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艺术发展,以临摹画谱入手的我国老式教学方法被以石膏写生开始的西洋美术教学所取代。因后者带有合理性。它不是靠对一树一石单个物体的解决办法,而是从根本规律入手,并且把带有普遍性的因素分门别类地研究。
关键词:石膏写生;绘画步骤
中图分类号:J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03-01
世界各地的美术教育一般都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复制品为石膏教具的主要来源。希腊雕塑庄重典雅,动态概括规范。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形体规范明确,又充满生命活力。这些作品代表了早期雕塑史上的两个高峰,是大师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对客观世界概括与选择的结果。使学生学习时不致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应付非本质的细微末洁中,并了解大师们处理自然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受到高尚的艺术趣味的熏陶。所以通过石膏的选择,我们可对作业由易到难进行安排:石膏几何模型、石膏分面像、石膏五官局部、石膏头像、石膏胸像、石膏全身像。上述的系列教具不必也不可能全部画过,可根据个人的喜好程度、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代表性地选择。石膏以翻制精细、保存干净的为好。
一、摆石膏的讲究
摆石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有些很有经验的老师为摆好一个作业几乎占去一上午的时间。实际上摆石膏的时间已经是了解对象和研究体积与光线关系的过程。这要先搞懂形与光的内在规律,然后才能摆放裕如。
石膏的体积表现,除利用透视缩减外,则是各个面受光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光度变化。体面正对光源时表现为最亮,而侧对光源则表现得灰一些。背对光源时则形成暗面。这些实验结果是黑、灰白之所能塑造体积的根据,自然也是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利用的条件。摆时要尽量使体积的几个面的受光度有所区别,显示出明确的形体的转折,并且把琐碎的体积统括在总体的光线关系之中。另外,根据物体亮度与光源距离有关的原理,将你认为石膏像需要突出的部位适当靠近光源,使之强烈突出。
人造光源单一,利用明确形体,提高整体性,但较之自然光要简单生硬些。天光下石膏变化柔和丰富,画起来难度就大。另外,当暗面过于简单、说明不了形体时,可让台布亮一点。制造一些反光。衬布太浅了与石膏拉不开,太重了石膏本身又会显得简单。可找一块色度稍深于石膏、质地粗、松的布料衬在石膏后,变化不要太多。画者与对象的距离不要小于对象高度的两倍。因为人有正常的视域角,过近了一眼不能看全对象,不易把握整体关系;太远了则会减弱对象的透视变化,所画的面体积感减弱,刻画细部时也有一定困难。
如果对布置石膏作进一步要求,在安排时必须使石膏的风格与自己对它的理解发生一些联系。使最后结果与自己对石膏的感受相吻合,并创造情调气氛。象拉奥孔或布鲁特斯列等,可用较明确的光。画时距离也可近些,加强其力量感。威尼斯等女像用柔和光,背景垂直,则情调更吻合。还可就个人训练需要布置一些特殊效果的作业。
二、工具准备
一般质量较好、有一定厚度的白纸都适于画石膏。如素描纸、水彩纸、绘图纸。水彩纸颗粒较粗,绘图纸较细。素描纸适中,可因个人偏爱选用。纸粗铅笔则适当硬些,纸细则反之。有了一定基础后使用裱好的皮、宣、高丽纸也会出现很好的画面效果。
笔,常用的有铅笔、碳铅笔、炭精棒和木炭条。铅笔多用于画石膏,因为它本身有银灰丰富之感,又易掌握控制。木炭质地松脆,利于表现大关系,生动强烈,易改动。但熟悉它要有个过程。碳铅和炭精效果明确,但层次少、易画脏,很难产生石膏之美感。有些人用它与碳条结合使用。
橡皮有橡胶、塑料和可塑橡皮。其用途也不一,除用于涂改外,还可作为白色的笔,产生笔画达不到的效果。画木炭时用馒头代替橡皮很好用。此外还可备一块擦布和纸笔。定画用酒精对适量松香,或水加适量桃胶,均匀喷在完成的作业上。
总之,工具材料是死的,一切都以更好地表现对象为前提,根据自己喜好创造性地使用。有人用立德粉做底子,画与刮刻结合,有些先用淡墨画出大关系再用其它笔加工。还有人用灰纸、最后提出亮面等多种尝试。
三、对绘画步骤的分析
艺术品就技术手段来说必须是多样性结合,才使它成为耐人寻味又具有各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写实性的基础素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美的构图、准确的造型、入微的刻画、体积的实感、空间感、节奏感以及画面的完整性等等。然而这多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使初学者眼看着对象的各种变化却无从下手。盲目地进行,常落得难以应付的局面,画面也出不来效果。怎么办?办法是讲究步骤。把多种因素分解成各个部分集中研究。这和生活中处理问题差不多,什么都兼顾,哪样也干不好。有些事情先放一放,集中精力一个一个地解决。既从容,解决得又好。
我们把素描分为找形、分析总体色度关系,局部深入、调整四个步骤进行。每一步既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它也符合于感觉——理解——再感觉的认识事物的原则。
当你开始描绘时,除必要的理解和技术准备外,首先便是依感觉确定构图。并利用一切可利用因素,准备地找到形的空间位置。这一步重点就是形,不用过多顾及笔的虚实、色度的深浅等因素。就是上些颜色,也只是为了明确形的位置。当形的关系基本准确后,主要矛盾则由形转移到黑、灰、白总体的色度关系上,暂时抛开具体细节,只考虑基本体面的亮度变化关系。经过了形与色两方面的分别认识,我们则可以比较放心地把精力集中于局部深入中。因为事先已为每个局部规定了应有的位置与范围,何况最后还有全面调整的过程。调整的任务是使分解归于统一的过程。它以比最初更生动地感觉,整理画面,达到空间塑造形体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
上述步骤听起来过于教条,但它是基础训练时较科学的作画程序。这就好象是要达到一定境界的武功,最初必须从分解动作练起一样。而有时描绘,特别是创作,不按既定的规律,甚至从一个角画起,也能达到理想结果,还可能更生动。这与合理的步骤并不矛盾,这种随意的描绘是得益于科学的训练。讲究步骤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措施。根本目的是从科学的方法入手,可让我们更快地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这并不是说其它方法就不行,异途同归,只是有个那条路更好走的问题。
关键词:石膏写生;绘画步骤
中图分类号:J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03-01
世界各地的美术教育一般都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复制品为石膏教具的主要来源。希腊雕塑庄重典雅,动态概括规范。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形体规范明确,又充满生命活力。这些作品代表了早期雕塑史上的两个高峰,是大师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对客观世界概括与选择的结果。使学生学习时不致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应付非本质的细微末洁中,并了解大师们处理自然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受到高尚的艺术趣味的熏陶。所以通过石膏的选择,我们可对作业由易到难进行安排:石膏几何模型、石膏分面像、石膏五官局部、石膏头像、石膏胸像、石膏全身像。上述的系列教具不必也不可能全部画过,可根据个人的喜好程度、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代表性地选择。石膏以翻制精细、保存干净的为好。
一、摆石膏的讲究
摆石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有些很有经验的老师为摆好一个作业几乎占去一上午的时间。实际上摆石膏的时间已经是了解对象和研究体积与光线关系的过程。这要先搞懂形与光的内在规律,然后才能摆放裕如。
石膏的体积表现,除利用透视缩减外,则是各个面受光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光度变化。体面正对光源时表现为最亮,而侧对光源则表现得灰一些。背对光源时则形成暗面。这些实验结果是黑、灰白之所能塑造体积的根据,自然也是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利用的条件。摆时要尽量使体积的几个面的受光度有所区别,显示出明确的形体的转折,并且把琐碎的体积统括在总体的光线关系之中。另外,根据物体亮度与光源距离有关的原理,将你认为石膏像需要突出的部位适当靠近光源,使之强烈突出。
人造光源单一,利用明确形体,提高整体性,但较之自然光要简单生硬些。天光下石膏变化柔和丰富,画起来难度就大。另外,当暗面过于简单、说明不了形体时,可让台布亮一点。制造一些反光。衬布太浅了与石膏拉不开,太重了石膏本身又会显得简单。可找一块色度稍深于石膏、质地粗、松的布料衬在石膏后,变化不要太多。画者与对象的距离不要小于对象高度的两倍。因为人有正常的视域角,过近了一眼不能看全对象,不易把握整体关系;太远了则会减弱对象的透视变化,所画的面体积感减弱,刻画细部时也有一定困难。
如果对布置石膏作进一步要求,在安排时必须使石膏的风格与自己对它的理解发生一些联系。使最后结果与自己对石膏的感受相吻合,并创造情调气氛。象拉奥孔或布鲁特斯列等,可用较明确的光。画时距离也可近些,加强其力量感。威尼斯等女像用柔和光,背景垂直,则情调更吻合。还可就个人训练需要布置一些特殊效果的作业。
二、工具准备
一般质量较好、有一定厚度的白纸都适于画石膏。如素描纸、水彩纸、绘图纸。水彩纸颗粒较粗,绘图纸较细。素描纸适中,可因个人偏爱选用。纸粗铅笔则适当硬些,纸细则反之。有了一定基础后使用裱好的皮、宣、高丽纸也会出现很好的画面效果。
笔,常用的有铅笔、碳铅笔、炭精棒和木炭条。铅笔多用于画石膏,因为它本身有银灰丰富之感,又易掌握控制。木炭质地松脆,利于表现大关系,生动强烈,易改动。但熟悉它要有个过程。碳铅和炭精效果明确,但层次少、易画脏,很难产生石膏之美感。有些人用它与碳条结合使用。
橡皮有橡胶、塑料和可塑橡皮。其用途也不一,除用于涂改外,还可作为白色的笔,产生笔画达不到的效果。画木炭时用馒头代替橡皮很好用。此外还可备一块擦布和纸笔。定画用酒精对适量松香,或水加适量桃胶,均匀喷在完成的作业上。
总之,工具材料是死的,一切都以更好地表现对象为前提,根据自己喜好创造性地使用。有人用立德粉做底子,画与刮刻结合,有些先用淡墨画出大关系再用其它笔加工。还有人用灰纸、最后提出亮面等多种尝试。
三、对绘画步骤的分析
艺术品就技术手段来说必须是多样性结合,才使它成为耐人寻味又具有各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写实性的基础素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美的构图、准确的造型、入微的刻画、体积的实感、空间感、节奏感以及画面的完整性等等。然而这多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使初学者眼看着对象的各种变化却无从下手。盲目地进行,常落得难以应付的局面,画面也出不来效果。怎么办?办法是讲究步骤。把多种因素分解成各个部分集中研究。这和生活中处理问题差不多,什么都兼顾,哪样也干不好。有些事情先放一放,集中精力一个一个地解决。既从容,解决得又好。
我们把素描分为找形、分析总体色度关系,局部深入、调整四个步骤进行。每一步既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它也符合于感觉——理解——再感觉的认识事物的原则。
当你开始描绘时,除必要的理解和技术准备外,首先便是依感觉确定构图。并利用一切可利用因素,准备地找到形的空间位置。这一步重点就是形,不用过多顾及笔的虚实、色度的深浅等因素。就是上些颜色,也只是为了明确形的位置。当形的关系基本准确后,主要矛盾则由形转移到黑、灰、白总体的色度关系上,暂时抛开具体细节,只考虑基本体面的亮度变化关系。经过了形与色两方面的分别认识,我们则可以比较放心地把精力集中于局部深入中。因为事先已为每个局部规定了应有的位置与范围,何况最后还有全面调整的过程。调整的任务是使分解归于统一的过程。它以比最初更生动地感觉,整理画面,达到空间塑造形体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
上述步骤听起来过于教条,但它是基础训练时较科学的作画程序。这就好象是要达到一定境界的武功,最初必须从分解动作练起一样。而有时描绘,特别是创作,不按既定的规律,甚至从一个角画起,也能达到理想结果,还可能更生动。这与合理的步骤并不矛盾,这种随意的描绘是得益于科学的训练。讲究步骤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措施。根本目的是从科学的方法入手,可让我们更快地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这并不是说其它方法就不行,异途同归,只是有个那条路更好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