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要让学校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葆活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使教师们自觉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这是办好学校、顺利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根本措施和有效手段。笔者就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途径,做几点初浅的探讨。
一、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人自觉、能动的心态。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在学校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其需要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针对教师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激励,做到既注重满足教师的共性需要,又注重满足教师的个别需要。这样,才能把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教职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教职工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即: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是人的社会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领导而言,对教师的缺点一般不宜做公开批评,应该多通过促膝谈心的方式解决,这是尊重教师的需要,是维持吸力平衡的需要。
2.充分关心、信任教师
被关怀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其实质属于道德情感范畴。领导对教师做到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照顾,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就可谓和谐;反之,关系就比较紧张。关心教师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成熟度,有助于增强教师内在的工作动机。如果一个教师有了思想问题,采出单纯的讲原则、谈认识,不一定有效。如果把道理寓于亲情、爱护、关心之中就容易奏效。信任也是人的社会需要之一。从本质上讲,教师值得信任、应该信任,通过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造自我完善的条件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摄取各种信息,积极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否则就会退化、衰弱,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等,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是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途径的最主要方面。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当人们处于生理、安全层次需求时,物质激励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逐级追求社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此时精神激励效果更佳。众所周知,教师工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当教师能够发挥潜能,取得成就,所教学生有所成就时,便会享受最大的精神满足。但是,笔者认为,也不能忽视教师对物质的基本要求。在对教师搞好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只要政策、条件允许,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合理需求应尽力满足,使广大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1.精神激励是激发教师的内驱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精神需要主要是解决内因问题,但如何解决呢?
(1)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是行为的预期效果,是与一定需要满足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头脑中的主要反映。每个教师都有其需要和目标。教师的个人需要和目标,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因之一。学校的总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个人目标要融汇到学校目标中去。学校目标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诱发教师的具体行动动机;指导教师的努力方向;维持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增强教师的集体凝聚力。
(2)建立劳动成果激励机制。学校对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劳动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要多鼓励和表扬,同时为老师们多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建立参与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2.物质激励是激发教师的原动力
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物质需要的不同满足,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以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建立物质激励机制,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引起物质的需要。人生在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即某种需要。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之前,也是产生行为动力所在。
(2)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阶层经济收入、生活条件都得到大幅的提高。人民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并不能只给精神上的灌输,而放弃物质;相反,要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
3.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
教师的需要是多样的,但归根到底,表现为通过努力工作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物质需要和满足,就谈不上精神需要的产生。当然,在承认物质激励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精神激励的作用。相反,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激励具有比物质激励更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努力工作。第二,可以指引人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起到调节、控制物质需要膨胀的作用。总之,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基础和保障,可以使精神激励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激励对人的物质需求具有调控功能,使物质刺激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激励作用。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重要手段。学校应善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竞争机制是激发教师动力和提高自身素质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竞争,有的教师就会觉得教好教坏一个样,自己能力差也不思进取,认为学习是别人的事,反正对自己没什么影响。有了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对自己不利,对教育事业不利,对子孙后代不利。为此,学校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邓小平曾经说过:“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制度深入人心后,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人们习以为常。在变革的时代,制度的创新也非常必要。但是,制度也有负面作用,惯性很大,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形成定势,要改变就比较困难。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首先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其次,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他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只有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规章制度,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能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教师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来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地激励教师积极性,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融合到最佳状态,有力地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一、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人自觉、能动的心态。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在学校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其需要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针对教师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激励,做到既注重满足教师的共性需要,又注重满足教师的个别需要。这样,才能把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教职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教职工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即: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是人的社会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领导而言,对教师的缺点一般不宜做公开批评,应该多通过促膝谈心的方式解决,这是尊重教师的需要,是维持吸力平衡的需要。
2.充分关心、信任教师
被关怀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其实质属于道德情感范畴。领导对教师做到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照顾,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就可谓和谐;反之,关系就比较紧张。关心教师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成熟度,有助于增强教师内在的工作动机。如果一个教师有了思想问题,采出单纯的讲原则、谈认识,不一定有效。如果把道理寓于亲情、爱护、关心之中就容易奏效。信任也是人的社会需要之一。从本质上讲,教师值得信任、应该信任,通过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造自我完善的条件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摄取各种信息,积极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否则就会退化、衰弱,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等,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是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途径的最主要方面。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当人们处于生理、安全层次需求时,物质激励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逐级追求社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此时精神激励效果更佳。众所周知,教师工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当教师能够发挥潜能,取得成就,所教学生有所成就时,便会享受最大的精神满足。但是,笔者认为,也不能忽视教师对物质的基本要求。在对教师搞好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只要政策、条件允许,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合理需求应尽力满足,使广大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1.精神激励是激发教师的内驱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精神需要主要是解决内因问题,但如何解决呢?
(1)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是行为的预期效果,是与一定需要满足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头脑中的主要反映。每个教师都有其需要和目标。教师的个人需要和目标,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因之一。学校的总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个人目标要融汇到学校目标中去。学校目标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诱发教师的具体行动动机;指导教师的努力方向;维持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增强教师的集体凝聚力。
(2)建立劳动成果激励机制。学校对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劳动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要多鼓励和表扬,同时为老师们多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建立参与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2.物质激励是激发教师的原动力
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物质需要的不同满足,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以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建立物质激励机制,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引起物质的需要。人生在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即某种需要。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之前,也是产生行为动力所在。
(2)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阶层经济收入、生活条件都得到大幅的提高。人民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并不能只给精神上的灌输,而放弃物质;相反,要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
3.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
教师的需要是多样的,但归根到底,表现为通过努力工作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物质需要和满足,就谈不上精神需要的产生。当然,在承认物质激励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精神激励的作用。相反,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激励具有比物质激励更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努力工作。第二,可以指引人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起到调节、控制物质需要膨胀的作用。总之,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基础和保障,可以使精神激励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激励对人的物质需求具有调控功能,使物质刺激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激励作用。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重要手段。学校应善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竞争机制是激发教师动力和提高自身素质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竞争,有的教师就会觉得教好教坏一个样,自己能力差也不思进取,认为学习是别人的事,反正对自己没什么影响。有了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对自己不利,对教育事业不利,对子孙后代不利。为此,学校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邓小平曾经说过:“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制度深入人心后,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人们习以为常。在变革的时代,制度的创新也非常必要。但是,制度也有负面作用,惯性很大,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形成定势,要改变就比较困难。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首先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其次,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他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只有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规章制度,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能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教师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来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地激励教师积极性,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融合到最佳状态,有力地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