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笔者在JR大久保站附近一家学校,为中国学生做了一场研究生考试说明会。这家面向留日学子升学的辅校在东京圈的学生间很有名。每逢晚间、周末,此处门庭若市,成为中国学子集聚地。他们平日白天在日语学校攻读日语,晚上、周末则在这里接受升学指导,许多人从此升入日本著名大学或研究生院。
当然,这些年,留学日本往往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近年日本地震、核泄以及中日交恶,都影响到中国学子的留日选择。但是,尽管存在上述现实因素影响,但却仍有许多学子选择日本,这与近代中日两国存在的“历史阶段互补结构”有关。这就是说,在中国开始建构近代国家时,日本恰好刚刚完成了这个过程。这使得中国人希望从中找到建设中国的速效良方。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引进西式教育。当时政府下令各地政府,应迅速建立新式学校,尽管如此,当时国内无法瞬间建立新式学校。那么,攻读旧学经年的学子怎么办?他们想到赴日留学。原来清政府当时有一规定:如取得国外中专以上学历者,政府即可授官。而赴日留学,两国距离接近,加上汉字做媒,促成了中国学子大举留日。这是近代中国赴日留学第一次浪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
其实,这次日本留学潮,为中国现代转型奠定了一个“速成”模式。现代中国各类学科,存在大量日文词汇,多是彼时留日学生转自日本的结果。当时,中国学子的涌入,刺激了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一些私大,还成立了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部门。例如当时早稻田大学专门成立了“清国留学生部”,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彭湃等,都曾在此学习。至今早稻田大学还保留着李大钊的成绩单和学籍档案。
这几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数量略微有所下降,而来自越南等东南亚的留学生有所增加。例如在2013年,越南留学生同比增加4倍,达1万名。尽管如此,中国留学生仍是在日外国留学生的最大群体。有人认为,日本无法大量接受非中国文化圈留学生的原因,在于汉字。一日语学校经营者对我感叹道,汉字阻挡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学生学好日语。非汉字圈国家学生想融入日本社会,其实很难。
日本许多地方,都有清末中国学子的青春记忆。老一代留日学人笔下,常有“神保町”“神田”字样,当时不少留学生在这附近寄宿。今天这里是著名的书店街。例如神保町有33家新书店,141家旧书店。此外还有382家出版社、出版策划公司、印刷发行公司。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近代后第二次日本留学潮。上世纪80年代,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赖肖尔的《日本》和傅高义的《日本名列第一》等书籍相继被译成中文,刺激了中国对现代化国家的向往。这次留学潮,是中国融入全球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时,中日两国存在的“历史阶段互补结构”再次发生作用。中国刚刚结束一场浩劫,而日本战后仅用20余年即建成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让中国年轻学子感到振奋。
今天的中国,正在思考转型的方向。如何建立一个贫富差距较小且互信程度较高的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满目青绿的国家,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今天赴日的学子,不会为日本电器、新干线而目眩,而是注重这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因。当然今天这个时代,已非清末,中日之间的巨大差异已在缩小,而这些学子,已非彼时中国学子那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一代。但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社会转型,也让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思考如何能汲取东邻的某些长处,纠正我们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偏颇。这些留日学子选择日本的背景,则是近代之后中日两国之间出现的第三次“历史阶段的互补结构”。
笔者想,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互补结构”后,或许中国将步入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
当然,这些年,留学日本往往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近年日本地震、核泄以及中日交恶,都影响到中国学子的留日选择。但是,尽管存在上述现实因素影响,但却仍有许多学子选择日本,这与近代中日两国存在的“历史阶段互补结构”有关。这就是说,在中国开始建构近代国家时,日本恰好刚刚完成了这个过程。这使得中国人希望从中找到建设中国的速效良方。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引进西式教育。当时政府下令各地政府,应迅速建立新式学校,尽管如此,当时国内无法瞬间建立新式学校。那么,攻读旧学经年的学子怎么办?他们想到赴日留学。原来清政府当时有一规定:如取得国外中专以上学历者,政府即可授官。而赴日留学,两国距离接近,加上汉字做媒,促成了中国学子大举留日。这是近代中国赴日留学第一次浪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
其实,这次日本留学潮,为中国现代转型奠定了一个“速成”模式。现代中国各类学科,存在大量日文词汇,多是彼时留日学生转自日本的结果。当时,中国学子的涌入,刺激了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一些私大,还成立了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部门。例如当时早稻田大学专门成立了“清国留学生部”,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彭湃等,都曾在此学习。至今早稻田大学还保留着李大钊的成绩单和学籍档案。
这几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数量略微有所下降,而来自越南等东南亚的留学生有所增加。例如在2013年,越南留学生同比增加4倍,达1万名。尽管如此,中国留学生仍是在日外国留学生的最大群体。有人认为,日本无法大量接受非中国文化圈留学生的原因,在于汉字。一日语学校经营者对我感叹道,汉字阻挡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学生学好日语。非汉字圈国家学生想融入日本社会,其实很难。
日本许多地方,都有清末中国学子的青春记忆。老一代留日学人笔下,常有“神保町”“神田”字样,当时不少留学生在这附近寄宿。今天这里是著名的书店街。例如神保町有33家新书店,141家旧书店。此外还有382家出版社、出版策划公司、印刷发行公司。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近代后第二次日本留学潮。上世纪80年代,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赖肖尔的《日本》和傅高义的《日本名列第一》等书籍相继被译成中文,刺激了中国对现代化国家的向往。这次留学潮,是中国融入全球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时,中日两国存在的“历史阶段互补结构”再次发生作用。中国刚刚结束一场浩劫,而日本战后仅用20余年即建成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让中国年轻学子感到振奋。
今天的中国,正在思考转型的方向。如何建立一个贫富差距较小且互信程度较高的社会,如何建立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满目青绿的国家,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今天赴日的学子,不会为日本电器、新干线而目眩,而是注重这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因。当然今天这个时代,已非清末,中日之间的巨大差异已在缩小,而这些学子,已非彼时中国学子那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一代。但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社会转型,也让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思考如何能汲取东邻的某些长处,纠正我们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偏颇。这些留日学子选择日本的背景,则是近代之后中日两国之间出现的第三次“历史阶段的互补结构”。
笔者想,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互补结构”后,或许中国将步入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