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老人今年80岁,他无儿无女,虽然老伴因患癌症离他而去——但他很快乐,因为有上百个学子亲切地称他为“爸爸”;他家境贫寒,一间旧瓦房,一台14英寸的电视——但他很满足,因为大家都说他是最“富有”的幸福老人。他1997年被民政部等多个部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2005年被评为“感动上饶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为“上饶市十大道德标兵”,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爱心人物”。这位老人就是万年县青云中学退休老教师何子策。
当人们问到何老师,数十年来为什么坚持资助学生,他总是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28年4月何子策出生在万年县青云镇一个贫困的小手工业者家庭。他6岁时父亲去世,先后两次因贫辍学,后在家乡父老和学校的帮助下得以完成高中学业。童年时的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因为贫困而辍学的痛苦,也让他心里产生以后一定要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一直到77岁才正式离开教师岗位。
何老师在50年的教师生涯中,节衣缩食,甘受清贫,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帮助 100多名家境贫寒学子改变命运。章金基、戴勤俐、戴伶俐、杨肖英、李青龙、江细莲、曹钦光、吴小兰、史云英……一百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饱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常说,“我一生坎坷,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亲友、学校、社会在我最困难的求学时期,给予我最无私的爱;我深知因贫困辍学的那份痛苦,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像当年大家关心我一样关心贫困学生;我只有以此来报答党,回报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3年,余干县古埠镇的农村孩子章金基慕名来到离家十几里路的万年县齐埠中学读书,正好在何老师班上。章金基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1986年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取重点高中,但贫穷的家里却供不起他上高中,父亲准备让他回家种地。得知这情况,何子策步行十几里,前后4次找章金基父亲商量,并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半工资帮助章金基,承担他三年高中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在何子策的资助下,章金基幸运地读完了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工作的他,多年来与何老师书信不断。在章金基的心里,何老师永远是他的“老爸”。
何子策不仅给贫困学生以经济帮助,还从精神上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何子策认为,贫困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用心去爱护、教育他们,从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立、自强。
现在在南方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的韩永清,读高中时由于家庭贫困和学习上的挫折陷入自卑和自责中,多次想放弃学业。何子策除了经济资助外,还经常鼓励她,和她谈心。韩永清在何子策的关怀下,重拾信心,鼓起勇气不断拼搏。在信中,韩永清写道:“老师,在我最阴霾的日子里,是你给了我一片自信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路……”
何子策把教育青少年怎样认识世界,如何面对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帮助贫困学生的重要内容。
2006年9月21日,何老师收到一封外地女学生的来信。写信的是一名高中生,她在信中写道:“我是在报纸上认识您的,您的精神和行为让我感动。我从小一直在父母的夸奖中长大,对未来充满希望。可现在满脸的雀斑经常被同学和路人戏弄和嘲笑。我现在已无心学习,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
何老师看着信,很是难过。他利用高三(2)班班会课机会,把信读给同学们听,让大家讨论。班会课开得十分成功,大家各抒己见,有9位女同学在何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信安慰她,帮助她最终走出困境。
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考取大学后给何子策老师写信道:“老爸,就物质生活,您是贫穷的;但就精神生活,您是一个亿万富翁。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幸福老人。”
戴勤俐和戴伶俐两姐妹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因家庭贫穷,多次面临辍学,是何子策承担了她俩的学习费用,才得以继续学业,如今姐妹俩均在大学学习。谈起何老师,戴勤俐热泪盈眶。她说:“几年来,何老师省吃省穿帮助我们姐妹读书,给了我们父亲般的温暖和关心,尽管不是亲生,但他永远是我们的好爸爸。”
李青龙是个孤儿,1995年高考落榜后,苦恼的他整夜睡不着,没钱继续读书,但又不想出外打工。听说他的情况后,何老师深表同情,向他伸出温暖的手:“你来读书吧,我全力资助你。”1996年李青龙考取江西师范大学,何老师又承担起他大学的所有费用。这个幸运的孤儿,在何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读完大学,找到心爱的工作。至今,在李青龙的个人简历“父母”一栏中赫然填写着何子策的姓名。
是什么样的信念力量,支撑着何子策老人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学子?何老说:“我能过上今天的日子已经满足了。我认为人活着不能只是为自己,而是要为更多的人,要为社会着想。如果一次简单的付出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他有美好的未来,能增强他为社会造福的本领,其价值远比自己吃好、穿好强百倍千倍!”
何子策每年都会收到上百封“家书”,每一封信都流淌着浓浓的真情。那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在“家书”中嘘寒问暖,喜事、好事、烦心事都告诉他,甚至谈恋爱、找对象都要事先征求他的意见。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有时又像一位可敬的好“兄长”。每到节假日和周末,尤其是他过生日时,他的家里更是挤满了前来看望的学生。看信、回信、接待来访学生成了他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不图回报的他常为此倍感幸福、自豪。
尽管已近耄耋之年,何子策依然在继续着他的助学事业,并在助学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悠悠岁月50余载,何子策一如既往地延续爱心,默默地资助着那些贫困中的莘莘学子,奉献使他成为了天底下最“富有”的幸福老人!
责编/晓辉
当人们问到何老师,数十年来为什么坚持资助学生,他总是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28年4月何子策出生在万年县青云镇一个贫困的小手工业者家庭。他6岁时父亲去世,先后两次因贫辍学,后在家乡父老和学校的帮助下得以完成高中学业。童年时的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因为贫困而辍学的痛苦,也让他心里产生以后一定要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一直到77岁才正式离开教师岗位。
何老师在50年的教师生涯中,节衣缩食,甘受清贫,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帮助 100多名家境贫寒学子改变命运。章金基、戴勤俐、戴伶俐、杨肖英、李青龙、江细莲、曹钦光、吴小兰、史云英……一百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饱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常说,“我一生坎坷,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亲友、学校、社会在我最困难的求学时期,给予我最无私的爱;我深知因贫困辍学的那份痛苦,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像当年大家关心我一样关心贫困学生;我只有以此来报答党,回报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3年,余干县古埠镇的农村孩子章金基慕名来到离家十几里路的万年县齐埠中学读书,正好在何老师班上。章金基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1986年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取重点高中,但贫穷的家里却供不起他上高中,父亲准备让他回家种地。得知这情况,何子策步行十几里,前后4次找章金基父亲商量,并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半工资帮助章金基,承担他三年高中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在何子策的资助下,章金基幸运地读完了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工作的他,多年来与何老师书信不断。在章金基的心里,何老师永远是他的“老爸”。
何子策不仅给贫困学生以经济帮助,还从精神上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何子策认为,贫困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用心去爱护、教育他们,从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立、自强。
现在在南方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的韩永清,读高中时由于家庭贫困和学习上的挫折陷入自卑和自责中,多次想放弃学业。何子策除了经济资助外,还经常鼓励她,和她谈心。韩永清在何子策的关怀下,重拾信心,鼓起勇气不断拼搏。在信中,韩永清写道:“老师,在我最阴霾的日子里,是你给了我一片自信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路……”
何子策把教育青少年怎样认识世界,如何面对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帮助贫困学生的重要内容。
2006年9月21日,何老师收到一封外地女学生的来信。写信的是一名高中生,她在信中写道:“我是在报纸上认识您的,您的精神和行为让我感动。我从小一直在父母的夸奖中长大,对未来充满希望。可现在满脸的雀斑经常被同学和路人戏弄和嘲笑。我现在已无心学习,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
何老师看着信,很是难过。他利用高三(2)班班会课机会,把信读给同学们听,让大家讨论。班会课开得十分成功,大家各抒己见,有9位女同学在何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信安慰她,帮助她最终走出困境。
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考取大学后给何子策老师写信道:“老爸,就物质生活,您是贫穷的;但就精神生活,您是一个亿万富翁。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幸福老人。”
戴勤俐和戴伶俐两姐妹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因家庭贫穷,多次面临辍学,是何子策承担了她俩的学习费用,才得以继续学业,如今姐妹俩均在大学学习。谈起何老师,戴勤俐热泪盈眶。她说:“几年来,何老师省吃省穿帮助我们姐妹读书,给了我们父亲般的温暖和关心,尽管不是亲生,但他永远是我们的好爸爸。”
李青龙是个孤儿,1995年高考落榜后,苦恼的他整夜睡不着,没钱继续读书,但又不想出外打工。听说他的情况后,何老师深表同情,向他伸出温暖的手:“你来读书吧,我全力资助你。”1996年李青龙考取江西师范大学,何老师又承担起他大学的所有费用。这个幸运的孤儿,在何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读完大学,找到心爱的工作。至今,在李青龙的个人简历“父母”一栏中赫然填写着何子策的姓名。
是什么样的信念力量,支撑着何子策老人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学子?何老说:“我能过上今天的日子已经满足了。我认为人活着不能只是为自己,而是要为更多的人,要为社会着想。如果一次简单的付出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他有美好的未来,能增强他为社会造福的本领,其价值远比自己吃好、穿好强百倍千倍!”
何子策每年都会收到上百封“家书”,每一封信都流淌着浓浓的真情。那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在“家书”中嘘寒问暖,喜事、好事、烦心事都告诉他,甚至谈恋爱、找对象都要事先征求他的意见。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有时又像一位可敬的好“兄长”。每到节假日和周末,尤其是他过生日时,他的家里更是挤满了前来看望的学生。看信、回信、接待来访学生成了他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不图回报的他常为此倍感幸福、自豪。
尽管已近耄耋之年,何子策依然在继续着他的助学事业,并在助学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悠悠岁月50余载,何子策一如既往地延续爱心,默默地资助着那些贫困中的莘莘学子,奉献使他成为了天底下最“富有”的幸福老人!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