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质疑、批判、澄清和理解的过程,促进教师理念更新是幼儿园教研的目标之一。研究表明,影响教师理念更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性思维。指多以“找错误”“找不足”的思维方式与幼儿相处和互动,主观性地对幼儿行为进行“诊断”“贴标签”。如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批评幼儿:“你怎么又打人了,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给幼儿“我爱打人、不听话”的暗示。又如看到两个小班幼儿在玩“喝老酒”的游戏,认为“孩子怎么能喝老酒呢?这是不好的”而介入阻止幼儿游戏。持“诊断性思维”的教师常因主观判断而忽略了事件的多种可能性,阻碍教师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幼儿。
惯性思维。认为“存在即合理”,对“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行为等不加辨析地“全盘接收”,而忽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合理性。例如小班幼儿户外散步时“拉着衣服开火车”出行,问及老师如何看待如“有幼儿不愿其他幼儿拉自己的衣服”“踩鞋后跟告状”“因幼儿东张西望造成队伍停滞或撞倒”等现象,教师认为“以前就是这样做的”“大家都这样做的”。“惯性思维”让教师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缺乏辨析、思考、质疑和反思。
我向思维。即教师不顾及幼儿感受,以自己的意愿、情绪等左右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从而达成或满足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也称“愿望思维”。如自由游戏创设中教师会安排“挂号”“看病”“打针”“挂盐水”的流程图,希望幼儿按此展开“医院”游戏。这种以教师自己的意愿规定或左右幼儿自主游戏的行为,是“我向思维”的表现。它忽略了幼儿个体的想法和活动方式,违背了游戏自主性的特点,干扰了幼儿的游戏和学习。
依附思维。即认为专家或者权威的观点“一定没错”,缺少对权威观点形成的条件、情境、使用前提等的了解,不加批判地追随,常常将“跟牢专家总没错”“专家说的”挂在嘴边。“依附思维”易让教师遗失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面对变幻的学习环境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焦虑。
“诊断性思维”“惯性思维”“我向思维”和“依附思维”四种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和更新。教研活动需要挑战教师的思维定势,引导教师在“挑战”中改变,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质疑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推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诊断性思维。指多以“找错误”“找不足”的思维方式与幼儿相处和互动,主观性地对幼儿行为进行“诊断”“贴标签”。如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批评幼儿:“你怎么又打人了,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给幼儿“我爱打人、不听话”的暗示。又如看到两个小班幼儿在玩“喝老酒”的游戏,认为“孩子怎么能喝老酒呢?这是不好的”而介入阻止幼儿游戏。持“诊断性思维”的教师常因主观判断而忽略了事件的多种可能性,阻碍教师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幼儿。
惯性思维。认为“存在即合理”,对“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行为等不加辨析地“全盘接收”,而忽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合理性。例如小班幼儿户外散步时“拉着衣服开火车”出行,问及老师如何看待如“有幼儿不愿其他幼儿拉自己的衣服”“踩鞋后跟告状”“因幼儿东张西望造成队伍停滞或撞倒”等现象,教师认为“以前就是这样做的”“大家都这样做的”。“惯性思维”让教师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缺乏辨析、思考、质疑和反思。
我向思维。即教师不顾及幼儿感受,以自己的意愿、情绪等左右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从而达成或满足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也称“愿望思维”。如自由游戏创设中教师会安排“挂号”“看病”“打针”“挂盐水”的流程图,希望幼儿按此展开“医院”游戏。这种以教师自己的意愿规定或左右幼儿自主游戏的行为,是“我向思维”的表现。它忽略了幼儿个体的想法和活动方式,违背了游戏自主性的特点,干扰了幼儿的游戏和学习。
依附思维。即认为专家或者权威的观点“一定没错”,缺少对权威观点形成的条件、情境、使用前提等的了解,不加批判地追随,常常将“跟牢专家总没错”“专家说的”挂在嘴边。“依附思维”易让教师遗失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面对变幻的学习环境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焦虑。
“诊断性思维”“惯性思维”“我向思维”和“依附思维”四种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和更新。教研活动需要挑战教师的思维定势,引导教师在“挑战”中改变,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质疑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推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