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幽默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罢易中天的《品三国》,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随即感慨:原来,学术的东西可以这么写,原来,我们的课堂可以变得如此生动。
  幽默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我国却是20世纪的事。幽默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地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正如《简明牛津词典》所定义的,近代幽默被概括为“戏谑”和“戏剧性”,并被认为“比起才智来,少了些识见,多了些同情”。幽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然会有幽默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应对,然后有了更多的幽默产生。而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幽默一词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按照这个解释,幽默已经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文化表现手法。
  幽默之于人,之于文学,无疑增强了最好的感染力,缺少了幽默,就如江河缺少了水的流动。
  幽默是生活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在工作和生活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可以使人增添乐趣,受到启迪。
  易中天在他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演讲里,无处不表现出了超凡的幽默能力,而且他的幽默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切入生活,贴近百姓,少了几分生硬,多了许多时髦。所以有许多听众和读者在听了他的演讲,看了他的书后,都觉得这是一个平易近人,与大众站在一起的学者、教授,学术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讲,它原本并非离我们那么遥不可及,并非非得高高在上,并非非得在博物馆里作为收藏。
  从此,易中天式的幽默走进了我的世界,也走进了我的课堂。
  幽默是多方面的,当然主要还是体现在遣词造句中幽默语言或词语的运用。比如用现代时尚的词汇来比喻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等,产生一种个性的幽默、调侃,具有别样的戏剧性。甚至可以说,这些词语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是青少年特别喜欢,也经常运用的词语,从网络到生活,这些词语已经耳熟能详,已经口语化了。
  在谈到刘邦的实用主义的时候,我拿刘邦与鲁迅作品里的阿Q进行对比。“刘邦说要活得像秦始皇一样,也只不过是说要活得体面排场一点而已,和阿Q睡在土谷祠里做的‘革命成功梦’境界差不多,都是羡慕那份荣华富贵。不同的仅在于,阿Q见过的最大世面不过是赵太爷钱举人的排场,刘邦则见到了皇帝的仪仗,所以刘邦的目标要定得‘高’一些。”
  在阅读和听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对比,学生自然就理解深刻,并且在嬉笑怒骂中活跃了思维。所谓“幽默语言,快乐语文”。
  运用这样的反讽的幽默,鲁迅是一个,李敖也是一个。他们都极其喜欢这一“招”。我现在也开始尝试模仿,并且屡试不爽。
其他文献
《红楼梦》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它的魅力穿越时空长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证明着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地位。为它而诞生的红学组织名目繁多,内容庞杂。读《红楼梦》让人感觉亦真亦幻,浮想联翩,其中优美的诗句,形形色色的人物,七行八作的事件,高雅的诗词,粗俗的脏话,真是应有尽有。这些无一不证明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细致的洞察力。尤其是小说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
期刊
一、课前三五分钟,提供说话训练    每节课前,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说话的兴趣,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说话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身边周围的学习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上下学路上的情景,也可以是家中的趣事等等。有时也可以是新课导入的话题讨论,或是对旧课的复习回顾,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读后感言,即生活处处有话题。通过这项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
期刊
一、从学生的人格出发,带着尊重和平等到学生中去    班主任与每个学生都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班主任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接受你的教育。班主任是学生人格和自尊的直接的保护者。班主任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友爱氛围,把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课标改变了历年来教学大纲的很多提法,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诗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但相对于涵盖文、史、哲、音乐、绘画、建筑,融儒、释、道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课本的内容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其覆盖面极为有限。这些限制中除了文本本身以为,当然还有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在一时之间很难有所改观,目前然以高考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
期刊
一、更新观念,冲破思想牢笼    1.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放教学思维。传统的应试教育,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推向高峰,教师用全部把教材嚼烂,用分析的手术刀把一篇篇文章支解,同时教师死死抱住教科书的内容教参中的答案,不敢雷池半步,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教材不是教条,标准不是“套子”,我们追求的是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期盼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教育的弊端
期刊
首先,正确引导学生去了解、认识自然,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物的鳞次栉比,没有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农村有广袤的土地,有青的山绿的水,有蓝天白云,鸡鸭成群,黄牛耕地,白鹭相伴。文章的灵感来自现实,而大自然正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学生尽管长期与这些动植物打交道,但他们的认知是直观的,学生们是好奇懵懂的,针对农村学生的这种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
期刊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中考作文大多是话题或材料作文,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立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立意呢?这里就自己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为例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正确,有针对性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
期刊
思维和探究都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不仅能够启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知识、开拓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掌握其思维方式、接收能力,便于教师灵活掌控课堂,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达到理想效果,具有艺术性呢?  一、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问”就问在点子上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联系学生的
期刊
一、导入    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公式中的X、Y、Z,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吧。   (学生自由回答)  很好。大家对同一个公式作出不同的解读,不仅表现出独特的认识,也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实在可贵!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不同解读,就是围绕话题
期刊
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不幸于一身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讲阿毛故事时的“直着眼睛”,到捐门槛后的“眼光也分外有神”,到四婶依然阻止她祭祀后的“眼睛窈陷下去”,到“我”遇着时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的眼睛,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