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乐器文化研究现状评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iaot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乐器研究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综述,共收入博士论文18篇。首先,主要针对乐器与器乐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具体分为乐器与历史,乐器与曲、音腔,乐器与功能、文化变迁,乐器与律学四个方面进行述评。其次,研究归纳了样本博士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局限性。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乐器;博士学位论文;乐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丝路沿线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15YJA880077);中外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全国民族教育一般课题(MJZXYB1421)。
  近些年来,相关乐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渐拓展。但相对其他乐种研究情况而言,音乐学博士论文的选题中,研究乐器的文章并不多见。当前相关乐器研究的文献通常是以乐器发展历史脉络梳理、乐器形制、乐器改革、演奏法、音乐形态本体分析、乐器功能、乐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研究问题、方法及策略上均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创新。本研究针对乐器研究选题的博士论文进行综述,具体分别从乐器与历史、曲、音腔、功能、文化及律学、声学等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乐器与历史
  徐海准(2009)通过中国、韩国、日本的历史文献史料与考古学相结合,进行了相关整合,将高句丽、百济、新罗所传乐器,高丽时期存在乐器及朝鲜前期宫廷中所使用的唐乐器进行详细梳理,对乐学规范中所记载乐器进行归纳和阐释。同时,针对朝鲜半岛对唐乐器的使用和接受进行探讨。张晓东(2018)对汉唐时期弹拨乐通过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并通过时间和地域两个轴线分别对汉唐时期的弹拨乐的演变和历史进行探讨。文中还对汉唐时期弹拨乐的影响进行分析。王金旋(2014)把尺八分为中国和日本两个模块。通过研究,对尺八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尺八的源流进行规范的整理,分析了中国尺八的起源、使用及功能,对其历史发展与改革进行了宏观归纳。研究发现,日本尺八的源流主要有二:一是从中国古代的唐尺八直接传承而来,二是源自中世纪时期的普化尺八及其一节切尺八。作者针对尺八的宗教功能及实用功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探究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尺八乐器的传承及保护。李晋源(2002)的论文中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洞箫音乐文化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脉络梳理,对洞箫类乐器的类别和物质构成、洞箫音乐形态及其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对洞箫在不同使用领域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探讨,最后对在与韩国、日本的交流中洞箫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谢瑾(2007)对宫廷中箜篌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历史属性等从“运用”的视角进行探讨,展现其独特的历史属性,对古代箜篌的形制发展过程和地域分布的状况进行梳理。作者基于历史背景,分析箜篌的形态特征,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阐释。并对箜篌乐器形制的衍变及地域分布情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质,基于历史文献、图像资料、考古文物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历史文献中的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的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进行探索。高洁(2003)的论文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手风琴的艺术发展史进行详细梳理,并对创作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进行归纳,对中国的手风琴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二、乐器与曲、音腔
  江山(2016)通过文献梳理、音乐本形态分析及田野调查,考察了北方曲艺伴奏艺术的主要特征,以及曲艺伴奏对建构曲艺音乐的整体作用。选取北方汉族曲种为研究样本,研究其伴奏艺术,具体采样有北京的京韵大鼓、天津的时调、山东省的琴书、河南省的大調曲子等。作者对曲艺音乐进行了音乐本体分析,研究发现了曲艺音乐的三大特征。其研究视角新颖,重点研究“声腔与伴奏的结合”,拓宽了曲艺音乐及器乐音乐研究的广度。叶红旗(2008)采用文献法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对台湾高山族传统器乐进行文献梳理,对高山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深描。通过纵向历史比较,与前人对话,提出了舞蹈肢体动作与乐器和歌喉及进行结合的研究宗旨。对高山族乐器的形制源流进行了梳理,认为台湾高山族的乐器演奏将歌、舞、乐融合为一体。针对乐器的演进、保护、改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台湾高山族的乐器文化的传承及变迁进行了阐释。王玮(2012)从历史纵向角度梳理了昆曲曲笛的形成与发展、传承与演变,探讨曲笛乐器自身的发展轨迹,同时分析曲笛与昆曲中相关音乐形态之间的联系,探讨曲笛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乐器与功能、文化变迁
  金红(2015)的论文主要对“光邦”的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阐释,从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乐种所体现的功能进行较为全面且详细的分析,对“光邦”在不同领域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释。阮清河(2012)通过在中国和越南的田野调查,对比越南的外传弹拨乐器及中国弹拨乐器,梳理了越南外传弹拨乐器的源流、发展、社会制度及传承方式,讨论了中国音乐所形成的文化圈对越南音乐所产生的影响。阮氏华灯(2012)的论文以越南西原的少数民族竹类乐器为研究对象,这些乐器是该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常用并且有特点的民族乐器,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西原竹类乐器和器乐等相关发展和改革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阐释。通拉嘎(2010)的论文主要关注于马头琴乐器自身的演变与发展,详细地将其变化和发展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并对马头琴文化变迁的内涵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乐器非物质文化维度的变化进行探讨。杨佳(2016)的论文以中国扬琴为研究对象,梳理扬琴的乐器演变,以民族音乐学视角对其乐器文化变迁进行探讨,从历时性与共时性双维度对其乐器发展和形态进行窥视。探索扬琴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并对扬琴的传统作品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对扬琴在不同领域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进行多方位探索,阐释扬琴在各个时期的影响。刘健婷(2015)的论文以手风琴为研究对象,将手风琴从外传入中国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梳理,探讨手风琴及其表现形式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功能的演化。对手风琴在中国的社会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从多方位对手风琴艺术的地位进行探讨。文中使用乐器学研究方法,通过分域研究,将手风琴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国内手风琴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手风琴与社会、人的关系,进一步对手风琴在不同场域中的功能进行探索。胡斌(2009)的论文是对上海地区古琴音乐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通过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对古琴的音乐文化变迁进行探讨,并对古琴的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阐释。   四、乐器与律学
  陈欣(2009)针对常见的几种民族乐器演奏的音高进行科学测定,同时对其定音高和旋律音高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和音高特性和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中所引申出的律学问题进行阐释。王欣(2015)对中国胡琴族音响震动体系、乐器的音响模式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对典型的胡琴族形制音响的样本和音响特征进行精确的记录和分析,为其律学视角的认知提供了有效数据。
  五、结语
  上述文献为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乐器文化研究的文献,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发现乐器与器乐的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拓展,除关注于乐器的形制、演奏法、演奏风格、乐器改良外,还将乐器与音腔、乐器与乐器、乐器与人、乐器与文化等关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这些与乐器相关联的文化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释乐器更深层的内涵与意义,促进乐器研究方面新成果。
  博士论文中虽然对乐器研究的关注度在提高,但与博士论文选题中民歌、戏曲、仪式音乐等相关研究相比还是较少的。当前乐器研究存在几种局限性,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第一,乐器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乐器的形制、乐器的改革及历史发展脉络,多为历史文献梳理,概括性不强。同时,乐器的历史及源头应同步调查与考究。建议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如人类学的口述史、民族志等。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实现书斋与田野的良好结合与互动,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第二,关注于器乐的音乐本体分析,应通过音乐本体分析发现音乐本质属性。第三,关注于乐器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虽然乐器的传承和改良是关注度较高的方面,但在传承与保护上的建议和意见较为雷同,且缺乏针对性及有效性。第四,虽然对乐器文化变迁等问题的关注度在提升,但对文化变迁原因的相关阐释深度还有待于加强。第五,研究结论不够明确。研究结尾多以感慨及展望为主,缺乏精简的研究概述与总结,研究结论阐释不够突出。
  乐器作为音乐中的物质承受者,它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研究的视角与研究方法也应拓宽。同时,应多关注于乐器发展及改革的原因,可以从乐器学角度详细记录乐器的形制、材质等的发展与变革。另外,可从律学角度研究其律制的变化,融合交叉学科知识及理论,阐释相关乐器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晋源.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2.
  [2]張晓东.汉唐时期弹拨类乐器历史与流变述论[D].上海音乐学院,2018.
  [3]王玮.昆曲曲笛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4]杨佳.扬琴中国化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
  [5]阮清河.橘生淮北——论越南传统音乐中的越南外传弹拨乐器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6]江山.北方汉族若干曲种伴奏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6.
  [7]阮氏华灯.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竹类乐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8]通拉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0.
  [9]王金旋.尺八——中日文化语境中的历史与变迁[D].上海音乐学院,2014.
  [10]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11]叶红旗.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12]刘健婷.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3]金红.德宏傣族乐器“光邦”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4]徐海准.乐学规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15]胡斌.现代认同与表征中的古琴[D].上海音乐学院,2009.
  [16]陈欣.几种常见民族乐器演奏音高测定及相关律学等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7]王欣.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8]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
  作者简介:
   金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的社火表演,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千年的产物,它依靠着民俗艺术特有的生命力薪尽火传,逐步发展为更具礼仪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民间表演形式。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每一类参与者(表演者、观看者)都存在着自身的心理动机,这些心理动机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心理和角色心理,从而确保社火活动本末终始,井然有序。  关键词:民俗;社火;角色心理;身份心理  “社火”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从字面意思理解,“社
期刊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强化,借助实践课程的展开,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探究,可以看到当前该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仍有较多弊端,如教学改革迟滞、实践内容单一,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需要。因此需要相关院校转变教学思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文章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满足当今时代中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期刊
摘 要: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同时也是绘画中必须存在的组成部分,节奏赋予绘画以音乐性。俄国抽象画之祖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早已将抽象绘画中的点、线、面与音乐相结合,在绘画中的音乐性有所研究。文章对康定斯基的作品《圆之舞》《构成九号》,从其“音乐节奏”的抽象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绘画中的音乐性:构图的方式、色彩的内涵、点线面的表达。同时,讲
期刊
摘 要:杜尚曾言:“艺术一词从梵文而来,它的意思是。而‘做’,就是营造,是一种体脑结合的劳作。”漆艺家对于作品营造力的把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因为漆艺材质与工艺独特,而漆艺家对于各种材质的敏感嗅觉,加上严谨的工艺手法与自身艺术素养相结合,方能营造出具有材料美、工艺美、艺术美的作品。  关键词:漆艺;营造力  一、漆画艺术的独特性  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艺,在独立成单独的绘画门类时,现代漆画
期刊
摘 要:在品牌专卖店设计课程中引入真实的项目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实题真做的操作方式,以企业和市场的实时要求来衡量学生提交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课题的同时就纳入社会化要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这种专业课程的训练都变成未来接触社会的预演。最主要的是,“打通”了学生以前所学的所有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甚至有时还可以采取团队合作、小组完成的群体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和创造的全面性提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出自战国时期的南方的楚墓漆器的功能和装饰进行研究, 采用“史境”“文献”等方法,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深入论证,最后得出因为功能的需要而出现特有装饰造型的结论。功能在先,装饰在后,装饰造型依靠功能需要而变化。  关键词:战国楚墓;漆器;耳杯;功能;装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概述  拥护周天子和周代政治制度的人们会觉得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
期刊
摘 要:音乐教育进入新的时代,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艺支教期间,以武都区的几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设施、条件及师资等做了大量调查,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家庭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武都区;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特别是《音乐
期刊
摘 要:为探讨公共设施设计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提升作用,对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对策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公共设施设计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乡镇建设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并且以公共设施设计需求为基础,分析“特色小镇”这一特定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诉求,指出了“特色小镇”文化与公共设施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论述了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镇”公共
期刊
摘 要:光导纤维是一种传导光波和多元化光信号的光导物质材料,具有叠合通讯、医疗和导光性三维一体的功能。而光导纤维具象化应用所形成的创新型高科技面料,其内在蕴含了人与科技的对立统一,即在科学与设计的实践中体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所阐发的审美意象和超越性的美学价值,是以光学理论为主导的科技美学与传统物质的完美结合。其面料发出的光均匀分布在整个织物的表面,如同星光纺织而成,用于服装设计当中,让服装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