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这几年来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各地、各级、各类的教学培训比赛、研讨等活动层出不穷,浓郁了各地的音乐教研气氛,也提高了广大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学校中还是流行着“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说法。对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现有的绝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要改变这种说法,就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手段,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既然是站在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就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向前发展。
为什么会有“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令人伤心的结果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校领导、家长、教师、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忽视等音乐教育外部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音乐教育内部因素的不合理和不和谐,要想彻底地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下功夫去探索。
一、重视自我,树立自信
音乐课在学生和教师的眼中都是副科,因为中小学的升学考试都没它,音乐课只是一个附加品,也许还有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小三门”,认为自己没有地位,可有可无,努力了,也看不到成绩,因而随波逐流,不思进取,这实际上是自贬的表现。
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尤其在培养人的审美、品格和开发人的大脑方面。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我们只是开发了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学生理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在感性、情感、直觉、想象、美育等方面却显得很苍白。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对右脑的开发有着他科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人们都相信:如果没有对音乐执着的爱好,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音乐给了爱因斯坦情感和联想,丰富了他的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使他的逻辑思维变的更加活跃、敏捷和严谨。我国近年来教育的发展仿佛给了音乐教师特别的厚爱与振奋:“美育”的提倡已使音乐教师抬起了头,“素质教育”的推广又使我们挺直了腰,而行将到来的“右脑革命”的浪潮更会令我们阔步前进!
二、敢于创新,避免枯燥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教师仍然孤立的把“双基”作为主导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自我表现能力,学生满怀期望地盼望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在每周仅有的一节课中,枯燥的乐理、记谱法,繁杂的练耳试唱,高深莫测的唱奏技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学生们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
冷静地回顾过去20年,传统的教学并未给音乐教育带来多大的起色。“识谱教学”我们强化了20年,至今能读谱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儿;《梁祝》我们替学生分析了20年,今天的学生仍不知“奏鸣曲式结构”为何物;“革命歌曲”我们认真地教了20年,但学生满口哼唱的全是“庸俗小曲”。这虽然不全是教师的错,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还在坚守着旧的观念,我们还是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的受体,我们没有真正给学生以音乐的美感。因此,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反抗和对音乐本能的炽爱。
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就是要音乐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观念,具体地说是要求我们勇敢地淡化“双基”,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向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利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作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依靠演唱、演奏及音乐活动创编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这一切都始终贯彻在唱歌、欣赏、律动、创编、器乐等主要教学活动内容之中。
也许有的教师对淡化“双基”疑心重重、忧心忡忡。然而,淡化不是抛弃,只是改过去的主导作用为辅导作用。另外,淡化“双基”的最终目的是改学生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和思考者,是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双基”,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淡化是为了实质上的强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何乐而不呢?
三、互相交流,避免落后
由于客观的原因,许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可能都是孤军奋战,因缺少相互学习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我国现阶段各地的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大都趋于单调,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只是靠着“一嘴、一粉笔、一琴、一录音机”,课堂除了唱歌就是听歌。音乐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听懂几首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表现和创造美,塑造其它完美人格,并通过他们创编、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是层出不穷的,更新换代很快,所以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多能、广博、全面,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交流,主动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主动汲取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成果,勇于纳析,乐于纳新。城市里的中小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资料的多少,做一些文字和视听于一体的课件;条件差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VCD等获取信息和资料,或者创造条件多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并把他人的先进经验移植到自己的音乐教育上来。只要有心,通过努力就能跟上发展的节奏。
由于多种因素与条件的制约,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我们现有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最终,中小学校中流行着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说法将会彻底改变。
为什么会有“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令人伤心的结果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校领导、家长、教师、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忽视等音乐教育外部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音乐教育内部因素的不合理和不和谐,要想彻底地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下功夫去探索。
一、重视自我,树立自信
音乐课在学生和教师的眼中都是副科,因为中小学的升学考试都没它,音乐课只是一个附加品,也许还有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小三门”,认为自己没有地位,可有可无,努力了,也看不到成绩,因而随波逐流,不思进取,这实际上是自贬的表现。
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尤其在培养人的审美、品格和开发人的大脑方面。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我们只是开发了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学生理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在感性、情感、直觉、想象、美育等方面却显得很苍白。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对右脑的开发有着他科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人们都相信:如果没有对音乐执着的爱好,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音乐给了爱因斯坦情感和联想,丰富了他的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使他的逻辑思维变的更加活跃、敏捷和严谨。我国近年来教育的发展仿佛给了音乐教师特别的厚爱与振奋:“美育”的提倡已使音乐教师抬起了头,“素质教育”的推广又使我们挺直了腰,而行将到来的“右脑革命”的浪潮更会令我们阔步前进!
二、敢于创新,避免枯燥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教师仍然孤立的把“双基”作为主导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自我表现能力,学生满怀期望地盼望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在每周仅有的一节课中,枯燥的乐理、记谱法,繁杂的练耳试唱,高深莫测的唱奏技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学生们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
冷静地回顾过去20年,传统的教学并未给音乐教育带来多大的起色。“识谱教学”我们强化了20年,至今能读谱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儿;《梁祝》我们替学生分析了20年,今天的学生仍不知“奏鸣曲式结构”为何物;“革命歌曲”我们认真地教了20年,但学生满口哼唱的全是“庸俗小曲”。这虽然不全是教师的错,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还在坚守着旧的观念,我们还是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的受体,我们没有真正给学生以音乐的美感。因此,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反抗和对音乐本能的炽爱。
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就是要音乐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观念,具体地说是要求我们勇敢地淡化“双基”,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向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利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作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依靠演唱、演奏及音乐活动创编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这一切都始终贯彻在唱歌、欣赏、律动、创编、器乐等主要教学活动内容之中。
也许有的教师对淡化“双基”疑心重重、忧心忡忡。然而,淡化不是抛弃,只是改过去的主导作用为辅导作用。另外,淡化“双基”的最终目的是改学生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学习和思考者,是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双基”,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淡化是为了实质上的强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何乐而不呢?
三、互相交流,避免落后
由于客观的原因,许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可能都是孤军奋战,因缺少相互学习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我国现阶段各地的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大都趋于单调,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只是靠着“一嘴、一粉笔、一琴、一录音机”,课堂除了唱歌就是听歌。音乐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听懂几首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表现和创造美,塑造其它完美人格,并通过他们创编、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是层出不穷的,更新换代很快,所以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多能、广博、全面,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交流,主动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主动汲取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成果,勇于纳析,乐于纳新。城市里的中小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资料的多少,做一些文字和视听于一体的课件;条件差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VCD等获取信息和资料,或者创造条件多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并把他人的先进经验移植到自己的音乐教育上来。只要有心,通过努力就能跟上发展的节奏。
由于多种因素与条件的制约,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我们现有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最终,中小学校中流行着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说法将会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