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日做十件健康事
再忙也要和家人聊天 不管外在生活多么多彩多姿,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可以打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亲密关系。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
让自己有好睡眠 好的睡眠品质比睡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要工作也要娱乐 准备一本剪贴簿,收集漫画、笑话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时拿出来翻翻,让自己开怀大笑几声。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养一些兴趣,缺乏娱乐,是很难为自己打气的。
吃饭时把电视关掉 儿童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通常会容易导致肥胖,且会延长收看电视的时间高达70分钟。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饭时,最好关掉电视,专心地吃饭,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把大自然带进屋内 静听雨打落叶的声音,或望着鱼儿在水中的模样,都能给人安详宁静的心境。专家指出,与大自然结合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种植盆栽,或养一缸鱼都是不错的建议。
每日运动30分钟 许多研究都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得到运动的好处,包括: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忧郁症等,甚至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用牙线剔牙 用牙线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几率,还可以保护你的心脏。根据美国牙周病学会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吃一顿营养的早餐 早餐是激活一天脑力的燃料,不能不吃。有研究发现,有吃早餐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记忆力也比较好。
每日吃蔬果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建议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
戒烟 戒除吸烟的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因为二手烟比一手烟还毒,已被WHO列为头号致癌物质,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烟最大的受害者。
(摘自《解放日报》)
中老年锻炼的几个原则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有关老人锻炼的“五大原则”:
应特别重视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运动。如游泳、慢跑、散步、骑车等。每周至少3次。
应重视力量训练。以前的观点是老人并不适宜从事力量训练,其实适度的力量训练对减缓骨质丧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老人应选择轻量、安全的力量训练,如举小沙袋,握小杠铃,拉轻型弹簧带等,而且每次不宜时间过长,以免导致可能的受伤。
注意维持体能运动的“平衡”。体能运动的“平衡”应包括肌肉伸展、重量训练、弹性训练及心血管运动等多方面的运动。
高龄老人和体质衰弱者也应参与运动。鼓励古稀老人参与适度运动,如散步、做早操等。
关注与锻炼相关的心理因素,锻炼须持之以恒。由于体质较弱、体能较差、意志力减弱或伤痛困扰,不少人在锻炼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急躁、怕苦等),因而使锻炼不能起到预定的健身效果。鉴于此,专家们要求健身者在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时,还须同时关注自己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摘自《新华日报》)
践行养生知识得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会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功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摘自《人民日报》)
生气伤身十大害
1、生气伤脑——生气时由于大脑过度兴奋,会使血压升高,头痛、眩晕,严重时脑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或由于脑血管收缩、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形成脑梗死。生气还会促使脑细胞过早衰老而患痴呆症、反应性精神病、癔病等。
2、生气伤心——生气时可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跳加快,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调、心衰,严重时导致猝死。
3、生气伤胃——生气时胃肠痉挛收缩,胃酸分泌增多,胃黏膜缺血,糜烂,出现烧心、胃痛、胃食道反流,发生胃溃疡,严重时胃大出血。
4、生气伤肺——生气时呼吸加快、气急,气体交换失常,缺氧、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哮喘,肺炎、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梗死。
5、生气伤肝——生气时肝解毒功能下降,肝胆代谢失常,易发生肝胆管结石、胆囊炎、糖脂肪代谢紊乱,诱发肝炎、肝硬化。
6、生气伤胰——生气时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多。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分泌不正常,发生消化不良、胰腺炎,还可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等。
7、生气伤肾——生气时肾血管收缩、缺血、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紊乱、肾小球滤过功能差,就会出现口渴、多尿、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严重时会使尿糖、尿蛋白增加或出现贫血、肾虚、肾功能衰竭。中医讲“肾主骨,骨生髓”,生气多时还会导致骨痛,肢体麻木,关节炎等。
8、生气伤皮——生气时面红耳赤、血中毒素增多,不少人会出现皮肤过敏、荨麻诊、瘙痒、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毛囊炎、过早生老人斑等。
9生气伤甲状腺——生气时“吹胡子瞪眼”,久之会使甲状腺功能失调,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出现双手发抖,食量增多、消瘦、出汗多、甲状腺增大,有杂音,眼球突出等。
10、生气损害免疫系统——生气会阻碍免疫细胞的正常运转,使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易感冒,白细胞下降,常发病,并过早衰老。
(摘自《健康指南》)
睡眠也要讲究方向
睡眠的方向,受四季、环境、风向、室内日照等因素影响,并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养生学家提出四种观点:
1、东西方向卧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篇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也主张:“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睡;秋冬属阴,头宜向西睡,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2、朝东卧 有的养生学家主张一年四季向东卧,如《老老恒言》引《记玉藻》中文言:“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为气血升发所向,而东方震位主春,能升发万物之气,故头向东睡,可保证升清降浊,头脑清楚。
3、按季节定卧向 有的养生学家认为,应根据不同季节确定卧向,即春首东,夏首南,秋首西,冬首北,以应四时旺气,协调气血阴阳。
4、避免北首而卧 《千金方·道林养性》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篇》也提出:“首勿北卧,谓避阴气。”历代养生学家一致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怕头向北睡阴寒之气伤人体阳气,损害元神之府。国内、外临床资料证明,头朝北、脚朝南睡的老年人脑血栓发病率较其他卧向均高,且易诱发心肌梗塞。当然,卧向还要根据住宅环境、居住条件因地制宜。
(刘炳龄摘自《中国保健》)
责编/纪生
再忙也要和家人聊天 不管外在生活多么多彩多姿,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可以打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亲密关系。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
让自己有好睡眠 好的睡眠品质比睡眠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要工作也要娱乐 准备一本剪贴簿,收集漫画、笑话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时拿出来翻翻,让自己开怀大笑几声。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养一些兴趣,缺乏娱乐,是很难为自己打气的。
吃饭时把电视关掉 儿童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通常会容易导致肥胖,且会延长收看电视的时间高达70分钟。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饭时,最好关掉电视,专心地吃饭,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把大自然带进屋内 静听雨打落叶的声音,或望着鱼儿在水中的模样,都能给人安详宁静的心境。专家指出,与大自然结合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种植盆栽,或养一缸鱼都是不错的建议。
每日运动30分钟 许多研究都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得到运动的好处,包括: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忧郁症等,甚至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用牙线剔牙 用牙线剔牙,不只可以降低蛀牙的几率,还可以保护你的心脏。根据美国牙周病学会指出,罹患牙周病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吃一顿营养的早餐 早餐是激活一天脑力的燃料,不能不吃。有研究发现,有吃早餐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记忆力也比较好。
每日吃蔬果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建议你,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蔬果。
戒烟 戒除吸烟的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因为二手烟比一手烟还毒,已被WHO列为头号致癌物质,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烟最大的受害者。
(摘自《解放日报》)
中老年锻炼的几个原则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有关老人锻炼的“五大原则”:
应特别重视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运动。如游泳、慢跑、散步、骑车等。每周至少3次。
应重视力量训练。以前的观点是老人并不适宜从事力量训练,其实适度的力量训练对减缓骨质丧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老人应选择轻量、安全的力量训练,如举小沙袋,握小杠铃,拉轻型弹簧带等,而且每次不宜时间过长,以免导致可能的受伤。
注意维持体能运动的“平衡”。体能运动的“平衡”应包括肌肉伸展、重量训练、弹性训练及心血管运动等多方面的运动。
高龄老人和体质衰弱者也应参与运动。鼓励古稀老人参与适度运动,如散步、做早操等。
关注与锻炼相关的心理因素,锻炼须持之以恒。由于体质较弱、体能较差、意志力减弱或伤痛困扰,不少人在锻炼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急躁、怕苦等),因而使锻炼不能起到预定的健身效果。鉴于此,专家们要求健身者在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时,还须同时关注自己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摘自《新华日报》)
践行养生知识得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会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功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摘自《人民日报》)
生气伤身十大害
1、生气伤脑——生气时由于大脑过度兴奋,会使血压升高,头痛、眩晕,严重时脑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或由于脑血管收缩、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形成脑梗死。生气还会促使脑细胞过早衰老而患痴呆症、反应性精神病、癔病等。
2、生气伤心——生气时可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跳加快,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调、心衰,严重时导致猝死。
3、生气伤胃——生气时胃肠痉挛收缩,胃酸分泌增多,胃黏膜缺血,糜烂,出现烧心、胃痛、胃食道反流,发生胃溃疡,严重时胃大出血。
4、生气伤肺——生气时呼吸加快、气急,气体交换失常,缺氧、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哮喘,肺炎、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梗死。
5、生气伤肝——生气时肝解毒功能下降,肝胆代谢失常,易发生肝胆管结石、胆囊炎、糖脂肪代谢紊乱,诱发肝炎、肝硬化。
6、生气伤胰——生气时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多。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分泌不正常,发生消化不良、胰腺炎,还可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等。
7、生气伤肾——生气时肾血管收缩、缺血、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紊乱、肾小球滤过功能差,就会出现口渴、多尿、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严重时会使尿糖、尿蛋白增加或出现贫血、肾虚、肾功能衰竭。中医讲“肾主骨,骨生髓”,生气多时还会导致骨痛,肢体麻木,关节炎等。
8、生气伤皮——生气时面红耳赤、血中毒素增多,不少人会出现皮肤过敏、荨麻诊、瘙痒、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毛囊炎、过早生老人斑等。
9生气伤甲状腺——生气时“吹胡子瞪眼”,久之会使甲状腺功能失调,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出现双手发抖,食量增多、消瘦、出汗多、甲状腺增大,有杂音,眼球突出等。
10、生气损害免疫系统——生气会阻碍免疫细胞的正常运转,使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易感冒,白细胞下降,常发病,并过早衰老。
(摘自《健康指南》)
睡眠也要讲究方向
睡眠的方向,受四季、环境、风向、室内日照等因素影响,并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养生学家提出四种观点:
1、东西方向卧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篇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也主张:“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睡;秋冬属阴,头宜向西睡,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2、朝东卧 有的养生学家主张一年四季向东卧,如《老老恒言》引《记玉藻》中文言:“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为气血升发所向,而东方震位主春,能升发万物之气,故头向东睡,可保证升清降浊,头脑清楚。
3、按季节定卧向 有的养生学家认为,应根据不同季节确定卧向,即春首东,夏首南,秋首西,冬首北,以应四时旺气,协调气血阴阳。
4、避免北首而卧 《千金方·道林养性》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篇》也提出:“首勿北卧,谓避阴气。”历代养生学家一致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怕头向北睡阴寒之气伤人体阳气,损害元神之府。国内、外临床资料证明,头朝北、脚朝南睡的老年人脑血栓发病率较其他卧向均高,且易诱发心肌梗塞。当然,卧向还要根据住宅环境、居住条件因地制宜。
(刘炳龄摘自《中国保健》)
责编/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