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饮用水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莱芜市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农村引用饮水设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查了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污染;措施
一、关于莱芜市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调查
莱芜市农村多属山区、半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方便,村庄比较分散,经济基础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多采用地下水、地表水。
地下水的水源、水位与地形、地质情况有关,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供水量受到限制,水质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容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有保证而且水位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一般符合卫生标准,但是通常水的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别很大,水质可以,但常含有与地质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
地表水多采用河水及水库水。河水的流速和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增加,细菌含量也急剧增高。而水库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之中水位变幅较大,也容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
二、农村用饮水设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是农村多分布于偏远山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彻底改善。此外,以前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水源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村民直接从沟河、水库及方塘中取水饮用,这部分水的水质根本不能确保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饮水安全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二)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与计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制水企业规模小、设备老化、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制水企业制水成本较高,造成制水企业不适应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建设的需要。二是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法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违反有关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然存在,有少数水源地已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地。三是化肥、农药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严重。四是重经济增长轻水源保护,有关部门未切实负起“对环境质量负责”和“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的法律责任。
(三)对农村人畜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難,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为群众供应卫生的水,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另一主要目标。
三、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一)对水源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快农村水源地环境整治步伐。
(1)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活动。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国土、水利、规划、建设等部门对保护区内的选矿、养殖、餐饮、建筑等单位个体进行排查,摸清水源地内的基本情况。同时,开展水源地内污染源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对水源地内的环境状况分类实施综合整治,彻底消除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各种环境隐患。
(2)在水源地内设置隔离防护措施。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设置防护网,在二级保护区设置防护桩,并在保护区周边显要位置设置永久性水源地警示牌。
(3)健全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管护体制。加强立法,明确把饮用水源地作为重要经济社会目标予以保护。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政府和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供水安全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及不作为时的法律责任,加强督查,认真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制度,严格项目环评和项目准入,制定和建立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安全监控体系,形成水源地管护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1)加大区域或集中供水力度,提高农村农民饮用水普及率。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区域供水和集中供水的步伐。加快编制农村区域集中供水规划,加强饮用水源集中管理,提高城乡供水系统覆盖率、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在重视发展区域或集中供水的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已有的水库供水不应放弃,这既可以保证优质水源,也可以避免区域供水可能产生的风险。
(2)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偏远地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惠政策,对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免收电力增容费,电费要按农业用电价格计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提供用地服务,减免土地征用费;税务部门对新投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减免各种税收;水利部门要减免水资源费等。
(三)对已有的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情况。单位是否有专职或兼职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人员,是否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供管水人员的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源卫生防护情况,健康相关产品使用情况等。
(2)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饮用水净化、消毒情况。供水单位是否采取必要的净化处理、有效的消毒措施,是否建立净化消毒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水质消毒设备、水化学处理剂等涉水产品是否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等。
(3)水质检测情况。供水单位是否建立检验室,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人员的配备能否适应检验的要求,日常开展的自检项目及频次情况,不具备检验能力或不能自检项目的委托检验情况等。
(4)加强饮用水的宣传教育和监测预警机制。
①加强饮用水安全的宣传教育一方面,通过散发宣传手册、设置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有奖举报、聘请环保监督员、新闻媒体曝光等形式,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行为,形成“破坏水源为耻、保护水源为荣”的舆论氛围。
②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整合环保、水利、建设、卫生以及制水企业水质监测分析的力量,统一规范、合理分工、信息共享、水质数据统一发布。认真做好与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衔接工作,尽快加强硬件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水源地和乡村自来水厂的建设、管理,保证群众用水安全。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农村饮水安全成为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确保农村饮水的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污染;措施
一、关于莱芜市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调查
莱芜市农村多属山区、半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方便,村庄比较分散,经济基础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多采用地下水、地表水。
地下水的水源、水位与地形、地质情况有关,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供水量受到限制,水质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容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有保证而且水位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一般符合卫生标准,但是通常水的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别很大,水质可以,但常含有与地质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
地表水多采用河水及水库水。河水的流速和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增加,细菌含量也急剧增高。而水库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之中水位变幅较大,也容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
二、农村用饮水设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是农村多分布于偏远山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彻底改善。此外,以前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水源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村民直接从沟河、水库及方塘中取水饮用,这部分水的水质根本不能确保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饮水安全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二)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与计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制水企业规模小、设备老化、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制水企业制水成本较高,造成制水企业不适应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建设的需要。二是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法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违反有关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然存在,有少数水源地已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地。三是化肥、农药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严重。四是重经济增长轻水源保护,有关部门未切实负起“对环境质量负责”和“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的法律责任。
(三)对农村人畜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難,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为群众供应卫生的水,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另一主要目标。
三、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一)对水源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快农村水源地环境整治步伐。
(1)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活动。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国土、水利、规划、建设等部门对保护区内的选矿、养殖、餐饮、建筑等单位个体进行排查,摸清水源地内的基本情况。同时,开展水源地内污染源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对水源地内的环境状况分类实施综合整治,彻底消除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各种环境隐患。
(2)在水源地内设置隔离防护措施。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设置防护网,在二级保护区设置防护桩,并在保护区周边显要位置设置永久性水源地警示牌。
(3)健全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管护体制。加强立法,明确把饮用水源地作为重要经济社会目标予以保护。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政府和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供水安全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及不作为时的法律责任,加强督查,认真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制度,严格项目环评和项目准入,制定和建立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安全监控体系,形成水源地管护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1)加大区域或集中供水力度,提高农村农民饮用水普及率。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区域供水和集中供水的步伐。加快编制农村区域集中供水规划,加强饮用水源集中管理,提高城乡供水系统覆盖率、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在重视发展区域或集中供水的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已有的水库供水不应放弃,这既可以保证优质水源,也可以避免区域供水可能产生的风险。
(2)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偏远地区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惠政策,对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免收电力增容费,电费要按农业用电价格计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提供用地服务,减免土地征用费;税务部门对新投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减免各种税收;水利部门要减免水资源费等。
(三)对已有的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情况。单位是否有专职或兼职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人员,是否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供管水人员的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源卫生防护情况,健康相关产品使用情况等。
(2)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饮用水净化、消毒情况。供水单位是否采取必要的净化处理、有效的消毒措施,是否建立净化消毒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水质消毒设备、水化学处理剂等涉水产品是否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等。
(3)水质检测情况。供水单位是否建立检验室,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人员的配备能否适应检验的要求,日常开展的自检项目及频次情况,不具备检验能力或不能自检项目的委托检验情况等。
(4)加强饮用水的宣传教育和监测预警机制。
①加强饮用水安全的宣传教育一方面,通过散发宣传手册、设置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有奖举报、聘请环保监督员、新闻媒体曝光等形式,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行为,形成“破坏水源为耻、保护水源为荣”的舆论氛围。
②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整合环保、水利、建设、卫生以及制水企业水质监测分析的力量,统一规范、合理分工、信息共享、水质数据统一发布。认真做好与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衔接工作,尽快加强硬件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水源地和乡村自来水厂的建设、管理,保证群众用水安全。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农村饮水安全成为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确保农村饮水的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