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质疑,因疑而进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质疑习惯养成,拓宽学生数学思维上有推动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需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创设质疑机会,依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站在数学视角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激发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热情,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即提出问题。而问题,属于学习的根本动力与引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呢?以下是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给出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宽松心理环境,注重学生质疑兴趣的激发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即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学习紧张心理,促其处于宽松心理环境中,并充分意识到质疑的重要性,把质疑变作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自觉活动,让学生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避免“一言堂”,多为学生列举国内外数学家、科学家们因大胆质疑,且为解决疑难而敢于思考、探索的实例,进而获得巨大发现与文明创造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感染。例如瓦特发现蒸汽把壶盖掀起,进而产生疑问,并积极分析与思索,终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苹果砸在头上而出现疑问,进而获得启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界的影响相当大,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质疑意愿。
  此外,需注意的是不管学生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均应给予鼓励与表扬,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扼杀学生的质疑激情,促学生善用质疑,因疑而进,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
  二、创设质疑机会,形成质疑意识
  质疑是学生学习时大胆分析,认真思索的表现,小学数学课堂上应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慢慢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一方面,教师需将数学课堂作为主阵地进行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中通过故意出错的方式,或为学生留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质疑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质疑意识,促学生质疑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可利用作业来进行学生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在作业设置时增设质疑环节,使学生在作业解答时大胆质疑,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另外,质疑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考虑班级中的后进生,所设疑问可易可难,较容易的问题能满足后进生质疑需求,而较难的可满足成绩优异学生的质疑需求,可起到善用質疑、因疑而进的作用,照顾了全班学生的质疑需求,增强了每位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当在黑板上讲述12×(3+2)时,教师就可故意出错,用12×3得到36,再用36加2,得出38,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使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所在,进而纠正错误。
  又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习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了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里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并提出问题,有位学生在解题时得出的答案为36%,请问学生的答案准确?为什么?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学生需通过自己去寻找对或不对的理由,然后通过自主思考,相互交流讨论,提出疑问:10个月超产30%,那么这10个月里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些质疑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而提出的,加上我的适时引导与点拨,得出正确结果:(1+30%)÷10×12-1=56%。而非常规计算方式的结果:30%÷10×12=36%。
  三、依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质疑
  新课程标准提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需应用观察、操作、总结、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与检验,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条理性与确定性,感受数学魅力。实际教学里,教师需经常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依靠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如此不但可提高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例如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应用10个边长1cm的正方形来拼接,得出任意的长方形,再测量所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时则会提出疑问:为何我的长方形与你的形状不同,不同的长方形周长相同?周长如何计算……这样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提出有意义的疑问,并有效解决,使学生质疑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为下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总之,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是探究与创新的源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与素质教育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依靠多样化手段,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促其善用质疑,因疑而进,进而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震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6(02):27.
  [2]俞娟.质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J].新课程研究,2013(03):26-2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应用性技能的培养愈加重视。识图能力是应用性技能中的关键部分,本文中笔者立足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就识图能力培养问题展开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识图能力的意义,其次从读图、绘图、用图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了培养识图能力的具体策略,期望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识图能力  识图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
期刊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期刊
摘 要:针对现在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有些父母即使在身边,但自己工作比较忙,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感触很深,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我主要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例两方面进行阐述的。实例我既选了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正面阐述,又有反面教材。主要是希望家长们克服一切困难,用心陪伴孩子,用爱温暖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陪伴;用心
期刊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具有宽容、知恩图报等特点,在《诗经·大雅·抑》中有这样一句话“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讲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意思,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感恩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基于此,本文就对诵读国学经典,内化感恩教育展开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的好习惯。  目前,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与过高的期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养成不良的行
期刊
一、背景与教学设计  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有一知识卡片,对细节描写有简单的介绍,并诠释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或细微的生活情节”,其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后面有一次综合学习活动——发现“瞬间”的精彩,要求学生留意观察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完成一篇人物素描。这告诉我们,不仅要了解细节描写,还要学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上海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写作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对这一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解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极具个性的素材,并对自己的个性积累进行思考,打上自己思想的烙印,然后真实表达,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陈述看法表达情感,最终达到作文的个性化。对于作文个性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课文60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但纵观目前课外阅读的状况,虽表面“欣欣向荣”而实际却有些不尽如人意。  表象一:被动听命而非主观意愿  许多学生都能认真读课外书,但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时,他
期刊
摘 要:新课改新规定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软件设计原理与具体操作,还需仔细琢磨设计课堂作业,设计层次式、多样化、整合式的信息技术操作作业,令学生产生兴趣。在这门学科上获取更多学问,为以后深入研究计算机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堂设计;分层式;多样化;整合式  一、引言  通常我们把教学分为三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课前教师
期刊
摘 要:笔者基于我国目前对0~3岁儿童玩具材料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少,婴幼儿教师以及一些家长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一种盲目状态的背景下。提出帮助婴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会依据0~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宜材料的玩具并适时、适度地予以提供。促进儿童心灵的发育,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幼儿园和家长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的需要。  关键词:材料;儿童;玩具  一、玩具材料的分析 
期刊
关键能力是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D.Mertens)在对劳动市场与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提出的,并将其看作是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培养关键能力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曾在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引起高度关注。关键能力是区别于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针对未来社会需求,能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关键能力的六个层面:一是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