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

来源 :南方农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以广东省为例,运用1993-2012年广东20个市别面板数据分析木材供给TFP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集体林区木材供给TFP年均增长率2.5%,对林业第一产业GDP的贡献率49.807%;全省及三大分区木材供给TFP的主要增长源于技术进步;林权改革、税费改革、农业经营格局、人力资本等对木材供给TFP有显著影响,这些因素的趋势性变化引致了区域TFP的敛散格局,基于上述研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木材供给;敛散性;DEA-Malmquist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7)03-0004-04
  一、引言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了我国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但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践,使得我国通过木材进口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难度加大。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过近30年的积累,我国林业生产逐渐摆脱要素供给不充分的状况,因而从技术、制度方面寻找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的方法成为木材有效供给,林业转型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木材供给不足集中体现在总量、商品结构性、地区结构性短缺问题。通过加强木材供给测结构性改革,提高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保障木材安全。木材供给生产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张春霞等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出发,运用福建省140份林农调查问卷对杉木生产的经营规模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改进空间,农户经营规模效率有待提升[1]。对此,张春霞等提出通过深化林改、技术支持、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技术创新等促进私有林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2]。
  尽管学者认识到木材供给生产率研究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微观主体,缺乏区域性研究。探究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考虑到区域“异质性”特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已有文献对上述问题做了部分回应,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政策含义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广东省属于南方十大集体林区之一,也是改革的重要区域,同时广东省外向型的经济特点,使得外部宏观经济和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较强,透过广东视角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普适性。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试图解析1993-2012年广东20个市别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二、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在目前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方法中(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以及随机前沿法),Malmquist通过放弃完全效率的假设和构造生产前沿面将全要素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消除了之前研究将生产单位处于生产前沿面的假定,因而更适合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等领域[4]。DEA-Malmquist指数的测算原理多数文献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推导过程,限于本文的篇幅和研究目的,不再赘述。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木材产量作为产出变量。要素投入指标方面,在劳动力投入量()、资本存量()基础上加入和森林蓄积和中间投入()。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力投入量,包括林业系统从业人数和营林劳动力。前者为各市别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数,后者根据农业产值与林业产值的比例,从农村适龄劳动人口中同比换算而来;固定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处理,即,为资本重置率,并设定为4.2%[3],其中,林业资本存量()根据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从1994年农村资本存量中同比换算得出,新增资本投资()用每年各个市别营林固定资本投资表示;中间投入,采用林业中间消耗指标作为林业生产中的中间投入部分。
  在样本的选取上,考虑到深圳市2004年实现了全面城市化,从样本中剔除。所有数据来源于1993-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对于缺失值的处理采用线性趋势外推法和年均增长率推算。为了消除物价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所有数据都以1993年不变价格进行了相应处理①。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广東省20个市别的面板数据,利用DEAP version2.1软件包计算出1993-2012年广东省各市别木材供给TFP逐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进行分解。从表1可以发现:第一,广东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993-2012年木材供给TFP指数为1.025,年均增长率2.5%,累计增长率1.652,即2012年相对于1993年提高了0.652倍。第二,木材供给TFP的分解指数技术效率指数(TEC)和技术进步指数(TC)分别为0.994和1.032,呈现技术进步增强和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格局。技术效率的分解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分别为0.999和0.995,说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恶化趋势,存在改进空间。第三,从木材供给TFP增长源泉分析,技术进步是引致木材供给TFP改善的核心因素,这表明木材供给TFP增长主要是生产前沿边界的外移动而不是向生产前沿边界的“追赶”。第四,从木材供给TFP对林业第一产业GDP的贡献度,整体而言,木材供给TFP和林业第一产业GDP增长率总体表现初基本同步变化的趋势,考察期内,木材供给TFP对林业第一产业GDP的贡献率均值为49.807%,可以看出随着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要素供给和TFP增长率共同驱动林业第一产业增长,与农业表现为TFP核心驱动相比,林业还未脱离依靠要素投入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就发展趋势而言,木材供给TFP将取代要素供给,成为推动林业第一产业增长的核心因素。第五,木材供给TFP增长率及其增长贡献度处于不稳定、波动状态,个别年份还为负值,1999、2003、2004、2005、2010年为负值,1994、2000和2008年处于波峰,2007年和2009年为两个重要的拐点,木材供给TFP和林业第一产业GDP呈现较为平缓的上升式波动轨迹。   四、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照经典文献[4-6],对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收敛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广东木材供给TFP生产率呈现收敛趋势,但是区域间收敛趋势的系数值偏低,对此需要给出经济学解释。这些解释要回答,全省及区域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实证分为两步。首先运用DEA方法对广东省木材供给TFP进行测算和分解,然后将测算得出的木材供给TFP及其分解作为实证模型的因变量。
  在第二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尝试将各个变量定量化。①林权改革和税费改革变量以设定虚拟变量来表示。其中,税费制度改革在1994年及以前设为0,之后设为1;林权改革在2008年及以前设为0,之后设为1②。②农村工业化,采用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其中农村总产值为农林牧渔总产值与乡镇企业总产值之和。③政府林业支持力度。采用财政支林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其中财政支林为固定资本及林业事业费的加总。固定资本投入包括营林固定资产投入、森工投入及生态投入,林业事业费为在岗和退休人员工资总额。同时人均GDP和万人拥有技术人员数表征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本,用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反映地区农业经营格局。另外本文还控制了以下变量:城市化比率、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交互项和森林火灾面积。
  回归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对广东省木材供给TFP推动作用显著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分别为税费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格局、人力资本。影响程度的强弱反映了在市场化和工业化推进的社会背景下,在现行政策格局框架内,木材投入产出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制度的配置作用。农业经营格局反映了经营主体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地区的农业经营结构及资源禀赋,对于木材生产而言,相较于种植业,资源禀赋对产出效率及投入意愿的影响因子更高。最后,人力资本在木材供给TFP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珠三角地区在林权制度改革、税费制度改革、人力资本方面的系数高于其他区域,东西两翼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业经营格局方面优于其他区域,而粤北山区税费制度改革、人力资本等方面远落后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这也是造成粤北山区落后于其他区域,区域间未实现显著收敛性的主要原因。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政府财政支林对木材供给TFP具有负向影响,这也与政府近两年关注生态建设,在财政投入结构方面偏中生态类建设而减少营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
  五、政策含义
  引申的政策含义:产权残缺、林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困难、职业经理人的缺乏不利于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形成,在农业已整体步入集约化经营的今天,形成有利于林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制度环境,激发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以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式增长模式是今后改革的着力点。
  首先,进一步细化产权,发挥产权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开放林业市场;完善林区生产、生活公共物品供给,尤其是林区林道、防火、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其次,通过政策性扶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者的在岗培训,提高经营者的人力资本;通过税收优惠、制度创新等吸引具有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进入林业生产领域。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发挥山区资源比较优势;最后,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形成多样化经营模式的同时,保障林农的基本权益不被剥夺。
  参考文献:
  [1]张春霞,许佳贤.基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下林农经营规模
  效率研究——以福建省杉木用材林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02):5-7,31.
  [2]张春霞,苏时鹏,郑晶等.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研究[M].北
  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27-142.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
  2000[J].经济研究,2004(04):35-44.
  [4]Barro R.and Sala-i-Martin X.Convergenc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3-251.
  [5]沈坤榮,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
  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01):34.
  [6]曾先锋,李国平.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与收敛:1980-
  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5):81-91.
  (责任编辑:李韵婷)
其他文献
摘 要:农业补贴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以湖北省鄂西山区四县38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为例,研究分析了投资受制地区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对丘陵山区而言,农业补贴每提高1%,非农务工的可能性降低24%-29.4%,对应农业收入增加3.353%,而非农收入减少3.348%,家庭总收入减少0.31%。进一步地,该地区农户的农业
期刊
摘 要: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问题与居民健康和环境安全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易被忽略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广东省江门、惠州两市6县区2772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以“随手丢弃”为主,处理不当且产生的污染问题较严重。本文总结出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政府主导、企业责任、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之下符合广东省情的三种可供选择回收模式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药包装废弃物;
期刊
摘 要: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基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或反映信息的重叠性,数据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具有适用性。因素的考虑包括市场、份额和成长三个方面,具体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测度结果。本文选取了广东省20个农业产业进行分析,其产值规模占据省内农业主要产品的75%以上。通过研究,这20个产业可划分
期刊
摘 要:开放40年来,花生成为中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花生主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综合比较优势进行了省际间优势分类;同时发现:花生主产区省际规模比较优势差异变化明显大于效率比较优势;省际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存在背离现象;主产区效率优势偏低等。  关键词:花生生产;比较优势; 花生产业;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326.12
期刊
摘 要:政策与实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逻辑关系,重点结合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作用体现,以政策与实践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从政策落实、脱贫目标、扶贫方式、资源要素、扶贫效果五个维度归纳和分析了广东省脱贫攻坚政策与实践的互动经验和行动逻辑。  关键词:旅游扶贫;政策与实践;互动经验;行动逻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
期刊
摘 要: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之一,在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既可以补齐民生短板,又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指导和借鉴。通过分析当前广西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机制运行现状及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借助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提出了构建“社区居家养老+购买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行路径进行了
期刊
摘 要:自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出现以来,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生猪及其产品的价格上。近年来,农产品保险、期货、“保险+期货”业务,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其为工具服务“三农”。本文就保险、期货、“保险+期货”如何作用于生猪“猪周期”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使得金融工具在生猪行业尤其是在生猪养殖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思考建议。  关键词:保险;期货;猪周期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项大指标下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土地复种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比值、居民人均蔬菜自给率、第一产业总产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就业人员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农林牧渔商品率、农药化肥薄膜施用强度等八项具体指标来探讨2000-2017年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结果显示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成都市顺江社区的实地调查,随机抽取失地农民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关联式、核心式三级编码,归纳出17个影响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初始类属以及5个关系范畴,最终提炼出影响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治理创新、空间重构、个体发展3个核心范畴。治理创新与空间重构的双向互动构成影响失地农民个体发展的外部系统,外部的影响内化于失地农民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心理融入,从而促进失地农民群体层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利用对150个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省荔枝种植固定观测户进行调研所收集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荔枝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状况,并运用logit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及其外包程度(外包环节数量多少)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当前我国荔枝种植户的平均每户外包环节数量为5.91个,种植户将打药、摘果、施底肥这三个生产环节外包的频率最高,而疏果、灌溉、疏花三个环节外包的频率最低;(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