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主办者的社会心态变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州船政局是我国最早的近代造船工业,是洋务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办者左宗棠等人,是当时中国精英阶层典型代表。通过分析福州船政局在创办思想上对西学东渐思潮的继承与发展,介绍船政局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近代史上中国精英阶层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心态;西学东渐;福州船政局
  一.船政局创办的社会心态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
  晚清时的中国在日新月异的近代社会浪潮前显得如此另类,以至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满人长袍马褂,头梳小辫的形象成了西方人对中国人“野蛮、落后”最直接又最根本的印象,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存留到现在。辛亥革命后那剪辫的咔嚓声,对古老中国的震撼未必比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来得小,而这二者所起的作用又那么相似,只不过鸦片战争是被动挨打,剪辫易服是部分人主动拿起剪刀,伸向那被斥为“豚尾”的辫子。两者相隔数十载,中国在承受屈辱的同时,也在不断谋求自救。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进程中,精英阶层的社会心态变化,就显得尤为关键。福州船政局正是在这种迫切渴望中诞生,其创办人左宗棠是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近代的危局中,他們力图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找到一条既能维持统治秩序,又能在残酷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方法,殊不知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二)天下观与华夷之辨在近代的新变化
  社会心态是在一个较长时段下,某个社会群体所产生的共识。虽说它是近代才产生的概念,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却不乏生动例子。天下观和华夷之辨是扎根在中国古人心中的观念,有相当高认同度,影响至今。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剧烈,天下观与华夷之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新变化反过来促成了近代精英阶层社会心态的变化。这些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列强入侵在给我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者,伴随坚船利炮而来的,是对中国传统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冲击。列强除了给古老中国留下强大军力的直观印象外,也把西方自然科学、思想文化和制度等展现在国人面前。“穷则思变”,我国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在不同领域学习西方。统治者想外可御侮,内可弹压,以求自保。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以图“自强”、“求富”。左宗棠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局,在洋务实践中具有代表性。
  二、船政局主办者社会心态变化的具体表现
  (一)左宗棠初创船政局所体现的社会心态变化及其表现
  作为洋务派领袖,左宗棠首先是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自称“寒儒”,主张“恪以程朱为宗”,“以程朱为准”,“宗程朱以探源孔孟”[1],反对乾嘉以来重训诂考据的“汉学”,同时也继承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讲求实学。所以当他面对西学东渐的潮流时,主张的“中不如西,学西可也”。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建树颇多,又以创办福州船政局影响最大。通过左宗棠办洋务的目的、视野以及指导思想等可以看到其所代表的精英阶层在对待西学社会心态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到以船政局为代表的洋务企业创办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历了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等看到了西洋枪炮的威力,寻求学习、仿造。其他洋务派官员一样,并不关心西学为何能让西方强大,只关注西学最现实和直接的作用,强化军力、提高经济收入,对西学的传统与特点,缺乏了解的内在动力。他们对于“中学”依旧抱着不可置疑的态度。虽然这已是不小的进步,但这也决定了在这种思想下有限的变革运动都将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左宗棠终究无法绕开传统士大夫将“道德,学术与国家政治的兴衰”连成一个循环的整体;无法将西方的优势真正吸收。加上洋务派中对于“自强”的定义本就不同,更多的依然是从“修齐治平”中寻找答案,根本目的是在原有统治秩序下“建功立业”。
  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局,尚未及开工便调任甘陕总督。左宗棠一方面认为兴办船厂,“势在必行,岂可以去闽在迩,忽为搁置……”且筹办船政局事务繁杂,如果不能趁自己尚在福建定局,“接办之人无从咨访,且恐要约不明,后多异议……”所以他“稍留二三旬以待此局之定”[2]。由此可见左宗棠办船政,强海防的决心。福州船政局日后具体的发展就落到了他举荐的沈葆桢手中。
  (二)沈葆桢对左宗棠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左宗棠希望“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他称沈葆桢“……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虑事详审精密”。他力荐沈葆桢是出于对他才具品格的了解,以及对船政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沈葆桢本人当时尚在“丁忧”,对左宗棠多次登门相请态度谨慎,但最终仍接替左宗棠总理船政。福州船政局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时身体力行,不断加深对洋务了解的同时,主张学习西人长技应精益求精,并逐渐认识到应“从根本上矫正以学作船炮为匠役之事的偏见,使‘士大夫知格致为入圣之门径,即报国之经纶。’”[3]可见沈葆桢是在儒家经世思想的指导下更加重视西学的实用价值。
  “沈葆桢对西方的认识如何,不太清楚。他在接办船政以前,似乎对轮船并无特殊的经验。他于接掌船政之初,曾乘船考察船厂形势,后来奉命巡防台湾,更增加了航海的经验。但沈葆桢恐亦如当时其他领导自强运动的人,不过只知仿造西式船只有利于国防,对于西式船只的本身认识甚少。如此便无所抉择,只能有限度的跟着西方走;‘迎头赶上’是谈不到的。”[4]虽然沈葆桢没能超越当时士大夫思想局限性,只关注西学实用价值,对西学本身没多大兴趣,但他在船政任内的努力,还是给船政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他的部分奏章看,他对船政事业大到船政局工程进展,小到雇员待遇事无巨细。沈葆桢对船政学堂及其人才的培育分外用心,设立船政局附属的船政前、后学堂,翻译机构,后来更有选派留学活动,使船政局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再局限于军事层面。后来的事实证明,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多成为中国救亡、御侮、建设的主力。
  沈葆桢在任期间,福州船政局为当时中国的进步力量提供了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与契机,继之而起的先进中国人在未来把近代化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
  三、结论
  社会心态属于集体心理范畴,其变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过程,不可能脱离其他近代化进程单独发生。实际上,相比于有明显标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层面的近代化,社会心态的变化可能要更早,甚至可以看成是其他领域近代化的心理准备。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在有限的范围向给中国展示了西学的实用,使中国人開始对西学有初步的认识与判断。在儒家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下,本是传教士入华传教敲门砖的西学并没完全从中国人眼界中消失,而是从南洋华人华侨中寻找突破。统治者反思危机时萌发早期维新思想,中国人对于西学的态度开始变化。洋务派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求“自强”“求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人对西学的心态在自身谋求进步的要求下先是缓慢松动,继而在列强冲击下逐渐开放。洋务运动重要项目之一福州船政局,承儒家传统经世思想,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近代化。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思想财富。
  注释:
  [1]左宗棠:《南晋书院题额跋尾》,转引自孙占元:《论左宗棠的文化思想》,《近代史研究》,1994年3月。
  [2]左宗棠:《同治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左宗棠折》,载于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1961年版。
  [3]谢延庚:《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的背景》,载于王戎笙编:《台湾清史研究丛书文摘》1988年版。
  [4]张玉法:《福州船厂之开创及其初期发展》,载于王戎笙编:《台湾清史研究丛书文摘》1988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篇论文以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过程中筛选的教学案例为基础,案例主要来源于本人与留學生交谈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课上老师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一:  学生来自日本,老师自编剧本,剧本时长在25分钟左右,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表演剧本,作为期末考察。  分析与反思:  本案例来自于课上老师放的一段视频
期刊
【摘要】:大学学生会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它坚持党的领导,并在党的指示下,團委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学生会同时紧紧围绕学校展开工作,通过开展创作比赛、文艺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以此达到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同学、促进全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校园氛围的目标。这个目标引导全校学生刻苦求学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要求。采用学分制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解决了学生因为创业而延迟毕业,从而不敢创业的心理。学分制转换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学分制;创新创业;职业院校  一、引言  应用型高职院校是面向区域经济,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
期刊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是最为基本的五个环节,虽然说当前大学生在书面英语上表现不错,但是在口头英语上能力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就以学生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同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关键词】:英语口语;大学生;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难题现状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当前大学生
期刊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國的文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人们的文学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人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文学视角,都在努力追寻更高的文学天空。但是从近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学发展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情感时代”,文学的感性因素在不断地增强,理性因素在逐渐的流失,现代的人在思考文学的时候,没有相对准确的价值观,缺少了必要的理性分析,导致现
期刊
【摘要】: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的学习之上。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其的冲突一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以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为例,近些年很多英语老师都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具备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以及跨国交流的能力,这已经影响到了高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质量。所以说正确剖析这一现象的原
期刊
【摘要】: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道家、佛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不如西汉那样稳固。《古诗十九首》受道家影响颇深,道家关注生命,追求精神自由,这些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对于生命的关注和追求及时行乐表现的最为深刻,也最為频繁。儒与道两种思想交织于诗歌之中,也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生命意识,及时行乐,儒道矛盾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期刊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观“包含着人的价值渴望与价值追求,构成人的内在动机,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结果。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是可以塑造、培养与提升的,幸福观体现、展示并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未来,也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学科,对大学生幸福观的
期刊
【摘要】:民国由满清过渡而来,它的官僚阶层当然要以清末的官僚为基础。而处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式,审时度势,于历史浮沉中或退或进,自有抉择,他们的抉择既可以反映时代更替的历史,也反映了各自之间不同的心理。  【关键词】:民国;清吏;态度;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议和一直绵延至1912年,直到2月,清帝退位,后来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满清民国的鼎革才逐渐完成。民国由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五代孟知祥修筑成都羊马城的事件进行了考述,并通过考察五代羊马城的形制、方位等,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孟知祥筑城的用心。  【关键词】:成都;羊马城;方位;原因  之前,由于相关文献对成都羊马城的记载有差异,许多史料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是对成都羊马城笼统以“成都城”概括之。由于资料不足,以及成都羊马城城址尚无考古发现,所以前人所做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