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在1979以来,在各个城市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已经有20多年了。西方家庭社会学的理论认为,现代化导致出现当代社会出现了核心家庭的趋势。而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以及为了控制人口实施的计划生育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中国当代家庭的发展趋势并非核心家庭,而是出现了“四二一”的扩大家庭。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独生父母的现状以及其价值观、育儿观、家庭观等出发,浅析在差序格局下,中国独生父母的“四二一”家庭出现的原因、现状以及未来。
【关键词】独生父母;差序格局;“四二一”家庭
一、理论回顾
在家庭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中,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现代化理论,默多克首次提出了核心家庭的概念,他认为核心家庭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和教育的四项社会功能。斯梅尔塞认为,现代化导致社会的政治领域、教育领域、宗教领域和家庭领域的深刻变化,现代化会促进扩大的血缘组织的普遍消亡。工业化以后,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教育和经济功能,家庭内的活动更多地集中于情感满足和子女的社会化。于是,现代化促进了以情感吸引和爱情为基础的家庭的发展,家庭不再是重要的社会领域。古德夫妇认为世界革命与家庭的革命,形成了个人幸福和价值高于氏系和家庭的延续。国外帕森斯人口专家帕森斯20世纪初指出,现代化对家庭的最重要影响之一表现在家庭结构从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变迁。
西方社会学关于家庭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否适用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呢?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是所谓的核心家庭或者无家意识吗?本文主要从中国刚刚步入婚姻礼堂的独生父母的现状、价值观、家庭观以及爱情观入手,浅析在中国特有的差序格局下形成的“四二一”的扩大型家庭。
二、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他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1998)。”①正是中国的“生而不等”,强烈的尊卑有序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体系,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特有的格局,费先生对其的描述是,“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 ,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这样的格局产生的背景是西方宗教基础,“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费孝通,1998)正是在这样一个天赋人权的假设前提下,形成了和中国的差序格局不一样的西方团体格局。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道德体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差序格局,还有中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中国家庭演变的趋势——日益增长的“四二一”中国独生父母家庭。
三、关于“四二一”家庭
3.1 “四二一”家庭的概念
传统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涉及到三代人,可概括为1个子辈(独生子女), 2个父辈, 4个祖父辈。而从独生父母的研究角度出发,就要把独生子女夫妇作为家庭结构的中心,即“四二一”中的“二”来看待。界定新“四二一”家庭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首先,满足三代共存;其次,需要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再次,第三代子女也是独生子女。以独生父母为核心的新“四二一”家庭表现出的显著特征:首先,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是主要的家庭模式,核心家庭退居其次;其次,独生父母家庭经济上并不独立,以婚事为例,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祖辈;第三,在独生父母家庭中亲子轴仍旧占据核心地位
3.2 “四二一”家庭产生的原因
“四二一”家庭的产生,是和中国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的。在中国的差序格局下,众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家庭观、爱情观都深受伦理道德、尊卑长幼、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影响。
笔者认为,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父母对子女过分关注和爱护。有位独生父母说,“我把父母接过来带孩子是为了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他们也有很多苦衷,祖辈们操心他们的死人生活,如果不让老人来干涉,对老人的晚年来说是一种缺损。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已经大大减弱,父辈的幸福是与子女的幸福强烈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独生子女的牵绊以及期望,是促进形成“四二一”家庭的重要因素。
其次,独生子女不仅从小就处于过度的保护和关怀中,而且独生子女的成长是处于中国的转型时期。一个时代的变迁,对于当代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政府政策的改革,尤其是国家为了转型的需要,通过摧残传统地方权力的方式使家庭私人化得以实现,同时也通过将家庭卷入国家政治方式的为其个人的发展创造力新的社会空间(阎云翔,2006)。独生子女是在残存的传统文化与激进社会主义以及国际资本主义的交互作用下成长,他们一方面仍然残存着老一辈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崇尚自由、自我需求的满足。在这样双重因素的交织下,形成了阎云翔所说的“无道德的个人”。由于极端的强调个人主义,自我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造成了与西方“个人主义”相悖的——太过于自我,以致于忽视了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独生父母还未学会怎么对自己负责,又怎能正确的对下一代负责呢?在差序格局下,与“己”最接近的就是“家”,理所当然,这个担子落在了两个独生父母的父母身上。
最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日益加快的步伐,也是促成“四二一”家庭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多,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生父母为了自身的发展以及维持生活的质量,就要调整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超额的压力以及充电量、工作量,使得独生父母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打理自己的家庭。而独生父母的父母,正处于退休时期,不仅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孙子,而且可以在这种繁忙中驱散空虚感,重新定位自己新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双向地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从社会交换论的角度出发,在维持“四二一”家庭的过程中,双方各取所需,彼此获得了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促进了这种模式的维持、发展以及扩大。
四、 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的危机
4.1 隔代教育问题
有数据表明,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是以隔代抚养为主的家庭,祖辈对0-3岁孙辈的“照管率”超过5成,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祖辈们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越位”照管。有些祖父母看到“独生父母”们笨手笨脚,索性越俎代庖来个全包。祖辈家长的这种“软心肠”与“恋孙情结”,以及过分主动的大包大揽,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独生父母” 育儿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社会学家米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往往更为融洽,,但这种家庭抚养关系的弊端在于父辈难以获得自己的权威地位,甚至受到祖孙两代人的敌视和掣肘。心理学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下,权威式的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成就动机更强;家庭研究文献也支持“核心家庭优越论”,因为核心家庭的孩子自尊发展水平往往高于非核心家庭的孩子。但是,这两个优点在隔代抚养为主的独生父母家庭里都很难实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由于祖辈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教养孙辈的任务,那么,要实现优质家庭教育的目的,就不仅要通过青年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来实现,而且祖辈们也必须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梁晶晶,2007:42)。
4.2 赡养问题
独生父母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虽然避免了新生儿带来的家庭生活的混乱期,似乎减轻了肩头上的压力,但其实质上却面临着压力后置的生活矛盾,这种压力必定以另一种形式在家庭中出现。当“四二一”家庭中的第三代进入学龄期之后,老年人无论从精神上、体力上,都渐渐力不从心,尤其是现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在抚养孙子上,已然无法倾注全部心血。而且新的时期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当独生父母的父辈垂垂老矣,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有些甚至卧病在床,独生父母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照顾年幼孩子的同时,另一方面还不得不拨出时间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在这样高节奏的生活以及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下,独生父母的孝道也成了一种奢侈。没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独生父母的身上背负着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重担,而为了承担这样艰巨而又沉重的使命,他们面临难于言喻的工作压力,时间就是最稀缺的资源。在N字路口徘徊,独生父母压力后置,必定是他们以后生活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4.3 家庭纠纷问题
“四二一”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是最牢靠,最稳固的。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很多问题上,会有分歧。就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父母的教育观与父辈的教育观有明显的差异。两代人,不只在教育问题上会有矛盾,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分歧。如独生父母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方法方式、他们的品味以及享乐主义、自由懒散,特别是在最难处的婆媳关系上,对于“四二一”家庭,都会是巨大的冲击。在许多个案采访中,不乏出现独生妈妈还未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把孩子抛在一般,甚至在怀孕后,还和朋友出去疯玩;独生爸爸在医院中居然认不出自己的孩子。由过去的“小皇帝”到今天的“责任人”,独生父母们的人生转换并不是很顺畅。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抽样调查,717名独生父母中有1/3没有做好当爸爸妈妈的心理准备,与非独生父母相比,在育儿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陈统奎,梅璎迪,2006:45)。
不只是隔代之间会有分歧,独生父母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矛盾。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度的关爱之中,习惯了周围对自己的顺从,随性办事,两个人都具有如此强烈的同质性,在生活中也不懂得互相体谅,互相忍让,在矛盾爆发的时候,他们更多体现出的还是不成熟和任性。在矛盾产生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父母的帮助。但是、用齐美尔的群体理论来说,两人群体是最直接的互动,没有第三者的参与,使得关系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加入了第三者,两人之间的结构被破坏,原有的沟通互动方式也被打乱,使得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增大了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
结论:
笔者认为,中国背景下的差序格局,是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产生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转型时期相应社会问题的出现,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为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论提出,社会的进化有四个特征,分化、适应力的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社会是在不断的进化中,不断分化,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包容新的单位和结构,对于新的事物合法化。尽管时代在独生子女出生的时候,就贴上了不平等的标签,从小在备受争议中成长,他们自我中心、任性、不独立等一系列缺点,并非全是自己的过错。更多的,他们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政策的改革、是现代化进程的牺牲品,社会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包容他们,在社会的变迁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适应能力,艰难地肩负起承上启下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薪火,续写中国人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陈建强,陆林森, 2006,《独生父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张爱禾,2003,“独生入世”,《新闻周刊》。
[3]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统奎,梅璎迪,2006,“中国特有的一代——独生父母”,《社会扫描》。
[5]梁晶晶,2007,“新育儿时代’带来新课题”,《观察》。
[6]阎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简介:洪姗姗,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独生父母;差序格局;“四二一”家庭
一、理论回顾
在家庭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中,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现代化理论,默多克首次提出了核心家庭的概念,他认为核心家庭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和教育的四项社会功能。斯梅尔塞认为,现代化导致社会的政治领域、教育领域、宗教领域和家庭领域的深刻变化,现代化会促进扩大的血缘组织的普遍消亡。工业化以后,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教育和经济功能,家庭内的活动更多地集中于情感满足和子女的社会化。于是,现代化促进了以情感吸引和爱情为基础的家庭的发展,家庭不再是重要的社会领域。古德夫妇认为世界革命与家庭的革命,形成了个人幸福和价值高于氏系和家庭的延续。国外帕森斯人口专家帕森斯20世纪初指出,现代化对家庭的最重要影响之一表现在家庭结构从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变迁。
西方社会学关于家庭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否适用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呢?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是所谓的核心家庭或者无家意识吗?本文主要从中国刚刚步入婚姻礼堂的独生父母的现状、价值观、家庭观以及爱情观入手,浅析在中国特有的差序格局下形成的“四二一”的扩大型家庭。
二、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他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1998)。”①正是中国的“生而不等”,强烈的尊卑有序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体系,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特有的格局,费先生对其的描述是,“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 ,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这样的格局产生的背景是西方宗教基础,“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费孝通,1998)正是在这样一个天赋人权的假设前提下,形成了和中国的差序格局不一样的西方团体格局。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道德体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差序格局,还有中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中国家庭演变的趋势——日益增长的“四二一”中国独生父母家庭。
三、关于“四二一”家庭
3.1 “四二一”家庭的概念
传统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涉及到三代人,可概括为1个子辈(独生子女), 2个父辈, 4个祖父辈。而从独生父母的研究角度出发,就要把独生子女夫妇作为家庭结构的中心,即“四二一”中的“二”来看待。界定新“四二一”家庭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首先,满足三代共存;其次,需要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再次,第三代子女也是独生子女。以独生父母为核心的新“四二一”家庭表现出的显著特征:首先,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是主要的家庭模式,核心家庭退居其次;其次,独生父母家庭经济上并不独立,以婚事为例,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祖辈;第三,在独生父母家庭中亲子轴仍旧占据核心地位
3.2 “四二一”家庭产生的原因
“四二一”家庭的产生,是和中国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的。在中国的差序格局下,众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家庭观、爱情观都深受伦理道德、尊卑长幼、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影响。
笔者认为,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父母对子女过分关注和爱护。有位独生父母说,“我把父母接过来带孩子是为了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他们也有很多苦衷,祖辈们操心他们的死人生活,如果不让老人来干涉,对老人的晚年来说是一种缺损。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已经大大减弱,父辈的幸福是与子女的幸福强烈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独生子女的牵绊以及期望,是促进形成“四二一”家庭的重要因素。
其次,独生子女不仅从小就处于过度的保护和关怀中,而且独生子女的成长是处于中国的转型时期。一个时代的变迁,对于当代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政府政策的改革,尤其是国家为了转型的需要,通过摧残传统地方权力的方式使家庭私人化得以实现,同时也通过将家庭卷入国家政治方式的为其个人的发展创造力新的社会空间(阎云翔,2006)。独生子女是在残存的传统文化与激进社会主义以及国际资本主义的交互作用下成长,他们一方面仍然残存着老一辈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崇尚自由、自我需求的满足。在这样双重因素的交织下,形成了阎云翔所说的“无道德的个人”。由于极端的强调个人主义,自我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造成了与西方“个人主义”相悖的——太过于自我,以致于忽视了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独生父母还未学会怎么对自己负责,又怎能正确的对下一代负责呢?在差序格局下,与“己”最接近的就是“家”,理所当然,这个担子落在了两个独生父母的父母身上。
最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日益加快的步伐,也是促成“四二一”家庭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多,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生父母为了自身的发展以及维持生活的质量,就要调整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超额的压力以及充电量、工作量,使得独生父母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打理自己的家庭。而独生父母的父母,正处于退休时期,不仅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孙子,而且可以在这种繁忙中驱散空虚感,重新定位自己新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双向地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从社会交换论的角度出发,在维持“四二一”家庭的过程中,双方各取所需,彼此获得了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促进了这种模式的维持、发展以及扩大。
四、 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的危机
4.1 隔代教育问题
有数据表明,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是以隔代抚养为主的家庭,祖辈对0-3岁孙辈的“照管率”超过5成,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祖辈们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越位”照管。有些祖父母看到“独生父母”们笨手笨脚,索性越俎代庖来个全包。祖辈家长的这种“软心肠”与“恋孙情结”,以及过分主动的大包大揽,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独生父母” 育儿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社会学家米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往往更为融洽,,但这种家庭抚养关系的弊端在于父辈难以获得自己的权威地位,甚至受到祖孙两代人的敌视和掣肘。心理学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下,权威式的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成就动机更强;家庭研究文献也支持“核心家庭优越论”,因为核心家庭的孩子自尊发展水平往往高于非核心家庭的孩子。但是,这两个优点在隔代抚养为主的独生父母家庭里都很难实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由于祖辈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教养孙辈的任务,那么,要实现优质家庭教育的目的,就不仅要通过青年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来实现,而且祖辈们也必须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梁晶晶,2007:42)。
4.2 赡养问题
独生父母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虽然避免了新生儿带来的家庭生活的混乱期,似乎减轻了肩头上的压力,但其实质上却面临着压力后置的生活矛盾,这种压力必定以另一种形式在家庭中出现。当“四二一”家庭中的第三代进入学龄期之后,老年人无论从精神上、体力上,都渐渐力不从心,尤其是现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在抚养孙子上,已然无法倾注全部心血。而且新的时期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当独生父母的父辈垂垂老矣,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有些甚至卧病在床,独生父母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照顾年幼孩子的同时,另一方面还不得不拨出时间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在这样高节奏的生活以及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下,独生父母的孝道也成了一种奢侈。没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独生父母的身上背负着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重担,而为了承担这样艰巨而又沉重的使命,他们面临难于言喻的工作压力,时间就是最稀缺的资源。在N字路口徘徊,独生父母压力后置,必定是他们以后生活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4.3 家庭纠纷问题
“四二一”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是最牢靠,最稳固的。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很多问题上,会有分歧。就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父母的教育观与父辈的教育观有明显的差异。两代人,不只在教育问题上会有矛盾,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分歧。如独生父母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方法方式、他们的品味以及享乐主义、自由懒散,特别是在最难处的婆媳关系上,对于“四二一”家庭,都会是巨大的冲击。在许多个案采访中,不乏出现独生妈妈还未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把孩子抛在一般,甚至在怀孕后,还和朋友出去疯玩;独生爸爸在医院中居然认不出自己的孩子。由过去的“小皇帝”到今天的“责任人”,独生父母们的人生转换并不是很顺畅。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抽样调查,717名独生父母中有1/3没有做好当爸爸妈妈的心理准备,与非独生父母相比,在育儿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陈统奎,梅璎迪,2006:45)。
不只是隔代之间会有分歧,独生父母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矛盾。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度的关爱之中,习惯了周围对自己的顺从,随性办事,两个人都具有如此强烈的同质性,在生活中也不懂得互相体谅,互相忍让,在矛盾爆发的时候,他们更多体现出的还是不成熟和任性。在矛盾产生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父母的帮助。但是、用齐美尔的群体理论来说,两人群体是最直接的互动,没有第三者的参与,使得关系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加入了第三者,两人之间的结构被破坏,原有的沟通互动方式也被打乱,使得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增大了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
结论:
笔者认为,中国背景下的差序格局,是独生父母“四二一”家庭产生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转型时期相应社会问题的出现,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为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论提出,社会的进化有四个特征,分化、适应力的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社会是在不断的进化中,不断分化,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包容新的单位和结构,对于新的事物合法化。尽管时代在独生子女出生的时候,就贴上了不平等的标签,从小在备受争议中成长,他们自我中心、任性、不独立等一系列缺点,并非全是自己的过错。更多的,他们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政策的改革、是现代化进程的牺牲品,社会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包容他们,在社会的变迁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适应能力,艰难地肩负起承上启下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薪火,续写中国人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陈建强,陆林森, 2006,《独生父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张爱禾,2003,“独生入世”,《新闻周刊》。
[3]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统奎,梅璎迪,2006,“中国特有的一代——独生父母”,《社会扫描》。
[5]梁晶晶,2007,“新育儿时代’带来新课题”,《观察》。
[6]阎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简介:洪姗姗,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