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解读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冯内古特是走红于60年代的著名美国小说家,本文通过对他 1969年的代表作《五号屠场》的解读,认为这部小说虽然几乎具备后现代小说的所有特征,但要把它确定为一本后现代的文学作品,似乎还证据不足,至少在它的精神实质上,还是一本现代派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披着后现代外衣的现代派小说。
  【关键词】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后现代
  
  冯内古特是走红于60年代的著名美国小说家,发表于 1969年的《五号屠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并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然而,我认为这部小说虽然几乎具备后现代小说的所有特征,但要把它确定为一本后现代的文学作品,似乎还证据不足,至少在它的精神实质上,还是一本现代派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披着后现代外衣的现代派小说。下面,我就对它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傻里傻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的眼睛来观察战争,叙述了二战中英美联军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炸毁了德国的德累斯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不设防的城市,致使十三万五千多人葬身火海、千年文明毁于一旦。但整本小说中没有任何战争场面的描述,甚至在描写德累斯顿大屠杀的情景时,作者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因为作者是根据毕利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整个事件的,而在德累斯顿大屠杀的全部过程中,毕利与其它几个战俘正在第五号屠宰场的地下室工作,所以作者只描述了他们走出地下室之后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情形。
  
  一、碎片化的叙述方式
  
  从结构上来看,小说共分十章。
  在第一章里,作者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故事的构思过程,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局,材料的搜集,以及小说的主题等,并在此后的故事中不断现身。这看上去很象是采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手法,也就是把小说操作的痕迹展现给读者看。然而,我们要注意到这么一点:在元小说中,把小说操作的痕迹展现给读者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醒读者,小说是作者虚构的,是不可信的。而在《五号屠场》中,作者却是作为一个二战的亲历者,德累斯顿大屠杀的见证者出现在书中的,作者现身的目的是为了让书中的故事更加可信,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说,我认为他只是采用了元小说的手法,但实际上与元小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罗列了一些死亡事件,包括在他快要结束创作时美国又发生的一些死亡事件,并用统计资料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每天的死亡率,揭示出书名《五号屠场》的喻意,即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腥风血雨的大屠场。
  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章到第九章,主要叙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毕利的童年生活。(2)毕利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3)毕利战后的生活。(4)毕利在541号大众星(冯内古特杜撰的一个星球)上的经历。但作者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作者采用了科幻小说的手法,把主人公毕利设计为一个可以随时摆脱时间羁绊,任意造访他生死之间的任何时候的这么一个人。于是在情节的安排上也就随着毕利的思绪来安排,没有悬念,没有高潮,作者把很不相关的情节并置,使毕利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断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必须从这些零碎的片段中找出连续点,重新构建毕利的一生。这种碎片化的、拼贴式的叙事方式很明显是后现代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然而,我发现在小说第二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对毕利这四个阶段的生活做了一个脉胳清晰的简介,很显然,有了这么一个简介之后,当毕利在他生活中的不同片断出现的时候,读者就很容易找到毕利所存在的那个时空点。而且,故事的情节安排也并不是完全混乱无序的。几乎每次故事叙述随着毕利的思绪进行时间的自由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后,最终都归位于主人公此前中断的叙述点上,然后又继续这样叙述下去并进行下一次的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因此,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并没有造成故事的暖昧不明,可以说,只要读者稍微花一点心思,是很容易理清故事的情节脉胳的。因此,单从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这一点来说,它与后现代小说也有着根本差异。
  
  二、反宏大叙事、反英雄
  
  50年代的小说多数把二战美化为一场好战争,必要的战争,甚至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尽管它有许多悲剧的方
  面。比如詹姆斯·琼斯的《从此地到永远》、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等就是如此。而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却把美国当代史嘲笑为荒唐的闹剧。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冯内古特引用了法学博土查理·麦凯所著的《异常流行的欺骗和大众的狂热》这本书中的内容:“历史以其庄严的篇章告诉我们,十字军参加者只不过是些无知的野蛮人,他们的动机纯粹是执拗和偏见,他们的道路布满了血和泪。但另一方面,传奇文学却夸大了他们的虔诚和英雄主义,用最热烈而激情的色调描绘他们的美德和高尚行为,描绘他们为自己赢得的不朽荣誉和为基督教作出的伟大贡献。……那么这一切斗争的重大成果是什么呢?欧洲耗尽了数以百万计的财富和两百万人民的鲜血,而一小撮争吵不休的骑士却占据巴勒斯坦百年之久!……儿童十字军始于一二一三年,当时两个僧侣想在德国和法国招募儿童军,然后在北非把他们卖给别人当奴隶。有三万名儿童自愿参军,他们以为是去巴勒斯坦。……教皇伊诺森三世也认为他们是去巴勒斯坦的,他激动地说:‘当我们沉睡时,这些孩子却醒了。’用船把大部分孩子运出马赛港,其中大约半数在船只失事时淹死。另一半到达北非后被贩卖了。”①然后,在书中的第五章,一个英国上校(和毕利他们一样也是德国人的俘虏)说道:“我们一直以为战争是由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人打的。我们忘记了战争是由孩子们打的。当我看到那些刚刮过胡子的面孔时,我大吃一惊。‘上帝呀,我的上帝——’我对自己说,‘这是儿童十字军呀。’”②从以上的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冯内古特的鲜明立场,很显然,他把二战中的美军看作是一场骗局中的牺牲品,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在战争中无谓牺牲的宝贵生命。
  与反宏大叙事相应的是,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反英雄的人物形象。高高瘦瘦,外形像一只可口可乐瓶子的毕利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是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受人期凌的无能之辈。他既无战斗英雄所应该具有的魄力和体格,又无参加战斗所需要的武器装备,与传统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高大的战斗英雄形象相去甚远。作者自己在小说中是这样说的:“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冲突,因为书里大多数人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耍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到头来,人们失去了充当人物的勇气。”③
  反宏大叙事本来是后现代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从《五号屠场》看来,作者反宏大叙事的意图却在于确立自己鲜明的反战立场以及表现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恰好与哈桑所提出来的后现代两大核心构成原则“不确定性”与“内在性”相左。也就是说,作者反宏大叙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鲜明的反战立场,从这一点来说,它是确定的。同时,强烈的批判态度使它旗帜鲜明地指向了外部世界,而不是象大多数后现代小说那样只是自我指涉,是封闭的。因此,从反宏大叙事这一点来看,《五号屠场》与其它后现代小说也仍然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此外,《五号屠场》还有些其它的后现代小说的特征,比如“反体裁”,种类混杂,作者通过大量的引用,运用涂鸦画、歌曲、故事,统计材料等各种形式,把大量的内容压缩进这部十万多字的小说中。再比如“互文性”,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著其它小说中的人物的出场,比如《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里的主人公罗斯瓦特,还有《黑夜母亲》里的主人公坎贝尔等等。当然,这两点在本书中不算是很重要的特征,所以在这里不多作阐述。
  综上所述,我认为《五号屠场》具有许多后现代小说的特征,但它是否就是一部后现代的小说,恐怕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M] . 云彩 紫芹 曼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15
  [2](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M] . 云彩 紫芹 曼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84
  [3](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M] . 云彩 紫芹 曼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126
  
  作者简介:林海洪(1973--),女,福建莆田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电影与戏剧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级这个独特的空间中所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价值的总和。进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班级的感召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学生干部的核心领导和榜样力量。  【
期刊
【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观察了解到种种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和障碍。考虑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更考虑到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过渡性和动荡性等特点,我借鉴心理战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和扶持、帮助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管理;心理    成都武侯祠中的一副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联从和战、宽
期刊
【摘要】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什么立意、选材、构思、遣词造句等,是不够的,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储备,作文就是"厚积薄发"。  【关键词】作文;激发;兴趣    "功夫在诗外"  如何才能"厚积"呢?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对此,我们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语文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它包罗万象,又与生活息息
期刊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新作《灿烂千阳》揭开了阿富汗的神秘面纱,诉说了生活在苦难和压迫下的阿富汗妇女,描绘了阿富汗传统家族专制的宗法制度对妇女迫害。本论文着重介绍此部作品并对作品反映下的面纱之后的阿富汗妇女的命运进行解读。   【关键词】《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妇女    现年四十五岁的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因1997年作品《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
期刊
【摘要】《孟子》中的生态伦理文化是建立在孟子对人伦的认识和建构上,主要内容包括尊重自然,仁人爱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尽心知性以事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及人对自然的改造。《孟子》一书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伦理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也是有极大裨益的。  【关键词】《孟子》;生态伦理文化;人与自然    先秦时期,儒家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认为自然本身是一个存在体,人是大自然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改革体育教育中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与内容体系.重新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1.前言  毛泽东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杂志上,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提出:“体育于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在注重音乐技能教学的同时,通过丰富音乐知识和培养音乐理念,形成音乐价值观,以人为本,使学生整体艺术素质乃至人文精神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音乐素养;教学方法;人文精神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注重音乐技能教学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多方面艺术素养的培养,
期刊
【摘要】《草房子》以其诗意写作而成为喧嚣中的宁静一隅。丰富的意象群与生动的画面感,即是《草房子》所要构建的轻盈又沉重的诗意悲剧。  【关键词】诗意;悲剧;悲悯情怀    一     《草房子》代跋中,有这么一句话"那轮金色的天体,从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为之动情。"并断言:"这轮金色的天体,早已存在,而且将还会与我们人类一起同在[1]"。人与时间有三种关联:或不变,或渐变,或突
期刊
【摘要】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开展得越来越深入,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实践式教学对于课堂教学可以说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结合本人工作以来的教学探索与积累的实践经验,从实践教学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思路、提升了师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践教学;舞蹈教学;课堂教学;素质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实践式教学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的
期刊
【摘要】王充与王符是东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著作《论衡》与《潜夫论》具有许多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同时这种相同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形成同异互见的特色。但是,王充与王符所处的地域和具体历史环境不同,彼此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思想上没有继承关系,不能认为王符是王充思想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自成系统,各具特色。本文将在思想内容、哲学体系、文风与学术渊源、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概括二者的同异互见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