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放逐”到“知识回归”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建构阶段。针对当下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脱离知识学习的现状,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明晰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表征、厘清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逻辑、延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教学整体评价,深度聚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儿童语文素养核心,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技术化处理并用艺术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真正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儿童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111-05
  2014 年 3 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關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但许多论述中,都强调知识的附带作用,认为可以用“能力”来取代“知识”,甚至将知识与素养相对立起来,从某种意义而言,知识成了能力的躯壳,忽视了知识存在的本真意义。不言而喻,这种基于知识放逐背景下的“素养”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小学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建构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明晰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表征,厘清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逻辑、延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教学整体评价,让知识回归,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技术化处理并用艺术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内化到儿童的认知结构当中,真正促进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
  一、明晰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表征
  语文核心素养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审美性与创造性、阶段性与终身性的统一,来完成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归根到底,就是对于“知识”的重新解构与组合,通过内涵驱动,从而彰显能力和指向素养发展。无可厚非,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应该从儿童出发,围绕知识特点进行系统重塑,通过语言能力、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和文化内涵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不断明晰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从而把握儿童语文学习的内核价值。
  (一)语言能力的整体性输入
  儿童认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看,而在看的过程中,他们会融入情感、生活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看”不是无意识地看,而是观察,是有目的、有方法、有视角、有层次地看,最终要会指向智慧地看。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入看的能力训练,这是形成了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语言能力输入的思路。看地图、看表格、看画面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的都是儿童观察的能力,这是有些学校忽视的,然而又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入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延展
  阅读可以通过互联网、VR 、CR等工具,延展出多元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儿童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单靠书本、课堂传授的单一学习模式已不能满足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好奇。PAD、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主题性阅读的工具,也越来越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边界,延展出阅读的多元路径。于是,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成为了儿童学习的新模式。
  (三)思维品质的个性化提炼
  学习模式转变的驱动带来了思维品质的变化。课堂上的分析问题方式、讨论方式,对儿童思维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帮助他们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从文本中提炼出文本的信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结构性的理答,形成具有个性的、特质的观点。
  (四)文化内涵的进阶式输出
  进阶的含义就是一步一步的提升,即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的文化觉醒,形成一种自觉,自悟再到自成。延伸到阅读教学中,课堂关注不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基于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关注儿童对文化本质特征的理解、认同、内化,带来了一种文化的思维、视角的变化,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认同。
  二、厘清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逻辑
  教学有它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源自对知识的边界把握。边界的存在意味着教学有“度”,这种“度”既是一种逻辑性的教学表达,也是对于知识习得规律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在阅读教学中,从儿童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目标,突出重点,以实现儿童对所学知识从理解到吸收,再到运用的完整性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教师应当引导儿童通过文本阅读,把握、提炼文本的结构形态和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享受学习,从而深度把握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的规律。
  (一)目标分层:从理解到吸收
  儿童是课程的主角。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阅读基础、兴趣、阅读需要的了解,决定着阅读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达成度。因此,目标的设定要站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实践性、有效性等原则,来制定每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学习目标、阅读素养目标、儿童阅读目标。突出重点,才能实现儿童对所学从理解到吸收完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中年段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已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基于该年段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立语文阅读目标(见表1)。
  以《鸟语》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基于学情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设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厘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用近义词、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等方法来理解“怠慢”“疏忽”“呢喃软语”等词语;初步接触小古文,能大概懂得其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公冶长通晓鸟语的本领,并激发儿童读懂鸟语的热情和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热情。
  这样的目标设立是基于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且初步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若仅为教课文而教,会让学生感觉“吃不饱”。于是,笔者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主要在于强化理解词语和小古文的引入,让大部分儿童能在课堂上呈现出积极学习、深入学习的状态。   (二)内容聚焦:从分析到提炼
  叶圣陶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前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将其概括为“不教之教。”[1]其实教什么的实质仍是为什么教的问题,不教之教,说到底是要教儿童学习方法,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品质,让儿童有带得走的智慧。因此,教学内容的实施,应该让儿童通过文本阅读,分析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陈述;能通过教学情境设置,借助上下文或语言图片等阅读策略,来帮助儿童借助已有的语言经验把握文本的结构形态,促进思想提炼。
  1. 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
  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儿童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前提。这一环节是儿童在阅读前置期,根据导学单的要求自主完成。以四年级苏教版教材为例,儿童在预习中会按要求完成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课上进行自由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儿童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启发儿童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提炼核心内容。如《三顾茅庐》《李时珍夜宿古寺》《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类文章,文本题目其实就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一朵杏花》《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类文章就围绕着一个事物讲了一件事;《黄河的主人》《公仪休》这类文章需要用联系上下文或找中心句的方法;《鸟语》这类文章,内容比较散,不容易提炼,则需要教师帮助儿童搭建梯子,出示小标题“1.听故事2.常交谈、得启示3.成朋友 ”来帮助儿童完成概括、提炼。这也是儿童在聚焦文本核心内容时,从关注文本知识到学会提炼方法的一个转变。
  2.透视文本的结构形态
  文本有密码,阅读过程实现着对文本密码的破译。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形成由表及里的透视力,学会研究关键性语言,用显微镜透视语言规律,解开文本的密码。以苏教版五上的《莫高窟》为例,该文是一篇说明文,无论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点面结合的写法,还是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极具代表性。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思维导图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内化(见图1)。
  3.凸显文本的思想感情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而感情内容是语言意义组成部分之一。理解文本,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结构形态,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感情。
  (1)类比与对比相结合。群文阅读可以拓宽儿童阅读的数量和速度,关注儿童在多篇同主题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颇有意义。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笔者尝试引入《母亲的恩情》《诉说母亲》两篇文章共读,引导学生在类比中认识不同的母亲形象,完成对母爱的认识和情感升华(见表2)。
  (2)想象与联想相结合。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表面看写的是樟树,主要的文字也是写樟树,其实是写人。儿童在理解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后,思考“人们到宋庆龄故居参观,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课前儿童收集了很多关于宋庆龄的资料,在交流中,儿童由人想到了树,由树联想到人,理解了课文以物喻人的写法,也感受到文章表达的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3)经验与经历相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像《珍珠鸟》《猫》《我不是最弱小》的此类文章,选材源于生活,贴合儿童的生活经历。学生在学习、揣摩文字的含义后,对小动物的喜欢之情、自觉保护弱小群体的思想情感就不言而喻了。
  (三)品质内化:从迁移到运用
  儿童在自主合作、自主建构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探索中,通常会借助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并用它来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
  1.关键能力的精准定位
  语文的关键能力就是语言的建构能力与运用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语言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聆听与表达,积累与运用,想象与创造。
  (1)聆听与表达。在课堂上,儿童只有善于倾听,有效接收信息,才能有效输出。教师通过示范倾听,让儿童逐渐养成倾听的习惯,并通过“倾听—串联—反刍”三个阶段重构课堂活动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学会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串联,提升了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促进了表达能力的发展。
  (2)积累与运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一定是以语言的知识积累作为前提,需要有一定量的保证。我们通过每学期的古诗30首达标测试、5本共读书等项目以及10部经典影片的观看、多媒体的互动式阅读等活动来保证儿童阅读量的积累。同时,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课堂教学实践与变革来帮助儿童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并引导学生恰当运用。
  (3)想象与创造。想象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基于一定语言经验的想象更加具体、充分、可观。我们通过设置相关的阅读情境来调动儿童整个身体的学习,激活他们对生活的已知经验,从而创生出新的形象或感悟,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最终进行语言的创造。
  2.主要特质的精炼提取
  语文核心素养的原点在于儿童,落地在课堂,具有系统性、渐进性特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以积累为内核的诵读板块、以理解为内核的述演板块、以迁移为内核的读写板块、以创造为内核的问题解决板块以及具有逻辑关联的阶梯式活动,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目的。如苏教版第七册《田园诗情》一文中对荷兰牧场、马匹的文字描写十分经典,笔者便让学生进行背诵。后来学校举行运动会,师生一起欣赏了开幕式的马术表演。会后,学生在描写开幕式场景时自然而然地用到了前面学过的词句:“终于到了开幕式的压轴大戏——马术表演了。只见马儿个个剽悍强壮,腿粗如桩。开始奔跑了,只见各匹马互不相让,你追我赶。有的同学们为了看清这些马儿,跑前跑后的,马到哪里,他们就到哪里。”“先入格”方能“不拘一格”,随着量的积累,认知的丰富,儿童会逐渐长出自己的话语体系来。
  3.语文要素的精确把握
  语文要素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维品质、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学习习惯与方法的融合,是经过长期的语文训练和丰富的语文实践而逐渐养成的。学校针对中年段学生建构了“333学生培养工程”(见表3),即儿童除了完成在课堂的学习任务,还会有经典电影的观看、优秀图书的阅读、当校内小导游、习作等实践活动的参加。我们通过把握语文要素的序列性、层次性,关注语文要素长线和短线的发展,使儿童在这个“工程”的参与、建设中,吸收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知识,完成了文化、能力、审美等方面的积累,从而实现儿童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延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教学整体评价
  素养的达成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直观地反映了对于知识本身的界定与对知识形成的价值评测,以及对于知识能力的综合考察。当然这样的一种评估、评测、评价不能忽略对于知识习得意义的考察,我们应该让这种考察成为一种促进。同时,在不断的跟进和反馈中,我们尊重并发展儿童,进一步地把握儿童生长的规律,不断挖掘学生語言学习的潜能。
  一是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推进过程性评价。结合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科学地运用评价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我校的“魔法棒”评价系统利用学习跟踪芯片记录每位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如发言的次数、阅读时间、作业质量、关注的领域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教师既可以看到整班儿童的学习状态与发展水平,也能针对儿童个体的兴趣发展趋势和能力培养方案做出评定,为其能力发展做客观的指引。二是兼顾整体与个体,注重阶段性评价。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对儿童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进行阶段性调研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富有趣味性的闯关游戏,将游戏结果作为学期评价儿童的一个方面和一项指标。三是注重变化与不变相结合,助力多元性评价。儿童个人成长档案袋是常见的评价载体,档案袋评价是发展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无论是“我的奋斗目标”“我的学习过程”“我的成果”等自我评价栏目,还是“家长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等第二方、第三方评价栏目,每年的评价结果都是儿童平时成长的有力证据,指向儿童及时地成长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62.
  责任编辑:李韦
其他文献
摘要: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多种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人才互聘、成立混合制培训学院等途径,拓宽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渠道,促进物流等商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从校企深度合作的经验与成效来看,主要是政府层面发挥了“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优势,学校层面建立了制度组织保障,合作过程中突出了企业“双主体”育人地位,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及教学团队迅速成长。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以问答为主的教学形式。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从问题的设计到答案的预设,再到实际教学时的动态生成,往往都是身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的单方行为,缺少了对学习主体的关照。问与答,理应相辅相成,有恰当的时机,有丰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答;点拨;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文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我国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比较,发现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做规划和准备的责任,通过比较对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特征;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
摘要:课堂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然而,阻碍学习力养成的教学陋习却难有改观:关注学生积累信息忽视智慧养成、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拒绝冒进犯错、期望学生迎合答案忽视独立思考。为扭转这些教学行为,需要重新认识教学意义,找回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亮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力;智慧;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摘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家型教师应具有实践性、生长性、创造性、示范性和情怀性的特质。面对新时期高品质教育改革诉求,不仅需要教育家型教师加强自我修炼,还要改进其成长发展机制,优化培育策略,加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教育家型教师;高品质教育;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12-04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得到了学校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各校开发了丰富多采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机会与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学习体验作为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许多老师把校本课程看作了国家课程的延伸,照搬国家课程的学习方式来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一味追求学生增加了哪些知识、增多了哪些技能,结果使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新的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教育取得根本成效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产教深度融合还存在着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与机制、企业参与主体未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区域层面的资源统筹等阻滞现象。为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区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凝练,具体阐述了“多元·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体框架的成型与运行路径,并试图从完善产教深度融
摘要:从新建化学化工实验室的基本功能、特点和建设要求入手,结合本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考察实验室搬迁的特殊性及其设计规划,具体包括水、电、气路、通风、网络、药品存储、易燃易爆气体使用等配套设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搬迁方案,提出实验室布局设计思路,以及搬迁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等,阐述搬迁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整体搬迁;仪器设备;化学化工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
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一个新的教师知识研究领域。本文以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为例,调查他们的TPACK现状。调查表明,南通市中职数学教师的TPACK还处于低级水平,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显示出不同的TPACK水平。由于教师的TPACK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为有效提高中职数学教师的TPACK水平,建议树立使用TPACK的意识,构建教师发展协作团队,面向数学学科,开展学习T
摘要:培养和提高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的需求,而且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涉外旅游专业采用实境化教学模式既有学制优势,也有广泛充足的旅游行业资源条件。实施实境化教学,需科学构建教学实施方案、创新多元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境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