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xi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寿面
  
  过生日最普遍的食俗是吃长寿面。这种习俗最早出现在唐代。[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唐人生日多具汤饼。”汤饼就是面条。[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必食汤饼者,则世所谓长命面者也。”《新唐书·后妃传上·王皇后传》载:唐玄宗移情别宠,想把发妻王皇后废了,王皇后惴惴不安。有一天,她哭泣着对玄宗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玄宗未得势时,曾与王皇后渡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艰难到无钱过生日的程度。有一年玄宗生日,王皇后的父亲阿忠脱下身上穿的紫色短袖上衣换了一斗面为玄宗做生日面条。这一事例告诉我们,过生日时吃长寿面的习俗唐代已经流行。
  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面条呢?有一种传说是汉武帝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谈到人的寿命长短。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大臣东方朔听后大笑了起来,众大臣都怪他对皇帝无礼。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中1寸长,活100岁,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有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众人听后也大笑起来。随着这一传说的流传,人们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人的寿命也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音同字同,于是民间便拿吃长面条象征脸面长,以此祈求长寿,因此就有了生日吃面条的习俗。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但也只是一个滑稽取乐的故事而已。把生日吃面条习俗的由来牵扯到这一故事上,估计是现代人的牵强附会,因为清代不少学者曾提到这一故事,如李渔《闲情偶寄》卷三、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卷三、王棠《燕在阁知新录》卷二十八等,但没有一个人说生日吃面条的习俗跟这一故事有关系。
  《清稗类钞·风俗》中谈到孩子“弥月”(满月)习俗时说:“或馈人以生面及炒熟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生日吃面条其实也是用长长的面条象征寿命的绵长,并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也不需要传奇事件的诱发。吃长寿面时还要配上鸡蛋,鸡蛋能孵出小鸡,是生命的象征,与长长的面条配合起来,蕴涵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祝愿。有些地方吃鸡蛋时,把鸡蛋煮熟剥了皮,在脸上滚一滚,然后才吃,这叫“滚运”,象征着在新的一岁里好运滚滚而来。
  由于生日主人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一大筐寿面。寿面的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再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
  如今人们过生日时,吃长寿面的现象已不是很普遍了,其地位已被生日蛋糕所取代。
  
  寿星
  
  


  历史上有两个寿星。一个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即角、亢二宿。《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晋]郭璞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第二个寿星指南极老人星,简称老人星,西方叫Canopus,即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祝寿习俗中人们崇拜的一般是南极老人星。[宋]许景衡《横塘集》卷四《上时相寿五首》之三:“南极老人今日见,西楼明月夜来圆。”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米元章书无量老人诗句”条云:“余家有米元章书‘长寿庵’三字,后题两句‘人是西方无量佛,寿如南极老人星’。不知古人诗句或元章自作也。”这都说明后人心目中的寿星就是南极老人,而非角、亢。
  早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立庙奉祀南极老人。[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五:“周立寿星祠于下杜亳,时奉焉。”《史记·封禅书》:“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唐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唐张守节正义:“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之寿命延长之应……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卷六十八《老人星占》:“《黄帝占》曰:老人星,一名寿星,色黄明大而见,则主寿昌,老者康,天下安宁;其星微小,若不见,主不康,老者不强,有兵起。”可知自先秦以来人们即向南极老人祈求长寿安康。生日习俗出现后,由于其祝愿长寿的内容与寿星崇拜的宗旨相契合,所以寿星崇拜很自然地成了生日礼俗的一部分。最先把寿星祭祀纳入生日礼俗的是唐玄宗,他要求朝廷在他的生日千秋节之时祭拜寿星。玄宗不但祭拜南极老人,同时也祭拜角、亢,为了长寿,他哪个寿星也不敢怠慢。从此以后,当一个人过生日的时候,亲友们喜欢送寿星画或绘有寿星图案的礼物。宋代田锡《咸平集》卷十六《乾明节祝圣寿》:“古字数行仙药诀,蛟绡十幅寿星图。”这是写宋太宗的生日乾明节臣子们送的寿星图有十幅之多。[宋]张纲《华阳集》卷三十四《代人上郑相生日三首》之一:“四方争献寿星图,祝公千岁身长健。”说的是宋徽宗时的宰相郑居中过生日时四方争献寿星图的事。元代方回《戊戌生日》诗之二:“客舍逢生日,邻家送寿星。”元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第二折:“今日是我生辰之日,众伙伴又送礼物来添寿。兄弟,将寿星挂起,供养摆上。”康熙六十大寿的时候,诸皇子皇孙进献的礼品中有众多的寿星图画和寿星雕塑,如宋代李小仙画的“寿星图”、“万年竹寿星”、“琥珀寿星”、“如意玉寿星”、“竹寿星”、“玉寿星”、“竹根寿星”、“琥珀南极寿星”等(《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四)。这些事例反映了过生日时送寿星习俗的盛行。
  


  寿星并不是专送成年人或老人的礼物,小孩生日也可以送寿星。《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过生日,“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还有几处僧尼庙的和尚姑子送了供尖儿,并寿星、纸马、疏头,并本命星官值年太岁周年换的锁儿。家中常走的女先儿来上寿。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百寿桃,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薛姨娘处减一等。其余家中人,尤氏仍是一双鞋袜,凤姐儿是一个宫制四面和合荷包,里面装一个金寿星,一件波斯国所制玩器。”这当中就有两件寿星。
  我们熟悉的寿星形象是一个秃顶突额、须眉皆白的持杖老人,如年画中的寿星图、工艺品中的寿星塑像等。从历史上来看,寿星的这一形象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上的南极老人形象是一副帝王的模样,跟正常的人没什么区别。但在明代吕纪的《南极老人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寿星已经演变成了额头突起的老人了。
  寿星的额头为什么要隆起呢?有一则民间传说解释说:寿星母亲怀寿星九年,仍不能分娩,十分着急,就问肚子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没想到尚在母亲腹中的寿星竟然回答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流血了,我就出生。”隔壁的屠夫听到这话,就急忙把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寿星的母亲见了,误以为石狮的双眼真的流血了,就告诉腹中的儿子:“门口的石狮双眼已经流血了,你快出来吧。”寿星闻言,急忙从他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可是因为年份未足,寿星出来后,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这只是一个有趣的解释性故事而已,并非是理性的探求。
  有人认为寿星头是返老还童的现象。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样,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这一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头发稀少并不会造成额头隆起的现象。
  我们认为寿星额头的隆起是道教长寿观念的体现。道教修炼内功的道士把人脑内部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宫,分别是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又叫泥丸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和太皇宫。关于各宫在脑中的具体位置,《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中介绍说:“凡一头中有九宫。两眉间上却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宫;却入三寸,为丹田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九宫之中各有神君居住。其中丹田宫处于九宫的中央,住在丹田宫的神君叫泥丸君,他是人脑的主宰,统帅着其他各宫神君,其他神君在泥丸君的统一协调下发挥各自的作用,保障了人体正常的思维和行动,所以泥丸君在人的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道教认为泥丸君跟人的寿命密不可分,所谓“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南极老人是道教神系中的一位大神,他的泥丸君能使人长生不死,这是寿星泥丸君的与众不同之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十八《老子中经》:“泥丸君者,脑神也,乃生于脑,肾根、心精之元也。华盖乡蓬莱里南极老人泥丸君者,字符先,衣五色珠衣,长九分,正在兆头上脑中,出见于脑户目前,思之长九分,亦长三寸,兆见之言曰:南极老人使某甲长生,东西南北,入地上天,终不死坏迷惑,上某甲生籍,侍于道君,与天地无极。”丹田宫本来就有“昆仑”之称。《紫清指玄集》:“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名昆仑。”为了突出寿星丹田宫的高大,以表明其与众不同,人们便塑造了额头隆起的寿星形象。
  


  额头隆起的寿星老人已成为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标志性形象,深受大众的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2002年,山东平邑县在境内的蒙山主峰龟蒙顶西北侧的裸岩上雕刻了一尊寿星巨像,雕像高218米,宽198米,利用山体依山就势雕凿而成。寿星白须飘逸,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迎游客,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雕像,高度为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的三倍,被载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但是当地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必将在福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曾读过《寻根》上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大作:《勺子·叉子·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印象颇深。文章研究中国古代的进食方式,说的是勺子和筷子。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使用餐勺的证据,属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实际上,勺子的起源大约在1万年以前,而筷子的使用至少已有3000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最早的古箸出土自安阳殷墟。一般人认为进餐用的刀叉是西方人发明的,其实,中国人使用餐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
期刊
黄兴涛先生曾以“晚清英文语法概念和知识的最早传播”为题,对英语在华传播史上最早出现的几本鲜为人知但却极具重要意义的英语文法书进行了系统考订(详见《文史知识》2006年第3、第4、第5期),指出《英国文语凡例传》是我国“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文学书官话》是“以中文‘讲明’英语文法学的最早著作”,而《文法初阶》则是“中国人独立汉译的首部完整的英语文法书”,从而纠正了学界长期流行的以汪凤藻之
期刊
清季之衰,始于嘉道,成于咸丰,治史者多为奕未能继承皇位扼腕痛惜。“胜者为王败者寇”,这一语汇表达出的强权意境,在奕、奕兄弟争夺皇位的史料记载中有着充分体现。大多史料载明奕继位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奕在争夺储位上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其实,兄弟二人对皇位的争夺,既有明争,亦含暗战,不可谓不激烈,恢复重建这段史实无疑重要。    同为道光“宠儿”    道光帝生有九子。长子奕纬,虽为宫女所生,却最为祖父嘉庆所
期刊
2007年11月间,我应邀到澳门讲学,这是相隔十年后的重游。那一次是澳门尚未回归,除了传统的大三巴和葡京大酒店引人注目外,其他没什么大都会的感觉。这次在飞机上我一直在想,回归的十来年,澳门究竟有哪些变化?上次是从珠海过拱北到澳门,而这次却是从北京乘澳航的飞机直飞澳门的凼仔机场。上次我没来过凼仔,所以无从比较。来接我的澳大图书馆王国强馆长为了让我对回归后的澳门有个清晰的印象,特意驾车带我绕了一圈,看
期刊
带木取名是宋代以来流行于浙江中部地区的村落取名习俗。木字陈姓村落有谚云:“有木系吾族,无木系吾仆”、“有木便是陈”,可见这一村庄命名方式是非常普及的。在地域上,以木入名的地方遍及东阳、义乌、永康、磐安、缙云、天台等县市,影响到仙居、浦江、兰溪、武义、诸暨等县市,甚至远及杭州湾畔的上虞市崧厦。这一习俗不仅对地名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江南文化史研究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笔者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潜
期刊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技术,从而知道了卵子、精子以及性染色体的存在,这才揭开了胎儿性别形成的秘密。但直到现在,人类还不能控制受孕的性别。在古代认知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要认识这些道理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正确认识之前就会有错误的认识来填补空白,而且长期流传,成为民俗性的观念。    单日孕男,双日孕女    马王堆出土汉代帛书《胎产经》:“禹问幼频曰:‘我欲殖人产子,何如而有?’
期刊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其中之一就是“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
期刊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不仅记录下了绚丽的中国古代文明,而且其书名之奇特,其含义之丰富,为世界文化史所罕见。书名是书籍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与旨趣,可以领略古代学术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最晚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名。但先秦诸子著书,一开始仅题写篇名,并无统以全书的书名,其著作也大都以单篇传世。直到西汉末年,许多书籍仍然没有书名。
期刊
《收藏大家》是郑重先生的新作,200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郑重,《文汇报》的著名记者,从事卫生、科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报道近40年。从新世纪开始,他专注于收藏家的采访和写作。2000年年初,曾写了《博物馆与收藏家》一书,自己说难以尽兴。又花了3年时间,写成《海上收藏世家》,仍觉得兴犹未尽。于是,视野从上海扩展到京华、津门和南粤,就有了今日的《收藏大家》。多年来,他以百万字记录了70位收藏家
期刊
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北京信札》(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本值得玩味的书。该书与绝大多数西方来华人士的视角不同,因而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也表达了与众不同的中国观。  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是一位美国外交官,1898年继田贝任驻华公使。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他被围于东交民巷,使馆解围后奉召回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