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研究。依托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传承“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特色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这一观点。提倡依据“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四个途径的不同功能,分配不同的传承任务。认为传承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具有以下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人;拉近“学校体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从体育文化传承的全面性上,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提供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体育文化的传承”进入“学校体育”系统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文化;传承;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所有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在对“学校体育”这个系统的结构进行探索时,唐炎等将其看成是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认为学校体育由“教育”与“体育”两大要素构成。因此,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定位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该观点认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在教育大系统中所承载的特定使命,而“传承体育文化”则表现为学校体育在体育大系统中所承载的特定使命。[1]学校体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这两项本质功能是否得到平衡、有效地发挥。在系统论观点的支撑下,把学校体育比作短跑运动员的话,它的两项基本功能就好比运动员的双腿,健康的双腿是其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希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2]可以看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接触身边各年龄段中小学生,笔者发现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當谈及学校的体育课堂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满意,不知道自己从体育课堂学到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不满意”、“不知道”、“不喜欢”是典型的体育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可见,学校体育发展的并不健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其本质功能里“传承体育文化”这一功能被弱化,没能与“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功能一起得到平衡的发挥所至。
文章将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解析体育文化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如何传承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化的意义何在”,希望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提供些许参照。
1.有关“体育文化”与“传承”
1.1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物质条件等。[3]结合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模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可以将体育文化看作是由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这样由内而外四个层次所组成的同心圆系统。
1.2传承的概念
“传承”在辞海中解释为“更替继承”。百度百科解释为“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和继承相区别,有承上启下的意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以理解为依托特定的制度支持、以各种体育物质条件为基础,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用于指导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活动。
2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
“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要说明的是所要传承体育文化的内容的问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特点。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同样身兼这两种特质。所以,在谈及“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时,必须做到所传承的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特质与时代特色。当“传承”与“体育文化”两个词汇同时出现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这样一种搭配。在此,笔者要问“我们所要传承的只是民族传统体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于“奥林匹克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下降,所以我们呼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的体育文化忽视了对其“民族性”的发展。那么,我们所要传承的体育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所要传承的是“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特色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
从体育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来看,体育文化由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与物质层四个部分组成。所以,就传承的全面性而言,这四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的内容需要“传承”。分析发现,制度层的体育文化对传承起到的作用是制度支持,物质层的体育文化是传承的物质基础、是载体,观念层的体育文化是传承的价值观、是追求,行为层的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外在表现、是结果。所以,把可以用来传承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分为物质载体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即物质层与观念层的体育文化。
2.1对物质载体的界定
物质载体可分为场地、器材一类的实物与知识、技能一类的概念两部分。每一项运动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它的发展都会伴相应场地、器材、知识与技能的变迁,这其中又伴随着更多故事的发生。所以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我们所要传承的体育文化就蕴含在这些历史当中,其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需要我们去挖掘。从“传承”的相关解释来看,对现有的物质载体还应经过一个人为地筛选过程,因为“传承”“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这就要求体育领域的专家、一线的体育教师协同工作,从奥林匹克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遴选出具有传承意义、健身效果、同时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运动项目,并对所选运动项目进行编排组合,使之能够完整的呈现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
2.2价值观的选择
价值观的选择对物质载体的确定起到引领作用,确定了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进行相应运动项目的遴选。对价值观的选择,可以从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为身兼民族性与时代性两大特色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体现了其民族性的一面,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是集体利益,最后是个体利益。同时也体现了其时代性的一面,摒弃传统文化单一的“求和”思想,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竞争”意识,追求“和”与“争”的共存,并期待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就是这种“争”与“和”共存的体现。在价值手段的选择方面,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做到了:选择求异求变的行为模式,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选择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建立规则意识;选择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同时提倡才德兼备;选择权利、责任与义务三者兼顾,同时强调责任与义务先行;选择动、静结合的文化类型,培养动、静兼备的性格;选择正视变化的文化偏好,培养敢作敢为、勇于但当的优秀品质;选择先前看的时间观,以过去为鉴、把握现在、追求未来。在价值环境的选择方面,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正视社会大环境的转型,主动在农业向工业转型的生活环境中,遵守规则、选择法治的治理环境,倡导相互沟通、积极参与的交往环境。[4]
3如何传承体育文化
3.1传承方法
从所选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知识、技能里,提取其价值观。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将蕴涵于各种物质载体之中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价值观念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整合传授。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倡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蕴涵于物质载体之中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身体力行,作价值观念的信仰者,倡导学生提高对所整合价值观念的认同。
将提取的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育教师可以将价值观念的传承,穿插到日常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过程中。结合现实的技能教授,进行有理有据的“说教”,大大增加了价值观念的可信度。身体练习,是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可以获得亲身体验,能加深对价值观念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价值观念的说服力。
3.2传承途径
在学校中,学生能接触到体育的主要途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四个方面。[5]所以,在传承体育文化时,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四个系统的结构不尽相同,因此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在传承体育文化时,应根据各途径自身的功能特点,分担不同的任务。
体育课堂是主战场。体育课堂是学生获得體育知识,技能的最主要场所,也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起点,是最正规的体育文化传承场所。所以,应该把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放在体育课堂。
作为主战场的体育课堂需要做足以下准备:一是提高体育教师的技能水平与体育文化素养。技能水平的高低,关乎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体育教师在技能方面的高表现,是获得学生认同的最佳途径。有了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言辞说教才会有其权威性。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评价体育教师专业化与否的重要指标。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需要增强体质的运动技能,也需要发展体育文化素养的体育文化。二是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三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所谓“传承”,有了体育教师的“传”,还应有学生的“承”与之呼应才算完整。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提示体育教师,可以从改变自身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迎合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续与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是对体育课堂的“补充”。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则体现了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堂的“延续”。“补充”不代表不重要,“延续”也不是说可有可无。正相反,正是有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补充与延续,才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掌握。体育文化的传承,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自身的体验得以实现。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外体育活动同样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与体育课的教授、掌控不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辅助与引导。帮助学生解答运动中遇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念。
体育竞赛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乐土。研究发现,不论是体育运动爱好者还是平时不喜欢参加运动的学生,都将运动会作为一种盛会、一个节日。具体表现为:在运动会即将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学生便开始讨论有关事宜,比如去年某某同学拿了第一名、某某班级拿了几块金牌、今年某某同学报了什么项目、自己对今年运动会的期望等;运动会期间,洋溢在每位同学脸上的笑容,是他们用来表达对运动会喜爱的一致方式,赛场上的努力拼搏、场下的呐喊助威是同学们对运动会的态度;运动会结束,班里某某同学的表现、自己对这次运动会的看法、对下次运动会的期待等话题将在班级里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不可否认,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从这场盛会里接受到了规则观念 、竞争观念、团队观念、公平原则等价值观念的洗礼。
体育竞赛,是学生获得体育文化洗礼的最快乐途径,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运动参与形式。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将运动会变为体育节、增加趣味项目、增加竞赛种类等方法来延长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增加参与人运动人数。希望可以延长学生这种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状态,增加运动会的影响面。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创建有益的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中所展现体育文化的归纳汇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校园精神、一种校园体育氛围、进而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导向、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在这里,笔者要说明的是,每个学校都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适合本校的价值导向,选择适宜的构建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使之成为学校传统、亮点,吸引并影响更多的学生。
4传承体育文化的意义
4.1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这是传承体育文化的最直接效果,也是最终目的。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身体健康的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学校体育都把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作为唯一目标,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没有获得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同。通过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4.2拉近“学校体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
一直以来 ,学校体育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使命的承载上,忽视了对“传承体育文化”这一历史使命的承载。不仅疏离了学校体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也限制了其“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使命的完成,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体育文化的传承,能使体育系统意识到学校体育对体育系统重要性与不可取代性,必将引来体育系统对学校体育的关注与支持,进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4.3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提供依据
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大特质,只有所传承的体育文化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传承的体育文化才是全面的、正确的。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唐炎. 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102-1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文化;传承;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所有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在对“学校体育”这个系统的结构进行探索时,唐炎等将其看成是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认为学校体育由“教育”与“体育”两大要素构成。因此,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定位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该观点认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在教育大系统中所承载的特定使命,而“传承体育文化”则表现为学校体育在体育大系统中所承载的特定使命。[1]学校体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这两项本质功能是否得到平衡、有效地发挥。在系统论观点的支撑下,把学校体育比作短跑运动员的话,它的两项基本功能就好比运动员的双腿,健康的双腿是其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希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2]可以看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接触身边各年龄段中小学生,笔者发现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當谈及学校的体育课堂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满意,不知道自己从体育课堂学到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不满意”、“不知道”、“不喜欢”是典型的体育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可见,学校体育发展的并不健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其本质功能里“传承体育文化”这一功能被弱化,没能与“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功能一起得到平衡的发挥所至。
文章将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解析体育文化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如何传承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化的意义何在”,希望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提供些许参照。
1.有关“体育文化”与“传承”
1.1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物质条件等。[3]结合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模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可以将体育文化看作是由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这样由内而外四个层次所组成的同心圆系统。
1.2传承的概念
“传承”在辞海中解释为“更替继承”。百度百科解释为“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和继承相区别,有承上启下的意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以理解为依托特定的制度支持、以各种体育物质条件为基础,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用于指导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活动。
2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
“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要说明的是所要传承体育文化的内容的问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特点。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同样身兼这两种特质。所以,在谈及“传承什么样的体育文化”时,必须做到所传承的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特质与时代特色。当“传承”与“体育文化”两个词汇同时出现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这样一种搭配。在此,笔者要问“我们所要传承的只是民族传统体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于“奥林匹克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下降,所以我们呼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的体育文化忽视了对其“民族性”的发展。那么,我们所要传承的体育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所要传承的是“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特色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
从体育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来看,体育文化由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与物质层四个部分组成。所以,就传承的全面性而言,这四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的内容需要“传承”。分析发现,制度层的体育文化对传承起到的作用是制度支持,物质层的体育文化是传承的物质基础、是载体,观念层的体育文化是传承的价值观、是追求,行为层的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外在表现、是结果。所以,把可以用来传承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分为物质载体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即物质层与观念层的体育文化。
2.1对物质载体的界定
物质载体可分为场地、器材一类的实物与知识、技能一类的概念两部分。每一项运动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它的发展都会伴相应场地、器材、知识与技能的变迁,这其中又伴随着更多故事的发生。所以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我们所要传承的体育文化就蕴含在这些历史当中,其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需要我们去挖掘。从“传承”的相关解释来看,对现有的物质载体还应经过一个人为地筛选过程,因为“传承”“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这就要求体育领域的专家、一线的体育教师协同工作,从奥林匹克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遴选出具有传承意义、健身效果、同时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运动项目,并对所选运动项目进行编排组合,使之能够完整的呈现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
2.2价值观的选择
价值观的选择对物质载体的确定起到引领作用,确定了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进行相应运动项目的遴选。对价值观的选择,可以从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为身兼民族性与时代性两大特色的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体现了其民族性的一面,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是集体利益,最后是个体利益。同时也体现了其时代性的一面,摒弃传统文化单一的“求和”思想,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竞争”意识,追求“和”与“争”的共存,并期待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就是这种“争”与“和”共存的体现。在价值手段的选择方面,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做到了:选择求异求变的行为模式,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选择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建立规则意识;选择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同时提倡才德兼备;选择权利、责任与义务三者兼顾,同时强调责任与义务先行;选择动、静结合的文化类型,培养动、静兼备的性格;选择正视变化的文化偏好,培养敢作敢为、勇于但当的优秀品质;选择先前看的时间观,以过去为鉴、把握现在、追求未来。在价值环境的选择方面,全新的中国体育文化正视社会大环境的转型,主动在农业向工业转型的生活环境中,遵守规则、选择法治的治理环境,倡导相互沟通、积极参与的交往环境。[4]
3如何传承体育文化
3.1传承方法
从所选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知识、技能里,提取其价值观。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将蕴涵于各种物质载体之中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价值观念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整合传授。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倡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蕴涵于物质载体之中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身体力行,作价值观念的信仰者,倡导学生提高对所整合价值观念的认同。
将提取的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育教师可以将价值观念的传承,穿插到日常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过程中。结合现实的技能教授,进行有理有据的“说教”,大大增加了价值观念的可信度。身体练习,是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可以获得亲身体验,能加深对价值观念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价值观念的说服力。
3.2传承途径
在学校中,学生能接触到体育的主要途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四个方面。[5]所以,在传承体育文化时,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四个系统的结构不尽相同,因此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在传承体育文化时,应根据各途径自身的功能特点,分担不同的任务。
体育课堂是主战场。体育课堂是学生获得體育知识,技能的最主要场所,也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起点,是最正规的体育文化传承场所。所以,应该把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放在体育课堂。
作为主战场的体育课堂需要做足以下准备:一是提高体育教师的技能水平与体育文化素养。技能水平的高低,关乎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体育教师在技能方面的高表现,是获得学生认同的最佳途径。有了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言辞说教才会有其权威性。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评价体育教师专业化与否的重要指标。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需要增强体质的运动技能,也需要发展体育文化素养的体育文化。二是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三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所谓“传承”,有了体育教师的“传”,还应有学生的“承”与之呼应才算完整。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提示体育教师,可以从改变自身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迎合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续与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是对体育课堂的“补充”。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则体现了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堂的“延续”。“补充”不代表不重要,“延续”也不是说可有可无。正相反,正是有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补充与延续,才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掌握。体育文化的传承,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自身的体验得以实现。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外体育活动同样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与体育课的教授、掌控不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辅助与引导。帮助学生解答运动中遇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念。
体育竞赛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乐土。研究发现,不论是体育运动爱好者还是平时不喜欢参加运动的学生,都将运动会作为一种盛会、一个节日。具体表现为:在运动会即将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学生便开始讨论有关事宜,比如去年某某同学拿了第一名、某某班级拿了几块金牌、今年某某同学报了什么项目、自己对今年运动会的期望等;运动会期间,洋溢在每位同学脸上的笑容,是他们用来表达对运动会喜爱的一致方式,赛场上的努力拼搏、场下的呐喊助威是同学们对运动会的态度;运动会结束,班里某某同学的表现、自己对这次运动会的看法、对下次运动会的期待等话题将在班级里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不可否认,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从这场盛会里接受到了规则观念 、竞争观念、团队观念、公平原则等价值观念的洗礼。
体育竞赛,是学生获得体育文化洗礼的最快乐途径,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运动参与形式。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将运动会变为体育节、增加趣味项目、增加竞赛种类等方法来延长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增加参与人运动人数。希望可以延长学生这种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状态,增加运动会的影响面。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创建有益的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中所展现体育文化的归纳汇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校园精神、一种校园体育氛围、进而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导向、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在这里,笔者要说明的是,每个学校都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适合本校的价值导向,选择适宜的构建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使之成为学校传统、亮点,吸引并影响更多的学生。
4传承体育文化的意义
4.1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这是传承体育文化的最直接效果,也是最终目的。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身体健康的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学校体育都把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作为唯一目标,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没有获得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同。通过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4.2拉近“学校体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
一直以来 ,学校体育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使命的承载上,忽视了对“传承体育文化”这一历史使命的承载。不仅疏离了学校体育与体育系统的关系,也限制了其“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使命的完成,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体育文化的传承,能使体育系统意识到学校体育对体育系统重要性与不可取代性,必将引来体育系统对学校体育的关注与支持,进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4.3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提供依据
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大特质,只有所传承的体育文化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传承的体育文化才是全面的、正确的。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唐炎. 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102-1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