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鄱口是庐山主要景点之一。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横亘在汉阳峰和五老峰之间,三峰相连成一个半圆形的扇面,巨大的壑口正对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如同是一个巨口含着鄱阳湖,故名含鄱口。湖光山色,相互增辉,极为壮美,游人一到此处,都会被深深的陶醉。
含鄱岭南端的山坡上,有一座精致的石牌坊,四柱三门,牌坊后的山脊上有一个伞顶圆亭。这组建筑是庐山独有的标志性建筑,游人都要在此摄影留念。留念的人大都会叮嘱一句,别忘了把牌坊上的字拍出来。原来牌坊正中刻着三个端庄秀雅的正楷大字:含鄱口,左右还刻着四个同样秀美的正楷字:湖光、山色。这组题字没有边款,很多人都会好奇地问,这是谁题的?能在这么重要的位置题字,一定是个不一般的人物。是的,题写这组字的的确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他就是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
邵式平是江西弋阳人,192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弋阳领导农民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与方志敏在赣东北组织农民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邵式平后来担任闽浙赣省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参加了长征。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当选主席(后改称省长),直到1965年3月24日因病逝世,邵式平一直担任江西省省长,深受江西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1959年8月中央在庐山开会,毛泽东看到邵式平坐在会场上,风趣地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大家可以放心地开会咯。毛泽东在这里称邵式平是“阎王”,是因为邵式平有两个众所周知的外号:一个是“邵大哥”,另一个就是“阎王”。叫“邵大哥”,是因为邵式平参加革命早,资历老,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担任了党内、军内和工农政府的高级职务。而“阎王”呢,有人望文生义,以为是因为邵式平对敌斗争既坚决又极有策略,敌人怕他,送他这样一个绰号。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邵式平在赣东北发动和组织农民革命时,化名“余艳王”,因谐音慢慢就叫成了“阎王”。有人问他为什么取这么个化名,他幽默地说:“人家都说我长得不好看,又黑又粗,我心里不服气,就非取个漂亮的名字不可。余者,我也;艳者;美也,我是美中之王,你说过劲不过劲?”解放后,他到一些老区蹲点、检查工作,一些上年纪的老表还边递过一袋烟,边亲切地叫一声“阎王同志”,他听了特舒服,特受用。
毛泽东同志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不仅仅是开玩笑,也是对江西工作的称赞。邵式平特别讲究实事求是,在1958年“大跃进”、“大放卫星”时,不盲目跟风,而是脚踏实地地抓工农业生产,使江西的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一些省份。周总理曾几次找“邵大哥”求援,紧急调拨粮食供应支援困难省份。江西在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相比之下并不贫穷、落后,还被誉称为“富农”。
邵式平对庐山十分钟爱,深知庐山是江西的瑰宝、江西的骄傲,对庐山的保护、建设十分关心。解放初期,邵式平来庐山视察。当他来到含鄱口时,深深为名山名湖相互辉映的壮美所陶醉。但当他的目光落到左侧山坡时,却不由皱了一下眉头。原来山坡上立着一座木牌坊,年久失修,已有些东倒西歪,颇煞风景。邵式平对当地的领导说:在这么美丽绝伦的地方,应该一切都是美的,人工建筑只能增辉,不能减彩。把这座牌坊重建一下,建成石头的,用料要讲究一些,设计要精美一些。
江西有关部门按照邵式平的指示,重新设计、建造了一座精致典雅、与周围景致极为协调的石牌坊。庐山的领导请邵式平题几个字。邵式平欣然命笔,题写了“含鄱口”三个端庄秀雅的正楷字,还题写了“湖光山色”四个字,提纲挈领地概括出了含鄱口风景的特色。邵式平题字的石牌坊与含鄱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庐山的标志之一。
邵式平在庐山还留有一处题刻,那就是立在秀峰龙潭旁的诗碑。
1962年9月的一天,邵式平和夫人胡德兰(时任省计委主任,星子县人)到星子县检查工作,顺便来秀峰游览。
邵式平对秀峰寺内众多的碑刻和龙潭石壁上的题刻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不时向当地领导询问。看了半天,他走进龙潭旁的漱玉亭,坐在石凳上歇息。邵式平指着对面紧挨的两座山峰,问那是什么峰,当地领导说那是双剑峰,如同两柄利剑直指青天。邵式平端详了一会儿,点头说道:“是有点像,名字也起得好,化干戈为美景,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当地领导背了一首唐朝诗人来鹄写双剑峰的诗:“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邵省长听了大为赞赏:“好诗,好诗!想象力丰富。这两把巨剑如能熔化,能做成多少农具,我们现在就是缺钢铁呀。唐朝的诗人就能关心大众的生计,很不简单。”
也许是受到感染和启发,邵式平也来了诗兴。他掏出笔记本和钢笔,沉思了一下,边吟边写道:“身坐漱玉亭,面对双剑峰。欲识此间趣,”写到此处,邵式平停住,思考起来。这位早年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似乎有点犯难,什么能代表这里的特色呢,什么是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呢?怎样才能与前人大量吟咏秀峰的诗词有所区别呢?他的目光由远而近,落在青玉峡与龙潭中。青玉峡的泉水喧腾着泻入龙潭,溅起雪白的飞沫,撞出震耳的轰鸣。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就是坚硬的岩石,也终被撞出深深的凹坑。日夜奔泻不息的流水多么富有生机,多么富有闯劲啊!人的一生不也像流水一样,在奔腾中才能有勃勃生机,在奔腾中才有旺盛的活力,一旦停滞,就会消沉、腐臭,变成一潭没有生命力的死水。人们喜欢龙潭的美景,不正是因为有这日夜奔泻不息的泉水吗?邵式平眼睛一亮,马上笔一挥,写出最后一句:“且听龙潭中。”
邵式平的诗受到陪同人员的喜爱。星子县的领导当即要求省长留下这首诗,刻碑立于此处。一向不愿随便题词的邵式平连忙摇头说:“即兴之作,即兴之作,无甚惊人之笔。此地名家荟萃,安敢忝列其中!”县领导再三央求,邵式平只是笑而不允。县领导只好把目光投向胡德兰,请胡大姐做省长的工作。深知丈夫秉性的胡德兰推辞不过,只好笑着对邵式平说:“你虽是省长,但到了县里,就应该尊重县太爷的意见。何况你还是星子县的女婿,不给县太爷一点面子,我将来怎么有脸面回娘家。”邵式平一听,这才笑着说:“既然如此,那就破个例吧,不然,回丈母娘家脸上也不好看 。”说罢哈哈大笑。邵式平来到设在秀峰内的党校,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不久,这首诗被刻于碑石,立于漱玉亭旁,为龙潭又添了一景。
邵式平离开江西人民整整42年了。江西老表提起邵省长,都赞誉他是人民的好公仆。邵式平留在含鄱口和秀峰的题刻,时常勾起后人对邵式平的深深思念。
责编/文波
含鄱岭南端的山坡上,有一座精致的石牌坊,四柱三门,牌坊后的山脊上有一个伞顶圆亭。这组建筑是庐山独有的标志性建筑,游人都要在此摄影留念。留念的人大都会叮嘱一句,别忘了把牌坊上的字拍出来。原来牌坊正中刻着三个端庄秀雅的正楷大字:含鄱口,左右还刻着四个同样秀美的正楷字:湖光、山色。这组题字没有边款,很多人都会好奇地问,这是谁题的?能在这么重要的位置题字,一定是个不一般的人物。是的,题写这组字的的确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他就是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
邵式平是江西弋阳人,192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弋阳领导农民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与方志敏在赣东北组织农民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邵式平后来担任闽浙赣省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参加了长征。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当选主席(后改称省长),直到1965年3月24日因病逝世,邵式平一直担任江西省省长,深受江西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1959年8月中央在庐山开会,毛泽东看到邵式平坐在会场上,风趣地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大家可以放心地开会咯。毛泽东在这里称邵式平是“阎王”,是因为邵式平有两个众所周知的外号:一个是“邵大哥”,另一个就是“阎王”。叫“邵大哥”,是因为邵式平参加革命早,资历老,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担任了党内、军内和工农政府的高级职务。而“阎王”呢,有人望文生义,以为是因为邵式平对敌斗争既坚决又极有策略,敌人怕他,送他这样一个绰号。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邵式平在赣东北发动和组织农民革命时,化名“余艳王”,因谐音慢慢就叫成了“阎王”。有人问他为什么取这么个化名,他幽默地说:“人家都说我长得不好看,又黑又粗,我心里不服气,就非取个漂亮的名字不可。余者,我也;艳者;美也,我是美中之王,你说过劲不过劲?”解放后,他到一些老区蹲点、检查工作,一些上年纪的老表还边递过一袋烟,边亲切地叫一声“阎王同志”,他听了特舒服,特受用。
毛泽东同志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不仅仅是开玩笑,也是对江西工作的称赞。邵式平特别讲究实事求是,在1958年“大跃进”、“大放卫星”时,不盲目跟风,而是脚踏实地地抓工农业生产,使江西的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一些省份。周总理曾几次找“邵大哥”求援,紧急调拨粮食供应支援困难省份。江西在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相比之下并不贫穷、落后,还被誉称为“富农”。
邵式平对庐山十分钟爱,深知庐山是江西的瑰宝、江西的骄傲,对庐山的保护、建设十分关心。解放初期,邵式平来庐山视察。当他来到含鄱口时,深深为名山名湖相互辉映的壮美所陶醉。但当他的目光落到左侧山坡时,却不由皱了一下眉头。原来山坡上立着一座木牌坊,年久失修,已有些东倒西歪,颇煞风景。邵式平对当地的领导说:在这么美丽绝伦的地方,应该一切都是美的,人工建筑只能增辉,不能减彩。把这座牌坊重建一下,建成石头的,用料要讲究一些,设计要精美一些。
江西有关部门按照邵式平的指示,重新设计、建造了一座精致典雅、与周围景致极为协调的石牌坊。庐山的领导请邵式平题几个字。邵式平欣然命笔,题写了“含鄱口”三个端庄秀雅的正楷字,还题写了“湖光山色”四个字,提纲挈领地概括出了含鄱口风景的特色。邵式平题字的石牌坊与含鄱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庐山的标志之一。
邵式平在庐山还留有一处题刻,那就是立在秀峰龙潭旁的诗碑。
1962年9月的一天,邵式平和夫人胡德兰(时任省计委主任,星子县人)到星子县检查工作,顺便来秀峰游览。
邵式平对秀峰寺内众多的碑刻和龙潭石壁上的题刻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不时向当地领导询问。看了半天,他走进龙潭旁的漱玉亭,坐在石凳上歇息。邵式平指着对面紧挨的两座山峰,问那是什么峰,当地领导说那是双剑峰,如同两柄利剑直指青天。邵式平端详了一会儿,点头说道:“是有点像,名字也起得好,化干戈为美景,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当地领导背了一首唐朝诗人来鹄写双剑峰的诗:“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邵省长听了大为赞赏:“好诗,好诗!想象力丰富。这两把巨剑如能熔化,能做成多少农具,我们现在就是缺钢铁呀。唐朝的诗人就能关心大众的生计,很不简单。”
也许是受到感染和启发,邵式平也来了诗兴。他掏出笔记本和钢笔,沉思了一下,边吟边写道:“身坐漱玉亭,面对双剑峰。欲识此间趣,”写到此处,邵式平停住,思考起来。这位早年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似乎有点犯难,什么能代表这里的特色呢,什么是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呢?怎样才能与前人大量吟咏秀峰的诗词有所区别呢?他的目光由远而近,落在青玉峡与龙潭中。青玉峡的泉水喧腾着泻入龙潭,溅起雪白的飞沫,撞出震耳的轰鸣。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就是坚硬的岩石,也终被撞出深深的凹坑。日夜奔泻不息的流水多么富有生机,多么富有闯劲啊!人的一生不也像流水一样,在奔腾中才能有勃勃生机,在奔腾中才有旺盛的活力,一旦停滞,就会消沉、腐臭,变成一潭没有生命力的死水。人们喜欢龙潭的美景,不正是因为有这日夜奔泻不息的泉水吗?邵式平眼睛一亮,马上笔一挥,写出最后一句:“且听龙潭中。”
邵式平的诗受到陪同人员的喜爱。星子县的领导当即要求省长留下这首诗,刻碑立于此处。一向不愿随便题词的邵式平连忙摇头说:“即兴之作,即兴之作,无甚惊人之笔。此地名家荟萃,安敢忝列其中!”县领导再三央求,邵式平只是笑而不允。县领导只好把目光投向胡德兰,请胡大姐做省长的工作。深知丈夫秉性的胡德兰推辞不过,只好笑着对邵式平说:“你虽是省长,但到了县里,就应该尊重县太爷的意见。何况你还是星子县的女婿,不给县太爷一点面子,我将来怎么有脸面回娘家。”邵式平一听,这才笑着说:“既然如此,那就破个例吧,不然,回丈母娘家脸上也不好看 。”说罢哈哈大笑。邵式平来到设在秀峰内的党校,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不久,这首诗被刻于碑石,立于漱玉亭旁,为龙潭又添了一景。
邵式平离开江西人民整整42年了。江西老表提起邵省长,都赞誉他是人民的好公仆。邵式平留在含鄱口和秀峰的题刻,时常勾起后人对邵式平的深深思念。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