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自然》到《科学》,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在课程的结构、功能、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良好心理品质等。新课标提倡“小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兴趣的方式去研究”,通过学生的眼、手、鼻、口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和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青岛版科学教材成了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促使我学习,督促我进步,伴随我成长,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大模块建构教材,充分展示探究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探究内容的开放,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和取舍;探究方法的开放,师生可以自主选择和创新;探究结论的开放,教师可各尽所能,尽力而为,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与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学时,可以由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挖掘教材中具有衍生性的问题,深度开发教材本身的隐性资源,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具有价值的最主要载体。
青岛版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样本,我们要在理解和挖掘其教育内涵上下功夫,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进行优化选择和取舍,把教科书变成“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意图,引领学生活学活用会创新。
二、青岛版科学教材灵活性大,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总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这堂课讲什么呢?定位在“讲”上,考虑的多是教师在课上怎么做。因此,很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而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再看看现在的《科学》教材,你会发现课本里的文字很少,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我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水循环》一单元中,教师组织了以下几个活动:先让学生猜想,水都在什么地方,水怎样变化?然后再做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而从根本上纠正了水蒸气是白色的错误认识观点。实验虽小,但在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物品。在本单元中主要用到了水和冰块及水壶,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安全方面的常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充满信心
教材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考察,不仅考察学生知识,也关注探索过程中学生表现行为的考察,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等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不以评价结果锁定个体的发展,要以动态生成的眼光,给予主体多次评价机会,注重对个体独特性的认可,以科学评价促进每个主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拓展实践与创新的空间,教学中不拘于课本,以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引领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学科学、用科学,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使教材内容更具体、更鲜活。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是无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学习科学教材时,可开展一些家庭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家自己设计或改良一种玩具;可以合理开发家长的知识资源,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如观察饲养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月相的变化等。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及其他教学资料等),目的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特别是现在的微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路探索,一路前行,不断积累自己的点滴经验,努力开拓科学教学之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感悟、去收获、去提高,希望乘着课改的东风,每位科学教师都做课改大潮的弄潮儿,在科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扬帆远航!
教师不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怀疑的精神和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课程本身发生兴趣”。学科中相当一部分知识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准,及时吸取科研新成果及科学新知识,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相信,在科学教材的指导下,在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科学教材一定会更加完美,成为令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学科。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良好心理品质等。新课标提倡“小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兴趣的方式去研究”,通过学生的眼、手、鼻、口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和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青岛版科学教材成了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促使我学习,督促我进步,伴随我成长,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大模块建构教材,充分展示探究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探究内容的开放,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和取舍;探究方法的开放,师生可以自主选择和创新;探究结论的开放,教师可各尽所能,尽力而为,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与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学时,可以由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挖掘教材中具有衍生性的问题,深度开发教材本身的隐性资源,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具有价值的最主要载体。
青岛版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样本,我们要在理解和挖掘其教育内涵上下功夫,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进行优化选择和取舍,把教科书变成“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意图,引领学生活学活用会创新。
二、青岛版科学教材灵活性大,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总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这堂课讲什么呢?定位在“讲”上,考虑的多是教师在课上怎么做。因此,很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而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再看看现在的《科学》教材,你会发现课本里的文字很少,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我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水循环》一单元中,教师组织了以下几个活动:先让学生猜想,水都在什么地方,水怎样变化?然后再做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而从根本上纠正了水蒸气是白色的错误认识观点。实验虽小,但在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物品。在本单元中主要用到了水和冰块及水壶,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安全方面的常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充满信心
教材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考察,不仅考察学生知识,也关注探索过程中学生表现行为的考察,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等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不以评价结果锁定个体的发展,要以动态生成的眼光,给予主体多次评价机会,注重对个体独特性的认可,以科学评价促进每个主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拓展实践与创新的空间,教学中不拘于课本,以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引领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学科学、用科学,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使教材内容更具体、更鲜活。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是无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学习科学教材时,可开展一些家庭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家自己设计或改良一种玩具;可以合理开发家长的知识资源,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如观察饲养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月相的变化等。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及其他教学资料等),目的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特别是现在的微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路探索,一路前行,不断积累自己的点滴经验,努力开拓科学教学之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感悟、去收获、去提高,希望乘着课改的东风,每位科学教师都做课改大潮的弄潮儿,在科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扬帆远航!
教师不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怀疑的精神和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课程本身发生兴趣”。学科中相当一部分知识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准,及时吸取科研新成果及科学新知识,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相信,在科学教材的指导下,在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科学教材一定会更加完美,成为令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