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语词。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课堂上完全按照预设开展教学活动。预设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因此新课程在强调预设的同时,更强调自然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他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应该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课堂应当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只顾生成,不管或没有预设,课堂教学也很难顺利进行。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加强预设,预约生成
预设使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教学流程显得周密而严谨,但它“统”得太死,因而在加强预设的同时,还要预约生成。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初读课题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针对质疑环节,我从学生的角度预设他们可能会有如下疑问:大作家是谁?他的小老师又是谁?堂堂的大作家怎么会有小老师呢?小老师又教了他什么呢?前两个问题只要读了课文就能知道,而后两个稍有点难度。我就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初读几遍后,让学生交流读课文后找到的答案。如果有学生思考能力强一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后两个问题,我就先肯定他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接着再引导学生:大作家萧伯纳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吗?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来理解课文。因为课前加强了预设,同时预约了生成,课堂就有了更多的精彩。
二、关注学情,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也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美。作为教师,要想学生真正主动起来,课堂上必须关注学情并能根据学情突破预设,准确把握生成。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
如《雨后》是冰心写的一首小诗,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顽童戏水嬉闹的场景,勾勒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读演,从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读演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广场上不可能只有两个小朋友,怎么不写其他小朋友呢?”多么善于思考的学生啊!我不禁为之一震,一边为她鼓掌,一边大声对学生们说:“他问得多好啊,那广场上其他小朋友会怎么玩水呢?喜欢画画的同学把其他小朋友玩水的情景画出来,喜欢写的小朋友可以学着冰心奶奶的样儿写写,等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看到的玩水的小朋友最多、最可爱。”这里,教案虽然搁浅了,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这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尊重主体,展现生成
“老师,我觉得你这个字写得不好看。”“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此时,教师是按照原先的预设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我正神采飞扬地朗读课文,突然有学生举手:“老师,‘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中‘人们都说’的‘说’后面应该加冒号和引号。”这可是备课时没有关注和预设到的问题。但我还是接过话题:“对呀,老师以前跟你们强调过,某某人说后面要加上冒号和引号,这里为什么没用呢?是不是编书的叔叔阿姨粗心写错了呢?”停了一会儿,我接着说:“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这里的标点没错,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沉默了一会儿,见学生们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儿,我就告诉他们:平时写某某人说一般是直接引用,所以一定要加冒号和引号;课文中没用冒号和引号,这是因为作者在转述人们的话。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说话的自由,也意味着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旁逸斜出”的宽容。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不断的精彩生成。
我们在重视生成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第一,不能忽视对文本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学习前,我们常习惯于让学生针对课题发问,这对于正待培养提问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时可能会无中生有、无病呻吟。这时,教师就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根据文本的重难点,运用教学智慧,相机取舍。第二,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第三,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背《庐山的云雾》时,学生对于“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几个词句的先后次序分不清。教者准确把握生成,让学生读读比比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时间短,同样的意思课文为什么换过来变过去,从而使学生明白了祖国语言的微妙。
总之,只有我们广大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和内在素养准确把握生成,高度重视生成,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这一方天地里健康成长。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他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应该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课堂应当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只顾生成,不管或没有预设,课堂教学也很难顺利进行。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加强预设,预约生成
预设使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教学流程显得周密而严谨,但它“统”得太死,因而在加强预设的同时,还要预约生成。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初读课题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针对质疑环节,我从学生的角度预设他们可能会有如下疑问:大作家是谁?他的小老师又是谁?堂堂的大作家怎么会有小老师呢?小老师又教了他什么呢?前两个问题只要读了课文就能知道,而后两个稍有点难度。我就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初读几遍后,让学生交流读课文后找到的答案。如果有学生思考能力强一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后两个问题,我就先肯定他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接着再引导学生:大作家萧伯纳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吗?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来理解课文。因为课前加强了预设,同时预约了生成,课堂就有了更多的精彩。
二、关注学情,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也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美。作为教师,要想学生真正主动起来,课堂上必须关注学情并能根据学情突破预设,准确把握生成。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
如《雨后》是冰心写的一首小诗,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顽童戏水嬉闹的场景,勾勒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读演,从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读演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广场上不可能只有两个小朋友,怎么不写其他小朋友呢?”多么善于思考的学生啊!我不禁为之一震,一边为她鼓掌,一边大声对学生们说:“他问得多好啊,那广场上其他小朋友会怎么玩水呢?喜欢画画的同学把其他小朋友玩水的情景画出来,喜欢写的小朋友可以学着冰心奶奶的样儿写写,等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看到的玩水的小朋友最多、最可爱。”这里,教案虽然搁浅了,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这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尊重主体,展现生成
“老师,我觉得你这个字写得不好看。”“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此时,教师是按照原先的预设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我正神采飞扬地朗读课文,突然有学生举手:“老师,‘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中‘人们都说’的‘说’后面应该加冒号和引号。”这可是备课时没有关注和预设到的问题。但我还是接过话题:“对呀,老师以前跟你们强调过,某某人说后面要加上冒号和引号,这里为什么没用呢?是不是编书的叔叔阿姨粗心写错了呢?”停了一会儿,我接着说:“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这里的标点没错,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沉默了一会儿,见学生们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儿,我就告诉他们:平时写某某人说一般是直接引用,所以一定要加冒号和引号;课文中没用冒号和引号,这是因为作者在转述人们的话。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说话的自由,也意味着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旁逸斜出”的宽容。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不断的精彩生成。
我们在重视生成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第一,不能忽视对文本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学习前,我们常习惯于让学生针对课题发问,这对于正待培养提问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时可能会无中生有、无病呻吟。这时,教师就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根据文本的重难点,运用教学智慧,相机取舍。第二,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第三,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背《庐山的云雾》时,学生对于“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几个词句的先后次序分不清。教者准确把握生成,让学生读读比比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时间短,同样的意思课文为什么换过来变过去,从而使学生明白了祖国语言的微妙。
总之,只有我们广大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和内在素养准确把握生成,高度重视生成,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这一方天地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