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地理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做到: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1.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2.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2.1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2.2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40°N-60°N地区属于什么风带、什么洋流流经大陆西岸、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阔?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分析我国核电工业布局,可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东南沿海不建火电站?为何我国核电工业首先布局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有何优越性?说出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有利条件。通过上述问题的解析,学生思维得以联想、拓宽,体会到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布局核电工业是明智之举。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例如,一次我提出“用华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中国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较简捷的语言来回答。有个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该地冬季气温低,春季增温快;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春旱。”不到40字,步骤清楚,论据充分,又运用了提供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由这个例子看出只有思路清楚,才能语言流畅,思维过程才会叙述完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
2.3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快速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3.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3.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3.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创新,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1.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2.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2.1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2.2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40°N-60°N地区属于什么风带、什么洋流流经大陆西岸、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阔?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分析我国核电工业布局,可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东南沿海不建火电站?为何我国核电工业首先布局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有何优越性?说出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有利条件。通过上述问题的解析,学生思维得以联想、拓宽,体会到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布局核电工业是明智之举。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例如,一次我提出“用华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中国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较简捷的语言来回答。有个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该地冬季气温低,春季增温快;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春旱。”不到40字,步骤清楚,论据充分,又运用了提供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由这个例子看出只有思路清楚,才能语言流畅,思维过程才会叙述完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
2.3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快速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3.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3.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3.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创新,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