老师、同学,而不是用手机百度,要善于交流、表达情感,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学校方面
1.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健全相应的校规,约束大学生行为,而不是一味放纵。应在新学期开始就宣布严格的纪律,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可以严厉一些,以起到震慑作用。高校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一旦拥有积极的情绪,大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减少课堂手机族这一群体的人数。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实践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或者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为心理困难大学生提供宣泄渠道,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3.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这是教学中的一大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责任,要通过彰显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一定要开发教材、创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学生一道分享。大学生容易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当大学生觉得教师讲课内容新颖奇特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接近、贴近自身实际时,才会把注意力放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减少课堂玩手机的不良现象。
4.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敢于实践,但是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活动,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历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讓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锻炼能力,防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总之,大学生手机族的出现并非偶然或特例,既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心理作用的原因。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进行心理疏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重拾真实美好的人生。同时,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的改变,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改变从众和依赖心理。相信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J]教育信息,2013(9).
[2]朱志红邹超臣石旭.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东方青年,2013(13).
[3]邵宇秋.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心理误区与矫正[J].大学教育,2015.
[4]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杂志,2013(4):23-24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手机措施
4G时代的来临使手机成为人手一部的必需品,手机以其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优点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通讯、上网、娱乐工具,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日趋严重,针对此现象探讨如下。
一、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
百度文库中对手机依赖解释为:使用者将手机作为人际互动主要手段,并存在着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百度百科中提到”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或”手机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产生的强烈依赖心理,些性格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的人,通常会希望通过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获取重要信息,一旦失去这种联系便极易产生心理不适。[1]究为深入探究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对贵州医科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100份,收回问卷份,有效问卷 100份,有效率为 100。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分布情况分别为20%、20%、30%、30%。调查结果显示,10%的学生认为不该将手机带到课堂, 90的学生认为可以将手机带到课堂但应调为静音或震动,5%的学生选择将手机调为铃声状态。50%的学生认为”上课时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 26%的学生认为“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12%的学生认为”上课时不使用手机也无关紧要”,80%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所以不敢使用”;在调查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时,50%的学生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靠玩手机消磨时间”,30%的学生认为”习惯性使用手机,离开手机就会不自在”,而30%的学生则认为”使用手机查找教学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老师所授知识”。此外,35%的学生认为上课使用问题出现在”学生自身,上课本不该使用手机,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17%学生认为是”任课教师的问题,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授课水平不高”,而 30%的学生认为”以上两者都是主要原因”。在问及”如果您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您会?”,60%的学生选择”当做没看见,不予理睬”,28%的学生选择”由于从众心理,自己也会跟着使用”,仅有 16.9%的学生会选择“提醒并阻止他,让他认真听讲”。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影响
(一)学业影响。根据调查发现,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上课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玩手机游戏等,殊不知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手机铃声的此起彼伏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难于保证学生所应该得到的知识量。
(二)沉迷网络。网络使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因大学课堂时间在生活中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利用这一部分时间使用手机上这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大学生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使他们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三)迷失自我。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中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网上各种信息真假难辩,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大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四)身体影响。手机上网时间过长,容易对身体的损害。因课堂特殊环境,学生们的动作不能太大,上网时只有手指在不停地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对眼睛的危害极大,同时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等。[2]
三、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意识放松。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小学、中学时的学习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中过来的,当时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家长的督促,加之大学的管理又不像中学那样所有事情都由教师大包大揽,这让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导致其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其次,大学课程理论课较多,部分大学生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没什么意义,所以不爱听讲,玩手机打发时间。
2.仿效从众心理。在群体中流行的行为习惯会被群体中的成员所接受效仿,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是這样。他们觉得玩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想成为与其他人不同的异类,不想被孤立。
3.依赖成瘾心理。大学生手机族通常有手机控的表现,整个生活都喜欢依赖手机,离开了手机就无所适从。调查发现,22%的大学生认为会因为不能使用手机而变得烦躁不安,34%的大学生觉得关机是困难的事,39%的大学生会因为忘记带手机而坐立难安,11%的大学生会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铃声。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外部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响。现在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 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于 70 后、80 后,他们拥有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促使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形成。
2.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大学为了节约成本,公共课、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课都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空间大、人数多、大学生座次不固定、师生互动教学难度大,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减弱、教学活动参与度降低、大学课堂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提供了现实机会,加速了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现象的形成。 3.大学课堂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管的是学生的到课率、缺勤率,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接听电话。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大学生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玩手机变得无所顾忌。
4.教师授课态度和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从来不抓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听不听课他根本不关心,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老旧,照本宣科,不注重创新,不与学生互动。如此授课,多次之后,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大大降低,随之注意力重心转移,而手机便成为打发这无聊课堂的最佳工具。[3]
四、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学习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这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校大学生应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考虑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并从自身的改变开始,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制自己在课上使用手机。必要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帮助,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的交流始终是虚拟世界的交流,大学生不应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应当关注现实世界的发展。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才能提高人际知觉水平,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有不懂的地方先问老师、同学,而不是用手机百度,要善于交流、表达情感,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学校方面
1.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健全相应的校规,约束大学生行为,而不是一味放纵。应在新学期开始就宣布严格的纪律,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可以严厉一些,以起到震慑作用。高校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一旦拥有积极的情绪,大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减少课堂手机族这一群体的人数。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实践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或者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为心理困难大学生提供宣泄渠道,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3.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这是教学中的一大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责任,要通过彰显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一定要开发教材、创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学生一道分享。大学生容易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当大学生觉得教师讲课内容新颖奇特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接近、贴近自身实际时,才会把注意力放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减少课堂玩手机的不良现象。
4.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敢于实践,但是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活动,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历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讓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锻炼能力,防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总之,大学生手机族的出现并非偶然或特例,既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心理作用的原因。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进行心理疏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重拾真实美好的人生。同时,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的改变,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改变从众和依赖心理。相信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J]教育信息,2013(9).
[2]朱志红邹超臣石旭.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东方青年,2013(13).
[3]邵宇秋.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心理误区与矫正[J].大学教育,2015.
[4]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杂志,2013(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