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心理护理;感染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超重、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等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心血管疾病列为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慢性病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社会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1]。自2013年1月我科室开展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处理等专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24例,其中男367例,女257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56±8.7)岁。病程6个月~16年,住院天数均大于26天。诊断类型:心绞痛326例,心肌梗死154例,心律失常66例;心力衰竭58例,扩张性心肌病20例;合并高血压489例,伴有高血脂233例,合并糖尿病95例。对同一病人一年内住院2次或2次以上者按1例算。患者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550份(占总体88.14%,有效),其中十分满意413例,满意125例,一般12例,不满意0例。发生院内感染58例。
2 危险因素
2.1 患者治疗中的护理特征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其机体功能下降及免疫力差,入院时情况复杂多变且不乏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一般为急诊入院,护理人员要在这种忙、乱的局面下做好心电监护、输氧和药物反应的观察。药物种类多、用法复杂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的重要特征。另外,部分患者功能障碍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其完成正常的生活护理。
2.2 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
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相对小、首次发病的患者,这类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自身疾病不能接受,常自暴自弃、不可控制的情绪波动甚至导致血压居高不下。这类患者具有短期二次发病的可能,此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可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另一类是2次及2次以上的住院患者,多为再次发病,相对首次发病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低,但仍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特征是慢性疾病长期影响及经济负担的加重,多情绪低落、不配合治疗。
2.3 感 染
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由于其年龄大、免疫力低下以及长期卧床等造成的。感染加重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引起感染性心包炎、感染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心源性胸水并发感染等多种疾病[2],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另外患者及其家属常表示不理解,认为是医护人员失职导致了感染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加重,降低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长期如此可形成恶性循环。
3 讨 论
3.1 规范操作及经验交流
患者入院时,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基本评估,保证心电监护仪的正常运行;规范吸氧操作,切勿挤压氧气管;静脉输注硝酸甘油等药物时应控制滴度,使用强心苷、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时应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反馈给主管医师。我科室已建立各种操作规范制度供护理人员参考,并实行绩效评分,以此促进护理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对于护理细节如针对老年血管脆性的扎针技巧、患者跌倒或坠床的防治措施等我科开展经验交流以实现经验推广。
3.2 心理护理中给予指导
对于年龄相对小、首次发病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减压,鼓励戒烟戒酒,引导合理饮食,提高保健意识,建立规律生活。心理护理前提是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这需要护理人员做到耐心、细心。心理护理采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病房色调设计为暖色,可在适当时候放轻音乐,取得家属信任并联合家属共同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利于患者稳定情绪。结合患者学历、职业等进行语言沟通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情绪稳定。对于是2次及2次以上的住院患者,护理细节的人性化处理是取得患者认可的前提,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解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质疑,对其住院治疗费用的详单可根据患者要求给予说明。
3.3 培养观察力及预防观念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独特的表现,缺少经验的护士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掌握。感染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心功能状态、侵袭性操作的展开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等[3]。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笔者认为在住院时应根据心血管内科实际需要拟定“告住院者说明书”并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讲述给患者或其家属。住院治疗时可在加强营养的同时酌情给予增加免疫力治疗。日常询问有无感染症状如咳痰、发热;对有感染倾向患者或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制定感染相关化验室检验,并努力做到结合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护理输液、吸氧、检查等均要有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患者被褥及病房消毒制度。符合出院条件时及时安排患者出院,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4]。一旦发生感染应建立院内感染档案,最好能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另外,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相对较多,这就使病房内床位较多,空间较小,人多嘈杂,尤其是夜间一些患者需要进行操作,这就会干扰到其他患者的休息,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抱怨[5]。在这种环境下,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坚定的信念、过硬的心理素质始终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巧红,杨辉.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危险控制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5):1732-1733.
[2]刘荣梅,林淑梅,徐国良.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3]张治平.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8):1006-1007.
[4]刘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1800-1801.
[5]翟英芬,韩艳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70,106.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超重、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等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心血管疾病列为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慢性病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社会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1]。自2013年1月我科室开展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处理等专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24例,其中男367例,女257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56±8.7)岁。病程6个月~16年,住院天数均大于26天。诊断类型:心绞痛326例,心肌梗死154例,心律失常66例;心力衰竭58例,扩张性心肌病20例;合并高血压489例,伴有高血脂233例,合并糖尿病95例。对同一病人一年内住院2次或2次以上者按1例算。患者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550份(占总体88.14%,有效),其中十分满意413例,满意125例,一般12例,不满意0例。发生院内感染58例。
2 危险因素
2.1 患者治疗中的护理特征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其机体功能下降及免疫力差,入院时情况复杂多变且不乏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一般为急诊入院,护理人员要在这种忙、乱的局面下做好心电监护、输氧和药物反应的观察。药物种类多、用法复杂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的重要特征。另外,部分患者功能障碍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其完成正常的生活护理。
2.2 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
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相对小、首次发病的患者,这类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自身疾病不能接受,常自暴自弃、不可控制的情绪波动甚至导致血压居高不下。这类患者具有短期二次发病的可能,此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可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另一类是2次及2次以上的住院患者,多为再次发病,相对首次发病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低,但仍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特征是慢性疾病长期影响及经济负担的加重,多情绪低落、不配合治疗。
2.3 感 染
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由于其年龄大、免疫力低下以及长期卧床等造成的。感染加重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引起感染性心包炎、感染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心源性胸水并发感染等多种疾病[2],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另外患者及其家属常表示不理解,认为是医护人员失职导致了感染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加重,降低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长期如此可形成恶性循环。
3 讨 论
3.1 规范操作及经验交流
患者入院时,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基本评估,保证心电监护仪的正常运行;规范吸氧操作,切勿挤压氧气管;静脉输注硝酸甘油等药物时应控制滴度,使用强心苷、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时应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反馈给主管医师。我科室已建立各种操作规范制度供护理人员参考,并实行绩效评分,以此促进护理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对于护理细节如针对老年血管脆性的扎针技巧、患者跌倒或坠床的防治措施等我科开展经验交流以实现经验推广。
3.2 心理护理中给予指导
对于年龄相对小、首次发病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减压,鼓励戒烟戒酒,引导合理饮食,提高保健意识,建立规律生活。心理护理前提是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这需要护理人员做到耐心、细心。心理护理采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病房色调设计为暖色,可在适当时候放轻音乐,取得家属信任并联合家属共同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利于患者稳定情绪。结合患者学历、职业等进行语言沟通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情绪稳定。对于是2次及2次以上的住院患者,护理细节的人性化处理是取得患者认可的前提,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解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质疑,对其住院治疗费用的详单可根据患者要求给予说明。
3.3 培养观察力及预防观念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独特的表现,缺少经验的护士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掌握。感染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心功能状态、侵袭性操作的展开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等[3]。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笔者认为在住院时应根据心血管内科实际需要拟定“告住院者说明书”并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讲述给患者或其家属。住院治疗时可在加强营养的同时酌情给予增加免疫力治疗。日常询问有无感染症状如咳痰、发热;对有感染倾向患者或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制定感染相关化验室检验,并努力做到结合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护理输液、吸氧、检查等均要有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患者被褥及病房消毒制度。符合出院条件时及时安排患者出院,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4]。一旦发生感染应建立院内感染档案,最好能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另外,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相对较多,这就使病房内床位较多,空间较小,人多嘈杂,尤其是夜间一些患者需要进行操作,这就会干扰到其他患者的休息,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抱怨[5]。在这种环境下,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坚定的信念、过硬的心理素质始终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巧红,杨辉.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危险控制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5):1732-1733.
[2]刘荣梅,林淑梅,徐国良.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3]张治平.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8):1006-1007.
[4]刘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1800-1801.
[5]翟英芬,韩艳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