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基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或反映信息的重叠性,数据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具有适用性。因素的考虑包括市场、份额和成长三个方面,具体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测度结果。本文选取了广东省20个农业产业进行分析,其产值规模占据省内农业主要产品的75%以上。通过研究,这20个产业可划分为优势产业、保障产业、特色产业和其他产业,将农业育种、加工、物流等納入关联产业,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此形成区域农业发展的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主成分分析;广东;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9)05-0026-06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性进行农业适宜产业选择,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适宜规模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给,加快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强化农业区域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均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具备资源禀赋优势及地域分异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丰富多样,产业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各产业产值总量、平均利润、发展态势各有不同,其发展瓶颈也存在较大区别,如省内对各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同、各产业成本收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同等。因此,需要加快开展农业适宜产业选择研究,科学引导各农业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帮助各类社会资金明确投入方向和重点领域,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一、文献回顾
“产业选择”一直是产业经济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1990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12年成果数260篇达到最热,至今共有2930篇相关论文,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产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法、主成分分析法。
不少学者对农业适宜产业提出了个人见解,刘红梅等人(2007)认为区域生态经济适宜性农业主导产业的认定包括六方面:区域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开发潜力大、产业联动力强、科技贡献份额大、合理合法[1]。姜法竹和张涛(2008)认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应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2]。陆宇明等人(2008)认为,农业优势产业是指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明显,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相当的发展潜力,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可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3]。章力建和徐前(2004)认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4]。
在优势产业选择研究方面,刘丽琴(2003)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出珲春市的优势产业[5];孙畅,吴立力(2006)认为利用相对份额来判断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而区位商是计量这种相对份额的重要指标[6];龚新蜀,许晓莹(2015)采用灰色关联度与理想解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优势产业[7];仇怡,文红艳(2013)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优势行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行业[8]。
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面,党耀国等人(1999)建立了农业区域主导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建立了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数学模型,对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9];关海玲等人(2010)运用区位商法与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太原市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的比较优势[10];贾金凤等人(2014)选择产值比重、区位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市场占有率、年平均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等6项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张家口市农业主导产业[11];谢兰兰(2016)采用实际调查统计与理论专家模糊判断相融合的方法,构造出城郊农业主导产业的个体判断矩阵和模糊隶属度矩阵,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主导产业的优选算法[12]。
在特色产业选择研究方面,麦勇(2010)运用数量分析理论及方法探讨新疆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发展问题[13];张於倩,李志丹等(2015)通过计算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区位商和集中系数,选出7个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和较高集中度、且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林业特色产业[14];丁巧云,廖花,王力(2015)根据特色经济的评价原则构建特色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PSS因子分析法,选取了汽车制造业作为芜湖特色产业[15];王丁宏,党婕,祁宁(2017)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二十余种主要农产品进行分析,确定了当地区域优势特色产业[16]。
在探讨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数据降维的适用性,本文以广东农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水稻、生猪、蔬菜、肉鸡、罗非鱼、对虾、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20个待选产业进行计量分析、排序,将产业分成优势产业、保障产业、特色产业、其他产业四大类别,将农业育种、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作为农业关联产业,结合各产业的发展特点与区域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各分类产业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
二、 研究方法与指标
(一) 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虑区域农业适宜产业选择问题,必须考虑多个影响指标,因为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鉴于此,本研究通过SPSS统计软件,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具体原理如下: 第一步:设估计样本数为n,选取的衡量指标数为p,则由估计样本的原始数据可得矩阵X=(Xij)m×p,其中Xij表示第i个产业的第j项衡量指标数据。
第二步:为了消除各项衡量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系统自动生成)。
第三步: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R,是反映标准化后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值越大,说明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Rij (i,j=1,2,…,p)为原始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R为实对称矩阵(即Rij=Rji),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第四步:根据协方差矩阵R求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因为R是正定矩阵,所以其特征值λi都为正数,将其按大小顺序排列,特征值是各主成分的方差,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影响力。
第五步: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解释主成分。因子载荷量是主成分Zi与原始指标Xi的相关系数R(Zi ,Xi),揭示了主成分与各衡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六步:计算各产业综合评价指数Fm,并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其中:
(二)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依据
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主要受市场、份额、成长三方面因素影响。
(1)市场因素:包括产品需求与经济效益。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小是农业产业能否蓬勃发展的首要因素,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产业就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强大的市场扩展能力和需求应作为其中一种适宜产业的重要特征[17];而产品的经济效益高低则关乎产业发展能否健康可持续,经济效益好,对农民收入贡献大,产业的生产技术、仓储、加工、物流等环节都能够得到自发的壮大和完善,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经济效益好坏是判断产业是否适宜的重要风向标。
(2)份额因素:包括省内份额与国内份额。产业份额既包括产业在广东所有农业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又包括产业在全国同行业所处的位置占比;既包括占农产品总产量的份额,又包括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产业的份额适宜性强,可以说明该产业在广东具有地域分异优势,或者说在广东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它是对产业现状的最直观反映,它可以体现一个产品的总体被社会接纳程度。
(3)成长因素:包括专业化基础与发展速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必要的物质装备,良好的经营体制,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些优势可以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适宜产业得到更好发展,为农业适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硬件设施,有利于提供农业适宜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生产;而产业的发展速度则表示该产业在近期是否具有可观的潜力和前景。
(三)研究指标
基于上述依据,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必须全面、系统地将多个相关影响指标考虑进去。本文以广东为例,选取需求收入弹性系数[18]、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六个数量指标作为农业适宜产业选择影响指标,以反映区域农业具体产业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图1)。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
成本收益率:表明单位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总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成本收益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经营效率越高,在一定成本投入下,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多。
产值比值:表示某个产业的产值占广东主要农产品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广东省某产业在全省农业领域中的份额和比重,是纵向份额指标[19]。它反映此产业在本区域的相对规模优势,一般产值比重较高的产业在全省农业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
产量集中度:指全省某个产业的总产量和全国该产业的总产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广东省某产业在全国产业领域中的绝对占比地位,是横向评价指标。一般产量集中度高的产业在全国具有较明显的产业规模优势。
生产率增长率: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生产率增长率则体现了产业生产增长的快慢,生产率增长率高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速度快。
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某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及其在全国或全地区按人均相对指标衡量所处的地位[20]。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值大,表明该地区该部门按人均产量或产值衡量,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值小,说明该地区该部门在全区没有太大意义。专业化水平越高,说明该地区的产品优势越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广东省较大宗的或在省内外内具有相对份额优势的“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具体有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甜玉米、荔枝、香蕉、柑桔、龙眼、花卉、甘蔗、花生、油茶、茶叶、生猪、肉鸡、肉牛、蚕桑、对虾、罗非鱼共20个农业产业。其产值规模占据广东省农业主要产品的75%以上,同时在国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生产优势,并且生产效益好,有益于农民增收。
三、计量结果与分类
(一)计量结果
运用广东省2013年的数据,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依据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值为为0.504,大于判断标准值0.5,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5,表明指标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确定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主成分分析;依据公因子方差、解释的总方差以及碎石图,确定提取三个公因子;经过计算获得三个因子的主成分分值;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重,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依据计算结果,荔枝产业的综合得分>1;对虾、甜玉米、蔬菜、罗非鱼、龙眼、香蕉、柑桔的综合得分在0-1之间;花卉、肉鸡、生猪、蚕桑、甘蔗、水稻、茶葉、花生、油茶、甘薯、肉牛、马铃薯产业的得分<0。 (二)广东农业适宜产业分类
基于主成分方法对最终得出的综合得分进行的排序后,本研究将综合得分Y>0的产业界定为优势产业(Ⅰ),按评分顺序分别是荔枝、对虾、甜玉米、蔬菜、罗非鱼、龙眼、香蕉、柑桔,这些产业都是在经济效益、份额优势以及成长性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随后,为了对综合评分Y≤0的12个产业进行进一步分类,将采用Ⅱ层指标细分法:按照六大指标的含义,拟合出经济效益指标、份额优势指标、成长性指标的三大层级,并按照“高(A)—中(B)—低(C)”三級评判划分。可见在对优势产业的评判中,三大层级都处于高(A)的位置(见表2)。
以综合得分为基础,结合分层指标的评判,将经济效益指标较低、成长性指标弱,但具有一定份额优势的产业界定为保障产业(Ⅱ),分别是肉鸡、生猪、水稻,这些产业一般生产对国民生活稳定有保障作用的农产品,但是需求收入弹性低,农户盈利能力差,属于不得不维持发展的产业。最后,将经济效益较高,成长性较好,但份额优势弱的产业界定为特色产业(Ⅲ),分别是花卉、茶叶、油茶、肉牛。这些产业一般不具备较高的综合优势,也没有被列入重要农产品保障的范围,但是它们在农户种养效益或在产业的增长趋势上占优,它们对广东省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有推动作用,仍应该被列入广东省重点扶持的产业行列。此外,将除Ⅰ、Ⅱ、Ⅲ类以外的产业,定为其他产业(Ⅳ),其二级指标评级基本都处于B、C层次,本研究将不针对其他产业予以论述。
同时,将农业育种、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作为农业关联产业,体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产业选择结果参见表3。
四、区域农业适宜产业发展模式
(一)优势产业——转型提质
一是调整优化荔枝、香蕉、柑橘等产业品种结构,选择优势品种实行差异化种植,实现错峰错季上市。二是推进对虾、罗非鱼、蔬菜等优势产业带、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扶持从事加工、生产、流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实现区域产业化、集群化。三是强化优势产业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优化产品内在质量和外部包装,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出口提升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保障产业——稳产增产
一是完善补助政策,提高补贴信息透明度,落实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现有补贴,新增优惠补贴,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二是加强肉鸡、生猪、水稻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壮大全省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和一批规模化肉鸡养殖场,支持42个水稻主产县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三是促进环保养殖,积极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科学处理畜禽粪便、污水,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加强生猪、粮食质量安全和价格监管,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带动散小农户、贫困户开展基地配套、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项目,聚集人力、土地等要素推动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设立特色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多险种、多结构的保险新机制和信贷扶持制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提高产业化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四是建立特色产业现代市场物流与营销体系,通过电商+恒温冷链物流+文化营销+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打造线上洽谈营销、线下采摘体验的新型消费模式。
(四)关联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品种改良,积极选育、开发和应用新品种,对深加工、冷藏保鲜、互联网信息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各项新技术。二是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等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为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品牌宣传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实现农业生产与上游育种研发,下游加工保鲜、电商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打通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五、结语
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考虑多种因素,每个因素不同程度反映了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而基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或反映信息的重叠性,数据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具有适用性。因素的考虑包含市场、份额和成长三个方面,市场追求的是产品需求与经济效益,份额既要关注省内份额也要关注国内份额,成长方面要重视专业化基础与发展速度。具体的指标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通过降维处理最终获得适宜产业的测度结果。
适宜产业的分类综合考虑测度结果、经济效益、市场份额以及成长性,具体分为优势产业、保障产业、特色产业与其他,同时将农业育种、加工、物流和“互联网+”等纳入关联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模式是转型提质,保障产业的是稳产增长,特色产业的是做大做强,关联产业的是加快发展,以此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 庞凤梅, 杨殿林. 区域生态经济适宜性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探讨[ J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4):39-41,47.
[2] 姜法竹, 张涛.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03):55-59.
[3] 陆宇明, 梁贤, 陈忠林, 莫彬, 李正艳, 隆国锋.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9786-9788. [4] 章力建, 徐前.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加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以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为例[ J ].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3):44-47.
[5] 刘丽琴. 论珲春市优势产业选择[ D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3.
[6] 孙畅, 吴立力. “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 J ]. 经济论坛, 2006(21):12-13.
[7] 龚新蜀, 许晓莹.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50-56.
[8] 仇怡, 文红艳. 基于AHP的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势行业选择研究[ J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121-127.
[9] 党耀国, 刘思峰, 李炳军, 赵庆业. 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 C ]. 北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999:6.
[10] 关海玲, 陈建成, 曹文, 等. 山西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01):76-80.
[11] 贾金凤, 邓亚娟, 李晶晶, 李春红. 基于因子分析的张家口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J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3):77-79.
[12] 谢兰兰. 城郊型农业主导产业优选模型研究——以桂林市雁山区为例[ J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7(04):616-622.
[13] 麦勇. 中国新疆的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与中亚五国的比较研究[ 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14] 张於倩, 李志丹. 吉林省林业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对策[ J ]. 福建林业科技, 2015, 42(04):240-244.
[15] 丁巧云, 廖花, 王力. 芜湖市特色产业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 J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01):96-101.
[16] 王丁宏,黨婕, 祁宁,等. 河西走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选择[ J ]. 生产力研究, 2017(01):51-55.
[17] 刘沛罡. 产业同构与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J ]. 技术经济, 2017(10):92-99.
[18] 张剑平. 弹性系数的一般概念[ J ]. 技术经济, 1995(05):53-54,57.
[19] 钱力, 管新帅. 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甘肃省民族地区为例[ J ]. 农业技术经济, 2012(03):103-108.
[20] 胡本田. 论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J ]. 技术经济, 2004(06):14-16.
(责任编辑:陈 勇)
关键词: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主成分分析;广东;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9)05-0026-06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性进行农业适宜产业选择,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适宜规模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给,加快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强化农业区域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均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具备资源禀赋优势及地域分异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丰富多样,产业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各产业产值总量、平均利润、发展态势各有不同,其发展瓶颈也存在较大区别,如省内对各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同、各产业成本收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同等。因此,需要加快开展农业适宜产业选择研究,科学引导各农业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帮助各类社会资金明确投入方向和重点领域,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一、文献回顾
“产业选择”一直是产业经济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1990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12年成果数260篇达到最热,至今共有2930篇相关论文,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产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法、主成分分析法。
不少学者对农业适宜产业提出了个人见解,刘红梅等人(2007)认为区域生态经济适宜性农业主导产业的认定包括六方面:区域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开发潜力大、产业联动力强、科技贡献份额大、合理合法[1]。姜法竹和张涛(2008)认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应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2]。陆宇明等人(2008)认为,农业优势产业是指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明显,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相当的发展潜力,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可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3]。章力建和徐前(2004)认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4]。
在优势产业选择研究方面,刘丽琴(2003)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出珲春市的优势产业[5];孙畅,吴立力(2006)认为利用相对份额来判断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而区位商是计量这种相对份额的重要指标[6];龚新蜀,许晓莹(2015)采用灰色关联度与理想解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优势产业[7];仇怡,文红艳(2013)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优势行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行业[8]。
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面,党耀国等人(1999)建立了农业区域主导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建立了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数学模型,对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9];关海玲等人(2010)运用区位商法与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太原市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的比较优势[10];贾金凤等人(2014)选择产值比重、区位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市场占有率、年平均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等6项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张家口市农业主导产业[11];谢兰兰(2016)采用实际调查统计与理论专家模糊判断相融合的方法,构造出城郊农业主导产业的个体判断矩阵和模糊隶属度矩阵,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主导产业的优选算法[12]。
在特色产业选择研究方面,麦勇(2010)运用数量分析理论及方法探讨新疆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发展问题[13];张於倩,李志丹等(2015)通过计算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区位商和集中系数,选出7个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和较高集中度、且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林业特色产业[14];丁巧云,廖花,王力(2015)根据特色经济的评价原则构建特色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PSS因子分析法,选取了汽车制造业作为芜湖特色产业[15];王丁宏,党婕,祁宁(2017)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二十余种主要农产品进行分析,确定了当地区域优势特色产业[16]。
在探讨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数据降维的适用性,本文以广东农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水稻、生猪、蔬菜、肉鸡、罗非鱼、对虾、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20个待选产业进行计量分析、排序,将产业分成优势产业、保障产业、特色产业、其他产业四大类别,将农业育种、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作为农业关联产业,结合各产业的发展特点与区域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各分类产业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
二、 研究方法与指标
(一) 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虑区域农业适宜产业选择问题,必须考虑多个影响指标,因为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鉴于此,本研究通过SPSS统计软件,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具体原理如下: 第一步:设估计样本数为n,选取的衡量指标数为p,则由估计样本的原始数据可得矩阵X=(Xij)m×p,其中Xij表示第i个产业的第j项衡量指标数据。
第二步:为了消除各项衡量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系统自动生成)。
第三步: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R,是反映标准化后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值越大,说明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Rij (i,j=1,2,…,p)为原始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R为实对称矩阵(即Rij=Rji),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第四步:根据协方差矩阵R求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因为R是正定矩阵,所以其特征值λi都为正数,将其按大小顺序排列,特征值是各主成分的方差,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影响力。
第五步: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解释主成分。因子载荷量是主成分Zi与原始指标Xi的相关系数R(Zi ,Xi),揭示了主成分与各衡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六步:计算各产业综合评价指数Fm,并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其中:
(二)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依据
农业适宜产业选择主要受市场、份额、成长三方面因素影响。
(1)市场因素:包括产品需求与经济效益。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小是农业产业能否蓬勃发展的首要因素,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产业就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强大的市场扩展能力和需求应作为其中一种适宜产业的重要特征[17];而产品的经济效益高低则关乎产业发展能否健康可持续,经济效益好,对农民收入贡献大,产业的生产技术、仓储、加工、物流等环节都能够得到自发的壮大和完善,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经济效益好坏是判断产业是否适宜的重要风向标。
(2)份额因素:包括省内份额与国内份额。产业份额既包括产业在广东所有农业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又包括产业在全国同行业所处的位置占比;既包括占农产品总产量的份额,又包括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产业的份额适宜性强,可以说明该产业在广东具有地域分异优势,或者说在广东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它是对产业现状的最直观反映,它可以体现一个产品的总体被社会接纳程度。
(3)成长因素:包括专业化基础与发展速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必要的物质装备,良好的经营体制,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些优势可以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适宜产业得到更好发展,为农业适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硬件设施,有利于提供农业适宜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生产;而产业的发展速度则表示该产业在近期是否具有可观的潜力和前景。
(三)研究指标
基于上述依据,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必须全面、系统地将多个相关影响指标考虑进去。本文以广东为例,选取需求收入弹性系数[18]、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六个数量指标作为农业适宜产业选择影响指标,以反映区域农业具体产业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图1)。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
成本收益率:表明单位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总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成本收益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经营效率越高,在一定成本投入下,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多。
产值比值:表示某个产业的产值占广东主要农产品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广东省某产业在全省农业领域中的份额和比重,是纵向份额指标[19]。它反映此产业在本区域的相对规模优势,一般产值比重较高的产业在全省农业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
产量集中度:指全省某个产业的总产量和全国该产业的总产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广东省某产业在全国产业领域中的绝对占比地位,是横向评价指标。一般产量集中度高的产业在全国具有较明显的产业规模优势。
生产率增长率: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生产率增长率则体现了产业生产增长的快慢,生产率增长率高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速度快。
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某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及其在全国或全地区按人均相对指标衡量所处的地位[20]。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值大,表明该地区该部门按人均产量或产值衡量,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系数(区位商)值小,说明该地区该部门在全区没有太大意义。专业化水平越高,说明该地区的产品优势越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广东省较大宗的或在省内外内具有相对份额优势的“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具体有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甜玉米、荔枝、香蕉、柑桔、龙眼、花卉、甘蔗、花生、油茶、茶叶、生猪、肉鸡、肉牛、蚕桑、对虾、罗非鱼共20个农业产业。其产值规模占据广东省农业主要产品的75%以上,同时在国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生产优势,并且生产效益好,有益于农民增收。
三、计量结果与分类
(一)计量结果
运用广东省2013年的数据,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依据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值为为0.504,大于判断标准值0.5,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5,表明指标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确定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主成分分析;依据公因子方差、解释的总方差以及碎石图,确定提取三个公因子;经过计算获得三个因子的主成分分值;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重,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依据计算结果,荔枝产业的综合得分>1;对虾、甜玉米、蔬菜、罗非鱼、龙眼、香蕉、柑桔的综合得分在0-1之间;花卉、肉鸡、生猪、蚕桑、甘蔗、水稻、茶葉、花生、油茶、甘薯、肉牛、马铃薯产业的得分<0。 (二)广东农业适宜产业分类
基于主成分方法对最终得出的综合得分进行的排序后,本研究将综合得分Y>0的产业界定为优势产业(Ⅰ),按评分顺序分别是荔枝、对虾、甜玉米、蔬菜、罗非鱼、龙眼、香蕉、柑桔,这些产业都是在经济效益、份额优势以及成长性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随后,为了对综合评分Y≤0的12个产业进行进一步分类,将采用Ⅱ层指标细分法:按照六大指标的含义,拟合出经济效益指标、份额优势指标、成长性指标的三大层级,并按照“高(A)—中(B)—低(C)”三級评判划分。可见在对优势产业的评判中,三大层级都处于高(A)的位置(见表2)。
以综合得分为基础,结合分层指标的评判,将经济效益指标较低、成长性指标弱,但具有一定份额优势的产业界定为保障产业(Ⅱ),分别是肉鸡、生猪、水稻,这些产业一般生产对国民生活稳定有保障作用的农产品,但是需求收入弹性低,农户盈利能力差,属于不得不维持发展的产业。最后,将经济效益较高,成长性较好,但份额优势弱的产业界定为特色产业(Ⅲ),分别是花卉、茶叶、油茶、肉牛。这些产业一般不具备较高的综合优势,也没有被列入重要农产品保障的范围,但是它们在农户种养效益或在产业的增长趋势上占优,它们对广东省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有推动作用,仍应该被列入广东省重点扶持的产业行列。此外,将除Ⅰ、Ⅱ、Ⅲ类以外的产业,定为其他产业(Ⅳ),其二级指标评级基本都处于B、C层次,本研究将不针对其他产业予以论述。
同时,将农业育种、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作为农业关联产业,体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产业选择结果参见表3。
四、区域农业适宜产业发展模式
(一)优势产业——转型提质
一是调整优化荔枝、香蕉、柑橘等产业品种结构,选择优势品种实行差异化种植,实现错峰错季上市。二是推进对虾、罗非鱼、蔬菜等优势产业带、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扶持从事加工、生产、流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实现区域产业化、集群化。三是强化优势产业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优化产品内在质量和外部包装,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出口提升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保障产业——稳产增产
一是完善补助政策,提高补贴信息透明度,落实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现有补贴,新增优惠补贴,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二是加强肉鸡、生猪、水稻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壮大全省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和一批规模化肉鸡养殖场,支持42个水稻主产县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三是促进环保养殖,积极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科学处理畜禽粪便、污水,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加强生猪、粮食质量安全和价格监管,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带动散小农户、贫困户开展基地配套、新农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项目,聚集人力、土地等要素推动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设立特色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多险种、多结构的保险新机制和信贷扶持制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提高产业化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四是建立特色产业现代市场物流与营销体系,通过电商+恒温冷链物流+文化营销+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打造线上洽谈营销、线下采摘体验的新型消费模式。
(四)关联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品种改良,积极选育、开发和应用新品种,对深加工、冷藏保鲜、互联网信息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各项新技术。二是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等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为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品牌宣传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实现农业生产与上游育种研发,下游加工保鲜、电商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打通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五、结语
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考虑多种因素,每个因素不同程度反映了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而基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或反映信息的重叠性,数据降维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农业适宜产业的选择具有适用性。因素的考虑包含市场、份额和成长三个方面,市场追求的是产品需求与经济效益,份额既要关注省内份额也要关注国内份额,成长方面要重视专业化基础与发展速度。具体的指标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成本收益率、产值比值、产业集中度、生产率增长率和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通过降维处理最终获得适宜产业的测度结果。
适宜产业的分类综合考虑测度结果、经济效益、市场份额以及成长性,具体分为优势产业、保障产业、特色产业与其他,同时将农业育种、加工、物流和“互联网+”等纳入关联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模式是转型提质,保障产业的是稳产增长,特色产业的是做大做强,关联产业的是加快发展,以此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 庞凤梅, 杨殿林. 区域生态经济适宜性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探讨[ J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4):39-41,47.
[2] 姜法竹, 张涛.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03):55-59.
[3] 陆宇明, 梁贤, 陈忠林, 莫彬, 李正艳, 隆国锋.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9786-9788. [4] 章力建, 徐前.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加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以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为例[ J ].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3):44-47.
[5] 刘丽琴. 论珲春市优势产业选择[ D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3.
[6] 孙畅, 吴立力. “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 J ]. 经济论坛, 2006(21):12-13.
[7] 龚新蜀, 许晓莹.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50-56.
[8] 仇怡, 文红艳. 基于AHP的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势行业选择研究[ J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121-127.
[9] 党耀国, 刘思峰, 李炳军, 赵庆业. 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 C ]. 北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999:6.
[10] 关海玲, 陈建成, 曹文, 等. 山西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01):76-80.
[11] 贾金凤, 邓亚娟, 李晶晶, 李春红. 基于因子分析的张家口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J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3):77-79.
[12] 谢兰兰. 城郊型农业主导产业优选模型研究——以桂林市雁山区为例[ J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7(04):616-622.
[13] 麦勇. 中国新疆的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与中亚五国的比较研究[ 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14] 张於倩, 李志丹. 吉林省林业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对策[ J ]. 福建林业科技, 2015, 42(04):240-244.
[15] 丁巧云, 廖花, 王力. 芜湖市特色产业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 J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01):96-101.
[16] 王丁宏,黨婕, 祁宁,等. 河西走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选择[ J ]. 生产力研究, 2017(01):51-55.
[17] 刘沛罡. 产业同构与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J ]. 技术经济, 2017(10):92-99.
[18] 张剑平. 弹性系数的一般概念[ J ]. 技术经济, 1995(05):53-54,57.
[19] 钱力, 管新帅. 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甘肃省民族地区为例[ J ]. 农业技术经济, 2012(03):103-108.
[20] 胡本田. 论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J ]. 技术经济, 2004(06):14-16.
(责任编辑:陈 勇)