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颇为特别,它既是封建文化繁荣的一个高潮,又是其活力衰退的开始;当时的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文明发达的地方,又几乎一直处在外族攻击的阴影之下;既具有大帝国的气度,又润泽着柔美的风韵。如果“气势磅礴”可以用来概括唐代文艺的特性,那么,宋代的文艺则可以形容为“文雅典丽”。在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中也融合博大与精微,华丽与朴素,呈现出了一种典雅、安静、祥和之美,因此他们所表现的静态之美,有一套自己的法式与规则,而这些又被我们当代有所继承。
1、静态美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取舍上。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为了表现静态美开始认真观察自然。“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工而入逸”。画家只有对花鸟物象做到充分细微而全面的审美认识后,方能传神写意。宋《宣和画谱》界定花鸟画的功能及意义是“与诗人相表里”,“识鸟兽草木之名”,“记其枯荣语默之候”,把花鸟画的状物概括得相当透彻。宋代工笔花鸟画家对自然造化的理解及表现方式的意义是在其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北宋花鸟画家赵昌为四时花卉之不同而常年观察。将人与物巧妙融合,乃是“天趣”的呈现过程。此时的自然要通过画家去“状物”,以产生物与人之心灵的沟通。在落笔成形,笔笔生发的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认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于是开始了对自然的取舍,融入自我的感悟。
如赵佶《竹禽图》,作者对自然小景进行取舍,逸笔勾出半个山石,竹叶仅石绿渲染,其余都为墨色渲染,画中的两只山鸟成了关注的对象。用笔凝炼,勾勒严谨,虽敷重彩,依然循清新典雅之风,高古空灵。所有物体都呈现一种瞬间静止状态,一对黑山鸟栖于枝上互望,又似乎顾盼着什么,淡石绿的竹叶也静止了,无一片竹叶翻转摇动。当我们进入画面,似乎能静静听到画外山溪流水声,或听到其他山鸟的呼唤之声。在那一刻一切都静止了下来。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幽深,给人一股坚劲的活力与生机。郑燮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记载“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赵佶画中处处所追求的特有的那种纯净、高洁、宁静,使人有心如止水、万籁俱寂般的美,他虽然极力描写幽深静寂之美,但在幽深静寂之中,又使人感到自然生命的搏动、滋长和向上的力量,而且变化多端、怡人心目。有时初看似觉平淡,细赏则其味无穷。 画家对待自然物象不是被动地模拟而是经过个体心灵陶融,注入自己的感受,通过“状物”去表达心中之静美。
2、静态美体现在虚实相生中。
宋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在形式上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依然超越了客观世界的虚化形象,足以自身精神通过静的心态与万物融合后升华,通过静的境界赋予形象以艺术的高度和灵魂的自由。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結合,这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在静态美中表现的实与虚,认为可有两种:一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中国画的留白则是虚,虚可以表现天、地、水、云……天空的各种层次变化是由观者的自由想象来完成。至于是阴晴雨雪何种气候、朝午暮晚何一时辰、春夏秋冬何种季节的不同天空境况,是由作品中不同的笔墨语言与画家的匠心巧思来建构成不同的环境,在那一刻时间的静止,一切也都随之永恒。
3、静态美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中。
由于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颜色淡雅、柔和。孔子讲“绘事后素”④,解答子夏关于质朴何以能绚美的疑问。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五色令人目盲”⑤,这都让人们复归自然,用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宋代画家们也自然在绘画上用素净、淡雅的色彩思维去表达作品中的静美。
如宋代赵佶《腊梅山禽图》全图仅黑白两色,白色的花朵与鸟白头,其余均为墨色表现。赵佶用墨清而不浮,淡而不虚,流露了他内精神世界的孤洁、空寂。但观者并不认为画面简单,反之意味深长。画中题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画中表现的是冬景,但画家却用题诗给人以美好寓意,一种安静祥和,白头到老之美溢于画面。面对着这幅图,我们的心灵似乎得到了一次净化,变得纯净又清爽。观者享受此刻,没有喧闹纷嚣,有的尽是那份久违的静寂和安宁,这就是绘画艺术的神奇魅力。
4、静态美的成就及影响
观宋人工笔花鸟画,线条多劲爽且富于柔性,内敛而不张扬,虚实相宜,沉着却不失灵动,墨彩更趋朴实典雅,墨以清淡渲染,敷色讲究单纯而润泽,绝不露一丝躁气。宋代工笔花鸟画给人安静,给人清雅,给人纯净,又给人适然忘情。也许,静在山林,静在世外,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需要一个静的心态……也许,“静中有动,动而益静。静之、深之、远之,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其为至美也。”由此可知,静态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非人人可得的静穆超然的美。为此当代工笔花鸟画家也常常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学习与创作。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所树立的丰碑,几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它对当代的影响是肯定的、深远的。它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当今社会每个工笔花鸟画家认真去学习、去感悟。
注释:
①(明)徐渭:“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
②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391页。
③(明)屠隆:《考盘余事》: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庄重严律,不求巧 而自多妙处。后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画花,赵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盖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之于文,杜陵老子之于诗也。《画史畲要》,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清)郑燮:《板桥题画兰竹》,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79页。
④《论语》,张燕婴译注。八佾篇第三,第28页,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⑤《道德经》第十二章,陈鼓应释:《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58页,中华书局 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简介:王网(1983.10—),女,汉族,籍贯:陕西宁强人,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5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专业:实验艺术,研究方向:国画花鸟。
1、静态美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取舍上。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为了表现静态美开始认真观察自然。“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工而入逸”。画家只有对花鸟物象做到充分细微而全面的审美认识后,方能传神写意。宋《宣和画谱》界定花鸟画的功能及意义是“与诗人相表里”,“识鸟兽草木之名”,“记其枯荣语默之候”,把花鸟画的状物概括得相当透彻。宋代工笔花鸟画家对自然造化的理解及表现方式的意义是在其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北宋花鸟画家赵昌为四时花卉之不同而常年观察。将人与物巧妙融合,乃是“天趣”的呈现过程。此时的自然要通过画家去“状物”,以产生物与人之心灵的沟通。在落笔成形,笔笔生发的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认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于是开始了对自然的取舍,融入自我的感悟。
如赵佶《竹禽图》,作者对自然小景进行取舍,逸笔勾出半个山石,竹叶仅石绿渲染,其余都为墨色渲染,画中的两只山鸟成了关注的对象。用笔凝炼,勾勒严谨,虽敷重彩,依然循清新典雅之风,高古空灵。所有物体都呈现一种瞬间静止状态,一对黑山鸟栖于枝上互望,又似乎顾盼着什么,淡石绿的竹叶也静止了,无一片竹叶翻转摇动。当我们进入画面,似乎能静静听到画外山溪流水声,或听到其他山鸟的呼唤之声。在那一刻一切都静止了下来。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幽深,给人一股坚劲的活力与生机。郑燮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记载“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赵佶画中处处所追求的特有的那种纯净、高洁、宁静,使人有心如止水、万籁俱寂般的美,他虽然极力描写幽深静寂之美,但在幽深静寂之中,又使人感到自然生命的搏动、滋长和向上的力量,而且变化多端、怡人心目。有时初看似觉平淡,细赏则其味无穷。 画家对待自然物象不是被动地模拟而是经过个体心灵陶融,注入自己的感受,通过“状物”去表达心中之静美。
2、静态美体现在虚实相生中。
宋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在形式上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依然超越了客观世界的虚化形象,足以自身精神通过静的心态与万物融合后升华,通过静的境界赋予形象以艺术的高度和灵魂的自由。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結合,这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在静态美中表现的实与虚,认为可有两种:一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中国画的留白则是虚,虚可以表现天、地、水、云……天空的各种层次变化是由观者的自由想象来完成。至于是阴晴雨雪何种气候、朝午暮晚何一时辰、春夏秋冬何种季节的不同天空境况,是由作品中不同的笔墨语言与画家的匠心巧思来建构成不同的环境,在那一刻时间的静止,一切也都随之永恒。
3、静态美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中。
由于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颜色淡雅、柔和。孔子讲“绘事后素”④,解答子夏关于质朴何以能绚美的疑问。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五色令人目盲”⑤,这都让人们复归自然,用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宋代画家们也自然在绘画上用素净、淡雅的色彩思维去表达作品中的静美。
如宋代赵佶《腊梅山禽图》全图仅黑白两色,白色的花朵与鸟白头,其余均为墨色表现。赵佶用墨清而不浮,淡而不虚,流露了他内精神世界的孤洁、空寂。但观者并不认为画面简单,反之意味深长。画中题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画中表现的是冬景,但画家却用题诗给人以美好寓意,一种安静祥和,白头到老之美溢于画面。面对着这幅图,我们的心灵似乎得到了一次净化,变得纯净又清爽。观者享受此刻,没有喧闹纷嚣,有的尽是那份久违的静寂和安宁,这就是绘画艺术的神奇魅力。
4、静态美的成就及影响
观宋人工笔花鸟画,线条多劲爽且富于柔性,内敛而不张扬,虚实相宜,沉着却不失灵动,墨彩更趋朴实典雅,墨以清淡渲染,敷色讲究单纯而润泽,绝不露一丝躁气。宋代工笔花鸟画给人安静,给人清雅,给人纯净,又给人适然忘情。也许,静在山林,静在世外,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需要一个静的心态……也许,“静中有动,动而益静。静之、深之、远之,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其为至美也。”由此可知,静态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非人人可得的静穆超然的美。为此当代工笔花鸟画家也常常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学习与创作。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所树立的丰碑,几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它对当代的影响是肯定的、深远的。它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当今社会每个工笔花鸟画家认真去学习、去感悟。
注释:
①(明)徐渭:“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
②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391页。
③(明)屠隆:《考盘余事》: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庄重严律,不求巧 而自多妙处。后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画花,赵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盖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之于文,杜陵老子之于诗也。《画史畲要》,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清)郑燮:《板桥题画兰竹》,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79页。
④《论语》,张燕婴译注。八佾篇第三,第28页,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⑤《道德经》第十二章,陈鼓应释:《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58页,中华书局 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简介:王网(1983.10—),女,汉族,籍贯:陕西宁强人,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5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专业:实验艺术,研究方向:国画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