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培育舞蹈人才的重地,对民间舞高校教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思考能够反思历史遗留的舞蹈教育问题;能够认清舞蹈未来要走的路;能够培养出有思想的舞者。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基于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进行反思与拓展研究,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保持具前瞻性思维,适应当下舞蹈发展与民间舞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使我国优秀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民间舞;舞蹈教育
一、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民间舞人才培养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扮演者不可代替的角色,除了要培养精英表演人才和优秀舞蹈工作者,还承担着艺术创作与科研的责任,更重要是在继承中发展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舞对“民族舞蹈文化”强势冲击,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顺应了社会与市场的发展,由原来培养高精尖人才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民间舞传承的不仅是舞蹈形式本身,还有与之相附和的音乐、服饰、文化精神也在无形中得以传承。进一步说,这不仅是舞蹈动作、形式的简单传习,而是民族文化的整体呈现。所以说,高校民间舞教育是传承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制定相匹配的高校民间舞课堂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民间艺术被引入课堂中科学性的把握。
二、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深入实际进行系统调查与取证是掌握真实状态、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民间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必须在亲身深入了解我国高等院校已形成的民间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与中职教育同质化
笔者在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亲身经历中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民间舞教学从横向与纵向上看都有同质化问题存在。横向看,民间舞教材广度不够。很多高校民间舞教材与中职教材相同,意味着部分从中职进入高校的学生二次学习中没获得新知识,学习过程枯燥。纵向看,民间舞教材深度不够。高校与中职一样倾向民间舞蹈技能学习,深层的民间舞蹈文化处于未知状态。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不够严谨导致的问题。每位教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导向,知识结构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最终的结果。它不仅是传授某一民族民间舞蹈技能,而是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人文精神的领会与传递。
(二)课程实施差距大,与预设教学效果有偏差
高校中民间舞理论与实践差距是新中国舞蹈发展中形成的遗存问题,就可比作“思想的矮子,行为的巨人”。如何远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影响?应从高校人才培养中开始重视问题所在,通过合理教学分配,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首先,重实践、轻理论不合理的课程分配。高校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一味去灌输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思维启发,培养出的“舞人”表演的舞蹈只会缺少灵魂。其次,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缺乏真实有效联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浅,没有实践的理论空。高校课程设置中民间舞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密切相关的吗?经过调查,多数本科生认为,舞蹈学习不需要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一个课程结构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可社会需求已经变化“用胳膊腿求生机的瘸子”只会被社会逐渐淘汰。
三、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优化设施
(一)民间舞课程中灌输理论知识
思维混乱导致认识混乱。在本科民间舞课堂中改变传统理论课教学,将理论课堂移至专业课教室,进行有的放矢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民间舞教学。使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时思考民间舞蹈形成的成因,有利于准确把握民族动律、风格后再进行传统动作套路与组合学习。按照这种方式,初学者可以加速舞蹈的理解性;再学者可以深入理解动作的源流,增强民间舞的审美意识。
(二)建构线上线下融合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
线上线下民间舞教学高度融合将会是新时代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符合疫情推动下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给予民间舞蹈教学新的视野和发展途径。线上民间舞蹈理论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成为每位老师所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在教师尝试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展开教学,打破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的身份也要进行转变,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授课的内容应基础知识与当下热点结合。再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定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留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化、分解化(找材料、进行模仿)、多元化和多设置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实施中教师通过线上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了解本堂课程内容,再通过播放民族节庆活动视频,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文化及动作来源。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运用先入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积极思考情境中,锻炼主动思考能力。追溯民间舞生活形态,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属性及风格。最后,再将原生态与再生态舞蹈元素对比,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
结语:
“高等教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责无旁贷,又要大有作为。”1而高校民间舞教育则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值得我们去重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高校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现状的梳理以及深入分析,民间舞蹈要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校的专业舞蹈课堂,这条道路必定是坎坷曲折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善完成的。在如今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这股文化热潮随着时间渐渐隐褪之后,它是否还很能够像今天的状态一样?所以,民间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持续的关注、深入的研究。教材的创新与改革,是近些年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建设的重点。
在社会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需求下,对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及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应体现理论指导教学的实际作用,在针对教材教授方法的讲解同时,更要把视角放在以普通教育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法”的教材建设上来;在舞蹈教学法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不断地探索符合教学法课教材内容主旨要求以及适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教学法课教材,并使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屆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参考文献
[1]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出版地: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传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
[3]温笑杰.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音乐学院.
[4]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科教文汇【J】.2014
[5]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民间舞;舞蹈教育
一、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民间舞人才培养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扮演者不可代替的角色,除了要培养精英表演人才和优秀舞蹈工作者,还承担着艺术创作与科研的责任,更重要是在继承中发展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舞对“民族舞蹈文化”强势冲击,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顺应了社会与市场的发展,由原来培养高精尖人才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民间舞传承的不仅是舞蹈形式本身,还有与之相附和的音乐、服饰、文化精神也在无形中得以传承。进一步说,这不仅是舞蹈动作、形式的简单传习,而是民族文化的整体呈现。所以说,高校民间舞教育是传承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制定相匹配的高校民间舞课堂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民间艺术被引入课堂中科学性的把握。
二、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深入实际进行系统调查与取证是掌握真实状态、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民间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必须在亲身深入了解我国高等院校已形成的民间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与中职教育同质化
笔者在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亲身经历中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民间舞教学从横向与纵向上看都有同质化问题存在。横向看,民间舞教材广度不够。很多高校民间舞教材与中职教材相同,意味着部分从中职进入高校的学生二次学习中没获得新知识,学习过程枯燥。纵向看,民间舞教材深度不够。高校与中职一样倾向民间舞蹈技能学习,深层的民间舞蹈文化处于未知状态。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不够严谨导致的问题。每位教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导向,知识结构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最终的结果。它不仅是传授某一民族民间舞蹈技能,而是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人文精神的领会与传递。
(二)课程实施差距大,与预设教学效果有偏差
高校中民间舞理论与实践差距是新中国舞蹈发展中形成的遗存问题,就可比作“思想的矮子,行为的巨人”。如何远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影响?应从高校人才培养中开始重视问题所在,通过合理教学分配,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首先,重实践、轻理论不合理的课程分配。高校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一味去灌输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思维启发,培养出的“舞人”表演的舞蹈只会缺少灵魂。其次,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缺乏真实有效联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浅,没有实践的理论空。高校课程设置中民间舞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密切相关的吗?经过调查,多数本科生认为,舞蹈学习不需要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一个课程结构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可社会需求已经变化“用胳膊腿求生机的瘸子”只会被社会逐渐淘汰。
三、高校民间舞人才培养优化设施
(一)民间舞课程中灌输理论知识
思维混乱导致认识混乱。在本科民间舞课堂中改变传统理论课教学,将理论课堂移至专业课教室,进行有的放矢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民间舞教学。使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时思考民间舞蹈形成的成因,有利于准确把握民族动律、风格后再进行传统动作套路与组合学习。按照这种方式,初学者可以加速舞蹈的理解性;再学者可以深入理解动作的源流,增强民间舞的审美意识。
(二)建构线上线下融合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
线上线下民间舞教学高度融合将会是新时代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符合疫情推动下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给予民间舞蹈教学新的视野和发展途径。线上民间舞蹈理论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成为每位老师所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在教师尝试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展开教学,打破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的身份也要进行转变,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授课的内容应基础知识与当下热点结合。再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定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留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化、分解化(找材料、进行模仿)、多元化和多设置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实施中教师通过线上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了解本堂课程内容,再通过播放民族节庆活动视频,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文化及动作来源。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运用先入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积极思考情境中,锻炼主动思考能力。追溯民间舞生活形态,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属性及风格。最后,再将原生态与再生态舞蹈元素对比,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
结语:
“高等教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责无旁贷,又要大有作为。”1而高校民间舞教育则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值得我们去重视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高校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现状的梳理以及深入分析,民间舞蹈要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校的专业舞蹈课堂,这条道路必定是坎坷曲折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善完成的。在如今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这股文化热潮随着时间渐渐隐褪之后,它是否还很能够像今天的状态一样?所以,民间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持续的关注、深入的研究。教材的创新与改革,是近些年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建设的重点。
在社会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需求下,对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及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应体现理论指导教学的实际作用,在针对教材教授方法的讲解同时,更要把视角放在以普通教育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法”的教材建设上来;在舞蹈教学法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不断地探索符合教学法课教材内容主旨要求以及适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教学法课教材,并使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屆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参考文献
[1]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出版地: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传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
[3]温笑杰.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音乐学院.
[4]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科教文汇【J】.2014
[5]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