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式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进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优化,创造出最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适应这种模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互动课堂 动手操作 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引导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有效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而不是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师生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不能“一言堂”,应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共同参与的机会;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其他学生成为互动的“替补”。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应该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互动
教学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入手,针对每节课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要培养的数学能力,深入剖析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设计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认知能力,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呢?我们不妨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椭圆”,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椭圆:准备一根细线和两颗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线长大于两图钉间的距离,用一支铅笔绷紧细线,慢慢移动,观察笔尖移动后在纸板上留下的轨迹,从而得出椭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思考能否从作图过程中归纳出椭圆的定义,通过讨论:笔尖就是一个动点,图钉是两个定点,线长是个定长,笔尖(动点)到两颗图钉(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绳长(定长)。那么平面内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定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动点的轨迹是个椭圆,这个定义就在讨论中获得。
三、在自主学习中加强互动
要实现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学生按照自学方案,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在自学中把一些难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特别是很重要的题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解决难点中,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可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例如:已知两个锐角A,B的余弦值分别为■/10,2■/5,求tan(A B)及A 2B的值。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自己去完成,如果对题意不是很理解,感觉难以解决的,就组成小组一起分析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给出答案:先求cos(A B),因为A,B均为锐角,所以sinA=7■/10,sinB=■/5,cos(A B)=cosAcosB-sinAsinB=-■/10,此时还不能确定A B的值,所以还要计算sin(A B)=3■/10,故tan(A B)=-3。同理:cos(A 2B)=cos(A B B)=cos(A B)cosB-sin(A B)sinB=-■/2,sin(A B B)=■/2,所以A 2B=3π/4。最后让学生自己看是否能理解,如果还是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再作为指导者给予正确的讲解。
四、用多媒体促进感官互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实物模型,让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在边讲解边指导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与学达到了完美和谐互动,是视听艺术完美的结合,教学效果大大增强。生物实验表明,个体仅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是记忆的15%,通过视觉能获得记忆的四分之一,而视听结合则能达到记忆的65%。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声结合与视听互动,就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达到追寻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利用多媒体能把具体形象的几何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容易显示图形的形成与变化过程,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从而让立体图形在平面里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时,就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给这些几何体下个定义,探索其几何性质。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要动口、动手,更要动脑,不断提高参与教学的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敢.关于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02).
[2]郑春晓.高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1(01).
[3]何明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数学课中运用[J].中学时代,2010(05).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互动课堂 动手操作 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引导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有效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而不是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师生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不能“一言堂”,应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共同参与的机会;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其他学生成为互动的“替补”。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应该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互动
教学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入手,针对每节课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要培养的数学能力,深入剖析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设计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认知能力,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呢?我们不妨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椭圆”,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椭圆:准备一根细线和两颗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线长大于两图钉间的距离,用一支铅笔绷紧细线,慢慢移动,观察笔尖移动后在纸板上留下的轨迹,从而得出椭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思考能否从作图过程中归纳出椭圆的定义,通过讨论:笔尖就是一个动点,图钉是两个定点,线长是个定长,笔尖(动点)到两颗图钉(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绳长(定长)。那么平面内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定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动点的轨迹是个椭圆,这个定义就在讨论中获得。
三、在自主学习中加强互动
要实现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学生按照自学方案,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在自学中把一些难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特别是很重要的题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解决难点中,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可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例如:已知两个锐角A,B的余弦值分别为■/10,2■/5,求tan(A B)及A 2B的值。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自己去完成,如果对题意不是很理解,感觉难以解决的,就组成小组一起分析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给出答案:先求cos(A B),因为A,B均为锐角,所以sinA=7■/10,sinB=■/5,cos(A B)=cosAcosB-sinAsinB=-■/10,此时还不能确定A B的值,所以还要计算sin(A B)=3■/10,故tan(A B)=-3。同理:cos(A 2B)=cos(A B B)=cos(A B)cosB-sin(A B)sinB=-■/2,sin(A B B)=■/2,所以A 2B=3π/4。最后让学生自己看是否能理解,如果还是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再作为指导者给予正确的讲解。
四、用多媒体促进感官互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实物模型,让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在边讲解边指导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与学达到了完美和谐互动,是视听艺术完美的结合,教学效果大大增强。生物实验表明,个体仅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是记忆的15%,通过视觉能获得记忆的四分之一,而视听结合则能达到记忆的65%。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声结合与视听互动,就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达到追寻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利用多媒体能把具体形象的几何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容易显示图形的形成与变化过程,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从而让立体图形在平面里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时,就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给这些几何体下个定义,探索其几何性质。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要动口、动手,更要动脑,不断提高参与教学的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敢.关于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02).
[2]郑春晓.高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1(01).
[3]何明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数学课中运用[J].中学时代,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