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都是情,词词皆有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d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探索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构思新颖巧妙,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在语文阅读课堂追求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粗略了解文本语言甚至撇开文本语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无疑是有弊无利的。揣摩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真正品鉴文味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文本语言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文学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房子是用砖和木头盖起来的,语言是用词组织起来的。”优秀散文的阅读,只有吃透“砖和木头”,才能见识到“房子”里的丰富内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对值得揣摩处一一加以品味,否则会陷入支离破碎的分析误区,甚至背离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明确揣摩关键词语,抓住词语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方法品味词语的独特情味。
   一、朗读关键词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语体文……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文学须表现为情趣,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散文是自我情思的自然流露,作者不同的情感状态在措词上就表现为文字语音的停顿、轻重,节奏的急缓、抑扬等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把握语调所赋予文字的生命力量,那么学生就能快速而有效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理。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朗读,既净化学生的心灵,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开篇出现了很多叠词,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让不同的学生来演绎,特别对这里的叠词反复朗读、感受。学生读出了春寒时节台北冷雨下得绵绵而畅快的气势;读出了“潮润润”中余老在雨帘前流泪的心;读出了“霏霏”雨雪,凄凉迷蒙中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进而读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的江南云情雨意;读出了“嗅嗅闻闻”“舔舔”的寻寻觅觅急切之感;读出了“层层叠叠”积聚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浓重相思记忆,而这些无不与千山万水那头的故乡联系。学生通过朗读,在这抑扬顿挫的文字中体会到源源涌现的思乡之情。又如《鸟啼》的第五段作者运用了许多短句,有些是一词一句,这样的行文节奏,与开篇的长句所形成的沉重氛围形成强烈对比,在朗读中学生就体会到了扑面而来的春天的力量,这种盎然生机让作者有些应接不暇了,生命的力量甚至让作者难抑激动,欣喜若狂了,学生自然也能领悟到作者歌颂春天,热爱生命的深情。
   二、品味修辞手法
   “修辞的目的在于依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它能增强抒情的效果,完美地传达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所以,凡是用到修辞处,往往值得辨析、揣摩。修辞手法林林总总,与词语相关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修辞运用处的品味。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处“沉默”一词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声声的“沉默”既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无情揭露,也包含对国人麻木不仁的沉痛之情,又蕴藏号召国人于无声处爆发的力量。词语一次次反复,而情感愈加丰赡。在《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中,“十八岁有许许多多令人沉湎眷恋的回忆”,“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抓住“沉湎”“溺爱”贬词褒用的手法,未为父母的学生也能感受到父亲在愧疚中洋溢着的爱。又如《西地平线上》“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贪婪地映照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一句中,我就让学生扣住“贪婪”“平庸”两个词语来品味语言。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活现了落日急切地不知满足地创造了自然界雄伟壮丽奇迹的举动。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其实是拿自己与落日比较,凸显庄严落日下自身的渺小和卑微。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而落日却是一道永恒的风景伴随着人的一生,也激励着人类不断向世界奉献惊世骇俗的美。
   三、运用联想想象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选文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而学生由于受到阅历、经验的限制,对很多文本中的情理很难引起共鸣,深入体味。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让抽象的语言可触可摸,把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理形象化,让学生有全新的发现,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要体验“寒村微雨”一幅图景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洒”“加”“点”“泊”“添”“加”等动词模拟,让学生想象一个静谧的冬日,在浓淡适宜的背景下,没有精密的构图,没有精致的线条,没有精美的色彩,点染眼前的场景。小嘬一口,酒意而至随性而为,潇洒闲适而如画般的境界尽显出内心的闲情逸致。几个简单的动词构成的场景,通过学生的想象模拟而情味感受得淋漓尽致了。
   又如《鸟啼》一文中,“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和“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两个句子中“笨拙”“萌发”两个词语的运用其实是独具匠心的,我在此引入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婴儿学走路时蹒跚的样子,笨拙中学生感受到了新生命憨态可掬的情态;让学生联想芽儿钻透地面萌芽的过程,学生自然体味到种子萌芽时不可阻挡的力量。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生动丰富的感受,学生受到启发之后自然解读出了新生命由弱到强不可抑制的神奇力量,感受到面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摧残,内心敏感的作者对生活中微弱新生命迹象的赞叹、感激之情。
   四、比较运用的词语
   吕叔湘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所以,在散文语言的品味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比较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鉴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不断地心灵碰撞。
   比较词语可以多样化运用于揣摩语言,如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同一语境运用不同词语的比较,作者原稿和修改稿措词的比较,作者原稿和编者定稿措词的比较,词语增删等等。无论哪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针对性地使用,都会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对文本情理更有效而深刻的认识。
   例如《斑纹》不是一篇仅说明斑纹特征的说明文,而是情理皆备的散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句中的词语,就能让学生深入体味蕴含在文本中的情理,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此处“只因”两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去掉之后,就无法传达出作者强调上帝给予蛇过于严厉惩罚的意思,我们也无法体会到作者惋惜地悲叹。这两字颠覆了普通人心中蛇阴鸷、凶险的形象,这与作者在本文中倡导的在大自然规律面前众生平等的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删去这词比较揣摩,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的情理一目了然。
   又如《想北平》一文,作者的原稿和教材的文本有很多用词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第六段原稿中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等句,在教材里把感叹词“呀”“哼”等删去,虽然语言更加简洁流畅,但是同时删去的是老舍口语化俏皮式语言中对平民生活深深的眷恋,是老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教师引导学生把 “注定”换成“一定”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能体会到“注定”比“一定”形成的结果更具有不可逆转性。作者用这个词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生命中承担着多重不幸而只能独自隐忍挺住,在痛苦和惊恐中挣扎,默默奉献给儿子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这是作者在理解母亲后的无尽痛苦和懊悔,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揣摩语言就是强调斟酌、品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上述品味词语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斟酌文字,领悟体验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情理体味变得形象、丰富、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学到经验,掌握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实现拓展和创新,真正实现散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目标。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
其他文献
《囚绿记》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同时,陆蠡也以之冠名自己最后一本散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选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我相信,这是对这位诚悫忠直的、牺牲于抗日年代的年轻作家最好的纪念与致敬。  有意思的是,苏教版与沪教版也将此文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能同时入选三种教材,可谓名篇,然其篇章虽名,其旨却未必昭明。罔顾全篇而断章取义,不及细读却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思想,把文本变成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媒介,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适时地做好文本之外的迁引。遇到适合借鉴的课文文本,要及时地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此处的“写”不是无方向的言语训练,是关联学生的生活,借助学生生活的体验,巧妙链接课堂、融合文本的言语实践。这样的写作可以称为“生活写作” 。生活写作之于文本教学,是外在衔接,也是后续实践,更是生命世界的共鸣、延展与升华。课堂应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
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年观点型命题的形式,稳中有变化。稳表现在命题形式简洁,不含蓄、不高深,一看就懂;三句话,各自表述明确,指向明确,不像叙事型文题指向丰富。变化表现在前两年的观点型文题只含一个核心词,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如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而今年的作文题三句话单独看很简单,但三句话涉及多个核心词,逻辑关联又是如何,需要学生慎思明辨。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
“知道可以教而教,知道不可以教而不教,不知道可以教也教,不知道不可以教而依旧教。”不知有多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属于知者,又有多少教师沦落至不知者而不自知。我们无法廓清知与不知全部的原因,但细细梳理,知与不知,大概与教师对作文的课程目标和达成作文课程目标方式的认知不无关系。  一  关于高中作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有六个方面的表述。这些目标涉及作文的准备、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虽然只有580个字,却很好地写出了“我”一家三代四口人其乐融融、相互关爱的人性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时,无疑应该重视其“人性”“美德”陶冶价值,但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妙、感悟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语言朴实,传达感人之情  优秀的文章往往通过朴实的语言写人叙事、传达真善美或揭示主题。《散步》有哪些朴实
《氓》出自孔子编订的元典《诗经》,被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录。《氓》是中国第一首弃妇诗,讲述的是一个卫国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遭弃的故事。幸福的故事都很相似,而不幸的故事却各有不同。这位卫国弃妇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我们在嗟叹怜悯的同时,如果换个视角,通过《氓》的悲剧来聚焦孔子的情感内核,应该能够从中读到孔子对生命的真实关怀。  一、以诗正德:这不是一场婚姻纠纷,而是一次
《雷雨》中最具个性的蘩漪,是作品中刻画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剧成因进行探究和评析,也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  《雷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阴暗社会中的畸形灵魂——蘩漪,使她成为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形象。在遭受了男权社会的压迫后, 蘩漪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作为反抗,她选择了不伦之恋,然而,她并没能在爱情中得到拯救,一番挣扎之后又归顺了男权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六版对各专题下的板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重编了板块下的选文,并对选文教学的先后进行了空间上的调整。但教材以“主题链”为宗旨的编写意图却一以贯之。以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为例,由原先“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改编成“向死而生”和“陨落与升华”两大板块,将“精神支柱”板块下的《我与地坛》、“生命之歌”板块下的《鸟啼》归入“向死而生”的新板块,而在“陨落与升华”板块中保留先
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客观地说,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一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概念似乎是专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来的,只是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虽汗牛充栋,但这些讨论大多只停留于理论探讨或教学体会层面,很少有人能举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而不是一大堆理论)对你说:这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